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乡村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什么,小时候一心想逃离的乡村,现在竟是我们时时牵挂、常常相聚的所在。只要有假期,大家必聚,平时隔三岔五也总能找个由头回家聚聚。今年端午节放假前两天,大家就互约时间。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弟弟就打来电话,催我们快起床,早点出发。
  到家时,哥哥嫂子在堂屋里包饺子,漏筛里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的,个个咧着嘴。父亲正往灶膛里添着柴,大锅里红烧肉香味四溢,母亲在煤气灶上炒螺蛳,一派忙碌。弟弟看着说,还是在家里面做事放得开,在城里锅小厨房小,器具也小,很局促。
  我忙放下包,问需要我包饺子还是烧火?哥哥说饺子快包好了,你歇会儿吧。父亲说别烧火了,把身上弄脏了。我开玩笑说,你现在怕我弄脏啦,小时候怎么不怕呀?小时候,家里总是让我烧火,那时是长方形的风箱,一前一后地推拉,又要添草又要拉风箱,手忙脚乱,后来换成圆形的风箱,靠摇,才轻松好多。妈妈笑着说,小时候你在家里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烧火,现在,帮我到院里掐几根老葱。我得令赶快到院子里,院子里的地被妈妈打理得一块一块的,方方正正,脉络分明,韭菜、茄子、黄瓜、老葱、黄豆苗,我不禁感叹有个院子真好,随时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
  在乡村,只要不懒惰,蔬菜是不需要买的,一年四季跟着节气走,吸天地之精华、承昼夜之雨露,都是最新鲜、最时兴的蔬菜。洗好葱递给妈妈,妈妈顺手指向旁边的竹篮,问我吃不吃粽子,揭开盖布,一大篮粽子鲜嫩诱人,这才是端午的味道。
  看着满竹篮的粽子,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会提前几天带我们到河边打箬子。哥哥拿一根前面绑了小铁钩的竹竿,我们提着竹篮,看到好的箬子,哥哥用小铁钩钩弯芦苇秆,我们拽住芦苇尖,妈妈会选择中间那段嫩老适中的箬子,抓住根部,从上往下用力一拽,一边打,一边把箬子扎成小捆。那时候塑料绳子尚未问世,棉线绳子又要花钱,扎粽子都是用蔺草。箬子打回来和蔺草一起放进大铁锅里,用水煮,煮过的箬子更有韧性,包的时候不易破裂。粽叶蔺草煮熟后捞出,用冷水浸泡在大木盆里。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米也是事先浸泡好,一切准备就绪,家里的女人们就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小孩自然不会错过这么有趣的事情,围在木盆周围打下手。
  其实我们乡下不叫包粽子,而叫“裹粽子”,一个“裹”字生动、形象、传神,道出了包粽子的动作。我们先将粽叶的根部剪好,三四片粽叶依次排开,每片之间重叠一小部分,妈妈把粽叶灵巧地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卷成圆锥形漏斗,我们根据命令用小汤匙往漏斗里装米,米不能装得太满,也不能装得太少,太满了煮熟后会将粽叶撑破,太少了煮熟后粽子会瘪瘪的。米装好后,抓住剩余的粽叶将口封住,再一层层包裹,一根蔺草,一头咬在齿间,另一头捏在指间,围着粽子缠绕两三圈之后打结,一只青翠欲滴的粽子就裹好了。
  裹粽子作为一门技术活,是家庭主妇必备技能。巧手的主妇那是一气呵成,粽子像一件件艺术品,有的是四角粽,有的像斧头,还有更精致的“针线包”,四四方方,可大可小,就像现在的魔方,那可真是高难度、费时费料的活儿,做得不好就松松垮垮。先要将箬子顺丝裁成等宽的窄条,编成一个正方体的筐,留一面不封口,待糯米填进去之后再编织封口,有的还会将箬子尾部在封口时从粽子馅中间穿过,这样煮熟后就可以拎在手上。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根本舍不得吃,带到学校去争相炫耀。
  裹粽子往往要忙一下午,裹好后放到大铁锅里,加足了水,灶膛里架起柴,经过柴火的煨煮,大锅上升起缕缕轻烟,阵阵粽香飘散到空气里。当柴火熄灭,还要用余烬焖一晚上,粽子才能熟透。那一晚我们都表现得特别乖,早早地上床,期待着第二天能早早地起床。那粽香,那软糯,那期待,一直留在记忆里。
  留在记忆里的除了粽子的香糯,还有想起就垂涎欲滴的杨柳摊饼。清明当天一大早采摘新鲜的柳树嫩芽,洗净后和荞麦粉调成糊状,待锅烧热后,沿锅沿淋一圈油,再将荞麦粉沿锅边画一个圈,用铲子涂抹均匀成一整块薄饼,杨柳摊饼刚出锅时,微黄的面里镶嵌着点点翠绿,清香扑鼻,咬一口,满嘴香糯,嚼烂咽下,方有一丝丝清苦回味。
  乡下就是这样,吃的用的都随季节而变化,取自大自然,就连一年四季的玉米粥也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春天往粥里掺馒头干,夏天有新上市的嫩玉米粒、红薯干,冬天有红薯,人们总能想着法子变着花样地过日子,有的还物尽其用到极致,就像一块布做成衣服,衣服破了,能补则补,不能再穿了,也不会扔掉,把它拆开,左一层右一层地粘在一起,变成制作鞋底的材料。稻谷收割后,和谷粒分离后的稻草都不会随意堆放,会被扎成稻把,温柔以待。除了当柴火,稻草晒干后还可以铺在床板上,上面垫上棉褥,这样的床是乡下人过冬最安逸最暖和的床,剛晒过的稻草睡上去都能闻到淡淡的草香。有的稻草被仔细打理后,盖到屋顶,小时候住的茅草屋,屋顶的茅草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在乡下人眼里,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
  你在发什么呆?想吃就吃一个。妈妈看我半天没动静,忍不住问道。我忙问妈妈现在还做“针线包”吗?妈妈笑笑说,现在的小孩吃的新鲜玩意都不少,想让他吃点粽子都要左骗右哄,谁还稀罕“针线包”,更不会有孩子把它当成宝贝。想想倒也是,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人会去做,慢慢地,这些手艺都会被遗忘,现在生活在乡村的小孩,也许正如我们那时一样想着逃离。
  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岁月的沉淀,再忆及儿时的乡村,那些点点滴滴才会充满诗意和美好,成为心灵疲惫时的温暖慰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村味道,浸润着一种情思和怀念,成为孤独寂寞时的回味眷念。
  陈静: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到婶子家借喷雾器。一进门,婶子在拆毛线,拆好的毛线弯弯绕绕,团成一圈放在报纸上。婶子把开水倒在脸盆里,用一根竹枝挑着毛线团,在开水里一点点烫直。  我瞅了一眼,水盆里的水在慢慢地变红,又看到线团腾出的地方赫然露出“人民日报”这几个大字。我歪着头接着看下去,又有几个字了露出来——“哦,香雪”,好吸引人的题目呀!我挪了挪剩下的线团儿,看到了作者是铁凝。我就手把线团递给婶子
期刊
洗手过勤更易染病菌  为了有效预防疾病传染,人们往往认为勤洗手是个良好的习惯。然而,据日本中日新闻网日前报道,过度洗手会让手上皮肤皲裂,使皮肤更容易沾上细菌并感染炎症。因此,手并不是越勤洗就越好。   日本横滨市野村皮肤科医院院长野村有子说:“往年,手皲裂的患者在11月天气变冷后会陆续增多。而2009年由于新型流感呈蔓延趋势,人们从夏季开始就非常注意手的卫生,手皲裂患者也开始增多。”患手皲裂的人有
期刊
台风刚刚过去,尾风的劲吹带来的清爽凉意依旧装饰着南国的早晨,在睡意迷蒙中,从车声与市声的间隙处,隐隐能听到海滨传来阵阵委婉的涛声。这时电话响起,一接,喜出望外地跃身坐起:来电者竟然是近30年不见的老师许涛主任,声音依旧那么健朗,声调依旧那样于亲切中带着几许甜糯。  许涛老师可能早已经不被人称呼为“许主任”了,他后来当的是中学校长。但我上学的那个时候,中学的领导机关叫作革命委员会,负责人便称为革委会
期刊
秋天,我去了一趟北宕宕,这是江苏宜兴南部山区的一处山坳,曾经出产紫砂。山路上,丰饶的大地以它的清静、秀丽令我深深沉醉。寂静中踽踽独行,大自然的千百种面孔在平静中缓缓展开。这其中,也有紫砂的千百种面孔,千磨万砺深山出的紫砂,怎可能只是通常所见的温润如玉?  或许,只有窥见大地的脾性与血脉,才可读懂万物生长的玄机,包括紫砂所蕴含的缤纷文化。  终于,站到了北宕宕的山脚下。远处看,一片葱绿,而转到山的南
期刊
1  1941年7月,14岁的小姑娘高美兰蹲在水缸里,水缸里的水半满,盖子半开,她和妹妹躲在水里,盖板罩在她们头顶。9岁的妹妹蹲下去,水就淹过了头,站起来,就会顶着盖板,她半趴着,昂着头,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了,“扑通”一声就趴下去了。高美兰手忙脚乱把妹妹捞起来,动静一大,就听见爷爷在外屋狠狠地敲着水烟杆子。高美兰悄悄地安抚妹妹:等鬼子走了就好了。  鬼子这天没上她们家。她们在水缸里蹲了一下午,天擦
期刊
记忆的春风里,时时飘旋着一只滴溜溜打转的皮囊,是那种橄榄状尖尖的、以一根根细亮的长丝悠悠地悬挂在杨树或柳树上、终生躲藏在叶子和丝粘织成坚韧如皮的小巢里、自以为聪明的小虫。我至今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打小只管它叫皮虫。  皮虫乌溜溜肥嘟嘟的,个头、长相酷似蚕虫,习性也相似,能吐丝,以树叶为食。所不同的是它一生都蜗牛般包藏在那只黑褐色的皮囊里,负着它啃食树叶,吃饱了就将自己用那根细细的长丝悬吊在树枝上
期刊
秋风吹雨,一夜新凉,立秋,暑热退,凉寒起,天之别调。《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暑气收敛,草木萧落,庄稼成熟。  立秋了,随着节气的转变,人也变得清爽起来了。立秋是秋天在打鼓,鼓声响起,秋天渐次登场,踏进了一片清凉的世界。古有迎秋仪式,举行祭祀,巡游,接秋,喜迎丰收的到来。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欢喜的牵牛用喇叭广播着秋的消息,清风拂面,温润带雨,神清气爽扑面而来。秋雨在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二舅從老家来蚌埠投靠我们。父亲看他无业,就花钱让他去学手艺,学什么呢?他愿去学皮匠。学了半年,父亲又为他制了一副皮匠担子,买了三张牛皮,他就上街开业了。生意还算凑合,起码可以养得起自己和舅母了。  二舅是个很有趣的人,会讲故事说笑话,还会教我猜谜语,比如他让我猜两个字:“少一笔能领雄兵百万,多一笔能教弟子三千”。我那时肚里没几滴墨水,使劲猜也猜不出来。他告诉我前一句谜底是老师的“师”
期刊
河南东部太康县一隅的王坟村。  1978年,隆冬的下午。宽阔干涸的河床两侧,大片的盐碱地如打了霜似的泛着一层白光。远处,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枯草透着的全是死气。  王坟村村西人气少。偶有热闹,便是东边几个村子里有人死了送村西的荒滩上埋葬时,会响起一阵凄婉的唢呐声。  可这一年的冬天完全不同,腊月初,每天下午都会从村西口涌出一群人来。头里的一个拄拐老头,快收缩成了人干,要是不拄拐,一阵风可以把他刮跑。头
期刊
喜欢雨滴由来已久。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观察不同的雨滴。譬如梅花萼下的雨滴,像一盏盏晶莹剔透的小灯笼,昭示着春天的来临,照亮着春天的前程。芭蕉叶上的雨滴,像水晶般透明的复眼,它们环视周遭,洞察幽微,映像宏观大千。透过雨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热烈浪漫,秋天的沉静喜悦,冬天的韬光养晦。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滴,硕大饱满,充满张力与活力,落物有声,噼里啪啦,尤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