秋天的证词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刚刚摆脱了夏天的束缚。
  又奉上了秋凉,农作物稀释成晨雾的梦想。
  在秋天,扬帆起航,成熟之日慢慢到来。
  農夫的希望,点燃丰收的喜悦,跳动不止。
  开着小汽车的小伙子们,超车的喇叭按个不停。
  骑电动车的妇女们,在去集市的路上,
  洒下一串又一串铃声。
  硕果上,带着农民的笑容,
  用汗水换来功劳,采摘快乐。
  喇叭花,用喜悦来填补心灵空缺。
  赞颂飞扬的秋风,西去西去,划过凉爽。
  拾起一串从天上掉落的银铃,
  谱出一曲自然之歌。
  向东河水,和风迎面,一起欢乐。
  展望未来与过去,昔日湿润的土地,
  如今,沉淀一片金黄。
  在太阳的问候中,度过光阴。
  太阳丢下一抹鲜红,让生命平分秋色。
  绿叶,用白露染红了豆荚的外衣。
  穿过霜降之后,脱下的将是金色战袍。
  礼葬飘落的枫叶,纪念春夏那一段,
  从鹅黄,到深绿的时光。
  吸一口大地的真气,然后再落入水底,
  潜伏在天际的鸿雁。
  俯视,供人们旅游玩耍的生机。
  枫叶归于大地,与泥土交谈。
  与微风嬉戏,一片片火红,
  铺成了,山间登天或者回家的路径。
  雄鸡啼鸣,用善意打开黎明自由的大门。
  在幻境的隧道,穿越挥洒激情的畅快。
  汗水淋漓,风一样,在凉爽中穿梭。
  夜幕降临,家畜归院。
  几声来自远方的吼叫,击败了囚笼。
  无忧无虑,活动在人间。
  不满,散布在水中,一轮明月来消散。
  狗尾巴草,做成二胡。
  拉起一段花样年华,自我庆祝。
  高远的天,是那么蔚蓝。
  黑夜,淹没了晴朗的狗叫。
  枫叶满山燃烧,那么火红;
  秋日,那么灿烂。
  喜悦,吸引一朵朵鲜花的枯萎,
  变成永久的纪念,
  用两袖清风,来迎接茉莉的离别。
  黄海:2008年出生,蒙古族,海南省海口市秀峰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获中国诗歌艺术少年奖、第七届中国儿童诗歌大赛二等奖等。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前,二舅從老家来蚌埠投靠我们。父亲看他无业,就花钱让他去学手艺,学什么呢?他愿去学皮匠。学了半年,父亲又为他制了一副皮匠担子,买了三张牛皮,他就上街开业了。生意还算凑合,起码可以养得起自己和舅母了。  二舅是个很有趣的人,会讲故事说笑话,还会教我猜谜语,比如他让我猜两个字:“少一笔能领雄兵百万,多一笔能教弟子三千”。我那时肚里没几滴墨水,使劲猜也猜不出来。他告诉我前一句谜底是老师的“师”
期刊
河南东部太康县一隅的王坟村。  1978年,隆冬的下午。宽阔干涸的河床两侧,大片的盐碱地如打了霜似的泛着一层白光。远处,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枯草透着的全是死气。  王坟村村西人气少。偶有热闹,便是东边几个村子里有人死了送村西的荒滩上埋葬时,会响起一阵凄婉的唢呐声。  可这一年的冬天完全不同,腊月初,每天下午都会从村西口涌出一群人来。头里的一个拄拐老头,快收缩成了人干,要是不拄拐,一阵风可以把他刮跑。头
期刊
喜欢雨滴由来已久。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观察不同的雨滴。譬如梅花萼下的雨滴,像一盏盏晶莹剔透的小灯笼,昭示着春天的来临,照亮着春天的前程。芭蕉叶上的雨滴,像水晶般透明的复眼,它们环视周遭,洞察幽微,映像宏观大千。透过雨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热烈浪漫,秋天的沉静喜悦,冬天的韬光养晦。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滴,硕大饱满,充满张力与活力,落物有声,噼里啪啦,尤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
不知为什么,小时候一心想逃离的乡村,现在竟是我们时时牵挂、常常相聚的所在。只要有假期,大家必聚,平时隔三岔五也总能找个由头回家聚聚。今年端午节放假前两天,大家就互约时间。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弟弟就打来电话,催我们快起床,早点出发。  到家时,哥哥嫂子在堂屋里包饺子,漏筛里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的,个个咧着嘴。父亲正往灶膛里添着柴,大锅里红烧肉香味四溢,母亲在煤气灶上炒螺蛳,一派忙碌。弟弟看着说,还是在家
期刊
二姐越来越像个诗人,尽管她一字不識。  一次,我们来到一个红绿灯前,那是二姐第一次遭遇红绿灯。我们的方向亮起了红灯,我停了下来,另外一个路人也停住了。二姐扭头看了看,继续往前行,好在这时没有车辆通行。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停下来。她说:你们都停下来让我走,我为什么要停下来?连那个不认识的人都那么懂礼貌。我又好气又好笑,给她普及了一点交通常识。  那天,二姐把她家的小黑带了过来。她要出一趟远门,晚上不
期刊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
期刊
母亲从没念过书,她一生仅认得一个字,那就是父亲的姓氏“王”字。  那天下班,我把新收到的样刊带回家,母亲刚好也在。于是,我翻开书,找到我写父亲的那页指给母亲看,篇首有编辑设计的图案,半棵光秃秃的杨树萧瑟在寒风里,旁边画着一个低着头弓着背的枯瘦的中年男人。我拿手指点住图案对母亲说:“这配图代表父亲只活了半辈子,和他一生的艰难困苦。”母亲“哦”了一声,把书拿了过去。我便钻进厨房做晚饭去了。  待我把饭
期刊
1  一座石桥横跨小河两岸,清亮的河水在桥下哗哗地流淌,像顽皮的孩子扑腾着浅浅的浪花。扎西村主任把车停在坝子上,我随他下了车。这是在海拔3600米的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一个叫上甲斗村的高原藏寨。  走在桥上,暖暖的阳光荡漾在水面上。这条小河的水面并不宽,却很长很长,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狭径。它从高高的雪山上流下来,在三面青山的夹缝中奔突,像一匹烈性的野马觅路跃越,流过宽阔的河谷和原野,傍依村舍田畴
期刊
肉的本义指供食用的动物肉。“今天买点肉吃。”都是指猪肉,这是词义的缩小。  小时候走亲戚基本都是为了吃点好的,特别要吃肉,俗话说:走亲戚不吃肉,不如在家受。当然“受”有受苦受罪的意思。如果你在亲戚家过一段时间,基本模式是:第一天吃好的,最后准备回家那天,亲戚去街上买点肉,因为小孩回家,家长都会问:在亲戚家吃什么呀。最后一顿吃肉,小孩回家都能记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两个男孩,小亮和小刚,都
期刊
水乡的春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慵懒的腰肢,依然蜷缩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樟树上,传来斑鸠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睡意,于是,水乡渐渐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着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绸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