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实现三维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基本饱和的状态下,大力开展课堂创新研究,提高课堂效率,改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正在大力推广“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是我的亲身经历和总结。
  关键词:“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础的单位,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集合体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每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都对学校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广大教师更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三维目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大面积提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论学”,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体现“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应该怎样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满堂灌,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实现三维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基本饱和的状态下,大力开展课堂创新研究,提高课堂效率,改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以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大力推进“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率,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跳出“学科本位”,站在学生生命整体生成的高度进行“综合性教学”,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
  (2)依据学生学情,确立教学目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学过程各环节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问题切入就是抓住关键的难点、疑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课堂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复习导入、设问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具有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的问题导入设计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
  问题启发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只是教师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启发式学习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性,通过不同阶段的刺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提高提问的艺术,要在理解教材的关键之处,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之处设置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
  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激疑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2)探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释疑阶段——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4.问题拓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难点
  问题拓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其他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
  问题拓展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整体,课堂的内容与拓展的内容有相关性和类比性 。教师在拓展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方向,拓展合理,有激发和启示的作用,避免脱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5.问题反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问题反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测试的内容应为本堂课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
  此外,还有问题答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一堂课结束,学生对教学内容会存在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问题,积极提出问题。通过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如何突破城市化中学习的难点。
  【背景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掌握本节内容,还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不清楚“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个概念,如何来解决呢?
  【处理过程】在讲课时列出了以下问题:
  (1)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及再城市化?”(问题切入)
  学生看书,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含义。
  (2)这三种现象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问题启发、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回答。郊区城市化:居民、工商业迁往郊区,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中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多。
  逆城市化:居民、工商业迁往更遥远的乡村,整个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衰落的现象,即“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3)这三种现象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什么区别?从哪些角度可以反映出来?(问题拓展)
  学生回答:从迁移方向、城市面积变化、城市人口变化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郊区城市化是指居民、工商业迁往郊区,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
  逆城市化是指居民、工商业迁往更遥远的乡村,整个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衰落的现象。
  再城市化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
  另外,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屏幕上演示什么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之后找其他同学改正之后,教师再讲解。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以“问题”为主线,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学过程各环节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迪思维,改变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授课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也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体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或许我们能够品尝到改革的快乐与甜头。体验式课堂教学带给师生的不仅是惊喜,还有情感的亲历与共鸣,是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学习的新动力,它使课堂的生命之花绽放出具有个体特征的斑斓色彩。体验式教学改革让课堂中的资源怒放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生命活力    2008年底株洲中等职业学校迎来了第二次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原有的课堂秩序被打乱、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这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意在以小说阅读指导为切入点,来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阅读潜能,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小说;指导;阅读潜能    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何提高?这一直是一个持续探讨和争议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翱翔在课外
当前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的要求,不能仅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历史必修课的知识进行整合,教师要吃透历史教材,要理清历史线索,实行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多维整合,并加强练习与检测,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整合;整合策略    一、教师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整合  1.教师要吃透历史教材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必须在对
江苏省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负责编写的一套实验教科书。客观地说,这套教材总体上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图文并茂,具有很强可阅读性,也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可是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虽耗费了艺术家的毕生心血,但依然有遗憾。现将这套教材存在的不足总结一下,希望编写组在以后修改教材时能采纳。  一、知识
摘要:战术意识的培养是篮球教学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进攻战术意识的定义和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篮球专家的重视,以促进和提高基层篮球运动训练的水平。  关键词:进攻;意识;培养    现代篮球运动是参加竞赛的两个队,以篮筐为攻守目标,以争夺、控制球为前提,在特定规则规定的场地上,运用个人或整体的各种战术配合和特长组成总体攻守阵势,展开以控制球、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要组织和领导班集体,落实学校教育计划,从学业、思想品德和生活上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新人。每一位班主任,都面临着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的问题。要让班干部如己所愿,就应该尊重学生自我表现,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自己成为班干部榜样,利用身教培养学生;公平对待班级成员,严格利用班规管理学生。  关键词:班干部;选择;培养;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学思考的原点。“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我们新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生命教育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
姚佩芝译  译者简介:姚佩芝(1958—),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我们满足于我们现在留守的地方,因为我们不相信一切都永远如昨。《独立宣言》带来了这个改变的时刻,我们内心感受到这一时刻,它溢于言表……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致纽约民众演讲》1831年黑人团体    他的名字叫约翰·所罗门·威利斯,五岁时听到民谣传唱着“《独立
摘要:本文在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介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