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魅力女人不靠外表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晃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儿、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妻。50岁的洪晃现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I 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被称为“中国时尚教母”, 更有网友称“洪晃显赫的出身和在婚姻上果敢的抉择,绝对让她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事业:从优秀到卓越
  洪晃觉得虽然生长于一个有点背景的家庭,但她的生活已经多多少少摆脱了“继承”的框框。
  辞去外企首代的高薪工作后,上世纪90年代末,洪晃开始做一份杂志。当时在她眼里,做杂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拉最牛的作家都给我写稿子,最牛的作家我都能网在一起,这杂志的质量肯定就会不一样。”现在,她和老客户碰面,聊起当时的事情,认为自己“直冒傻气,人家肯定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
  可是洪晃认为,在那个年龄段,就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年轻气盛:“我不喜欢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心机算尽终是空’。找工作的时候瞻前顾后,害怕被拒绝。于是干脆去考研,躲在学校里不敢接触社会。还没开始,就让抱负成为包袱,觉得自己应该像谁谁谁一样成功。”在她眼里,成功终究只是一个点,感觉不会持续超过48小时。要让这些点变成线,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来实现。
  这种频繁跳跃的心态在她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得到改变。现在这份职业洪晃已经从事了十多年,是她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她希望自己能够把一些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心全意地投入。否则再重新开始,已经难有精力支撑。“现在身子摆在那儿——过去晚上熬夜,凌晨3点回家,早上8点再出门,什么问题也没有。现在就不一样了”洪晃说,“没听说过谁死的时候会说‘真后悔没能多加班一天’,而只会后悔没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
  于是,洪晃觉得自己应该给出一个承诺,将现有的事业朝既定目标不断推进下去:“年轻时候靠热情,而现在,需要的是承诺。”她喜欢沃尔玛,喜欢沃尔玛“天天平价”的口号,喜欢沃尔玛提供最低价商品的承诺。她认为,承诺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保证。
  不得不佩服洪晃过人的精力,在经营杂志的同时,她又开了几家小店,推介中国本土设计师作品。曾一度反感博客的她,相继加入“名人博客”、“名人微博”的行列,认为这些新的媒介“赋予了自己新的话语权”。沉浸于自己营造的巨大声浪中,她的想法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变化……
  
  婚姻:从感性到理性
  洪晃的事业可谓干得风风火火,而这和她的性格则有很大的关系。肆无忌惮、喜怒无常、敢做敢为……这些性格特征也让洪晃的感情经历显得颇为精彩。
  洪晃经历过三次婚姻,洪晃的第一个丈夫是美国的一位律师,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他们的分手。而且,对方要找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洪晃则是个大大咧咧的乐天派。
  洪晃是在1986年和陈凯歌走到一起的。当时洪晃正处于对她而言极为乏味的外企首代的生活模式中。洪晃说,接触到搞艺术的人后,自己有一种被解脱被释放的感觉。1989年他们在纽约结婚后,她就又开始了天天忙碌。但生活是特别现实的,他们会为谁应该给谁做一碗热汤面而争执。她又有些犹豫了。为什么总是结了婚才犹豫?经过认真的考虑后,洪晃提出了离婚。她说自己真的是比较能豁得出去的人。洪晃认为爱情是美妙的,应该好好享受,而婚姻生活则需要在小事上的默契。2005年,洪晃与法国丈夫彭赛分居,同样也是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无法达成默契。
  如今,洪晃依旧浪漫。她终于找到一位与自己真的很有默契的男友。他俩一样大。他们有相似的婚姻经历。他是一位室内装修设计师。洪晃提到他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少女般的一往情深。不得不相信,一个充满爱的女人竟是如此的生动美丽。
  2006年洪晃领养了一个女孩,她向媒体表示“现在我就是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抓紧时间陪女儿就是最大的享受。”
  以言谈举止大胆闻名的“名门痞女”洪晃在媒体和大众眼里一直是另类的代表。她说自己如今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为工作奔波,为柴米油盐忙碌,“很多媒体都说我骨子里是个泼妇,其实那是你们把我妖魔化了。”对于过往,她豪放一笑,“我承认我的身世有八卦价值,但今后没有八卦可以发掘,到此为止了。”
  她的精彩呈现给我们的是:女人的魅力不依靠外表!
  
  对话
  怎么看待您的出身?
  洪晃:身世不是羁绊,是个话柄。总是被人提起。我不回避,但是有点乏味。这不是我能选择的,我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有利有弊。一半一半吧。似乎我生下来机遇、社会关系、成功概率就比普通老百姓高。
  怎么看待女人的容貌?
  洪晃:相貌和出身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一点没脾气,就靠运气了。我的相貌实在没走好运,任何看我不顺眼的人都可以拿我相貌开涮,可这并不妨碍我走到今天。我到是觉得老天最照顾我的就是没给我相貌,最损的就是给了我这“家庭背景”。
其他文献
《美人天下》  推荐理由:故事从李小璐饰演的江湖侠女心儿放弃和恋人的婚礼,进宫挖密道准备营救皇后,在关键时刻计划被张庭饰演的武媚娘拆穿,只得留在后宫为其做事展开。此外,武媚娘还上演了一段“婚姻保卫战”,跟杨幂饰演的“小三”青鸾斗智斗勇……古装现代剧,玄幻加谍战是该剧的看点  推荐指数:★★★★  主演:李小璐 张庭 杨幂    或许是一种巧合,武则天成为年底荧屏的热点。在湖南卫视热播的《武则天秘史
期刊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必然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逐渐升高。家人、亲属都应当更多留意身边老人的身心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王群教授表示——    60岁 是不是有人开始“老糊涂了”  在民间,年纪大了,记不起事儿,丢三落四的老人们经常被称作“老糊涂”,尤其常见不耐烦的子女们呵斥“家长”。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王群教授提醒:60岁左右是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关键
期刊
我嗜好不多,最好读书。少年时代,什么书都读;青年时期,读书要活学活用;改革开放,是读书的美好时代,俯而读,仰而思,活到老,学到老。    书是理想之光。人是有理想的,孔子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仪之邦”;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理想境界……先贤们从经典中悟出理想,又借经典释其精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孙中山说:“吾一生之嗜好,除革命外,惟读书耳。”他学贯中西,提出三民
期刊
2011年11月8日,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召开的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贵阳举行。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周忠良主持,副省长孙国强出席。  孙永春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广大老干部工
期刊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在去职时,留下了这句名言。日前,IT界老兵、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宣布辞去公司董事长一职。即将踏入古稀之年的柳传志并未像同龄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他毫不掩饰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每天早上如果我自己安排的话,都会跟太太打9个洞的高尔夫球。”    哽咽·欣喜  2011年11月2日晚上7点,在北京紫竹院桥西的香格里拉酒店一楼宴会厅,柳传志带着杨元庆等一众联
期刊
54岁的杨丽萍在龙年春晚上精彩的表演,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女人不老的神话,也引出了本期的话题:女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让那些青春不在的女人魅力依旧……长久以来,关于女性的话题既是社会性的,也是哲学性的。  无论哪个时代,女人都是社会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残酷的是,红颜不可能永驻女人的脸上。岁月易逝,青春会老。朝如雾暮成云,女人不能永远年轻,但可以越来越美丽。  到了中年的女人切不可和花骨朵一样的
期刊
在传统的尽孝养老方式中,有一种长期忽视老年人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方式,这就是将年老的父母亲分开抚养。在这种养老方式中,由于承担抚养的子女恪尽孝道,敬老爱老,表面看来确实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养老尽孝方式却忽略了老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了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愉悦,老年夫妻是不能“拆”的。  将老年父母分开抚养,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抚养方式,是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并尽量减少子女的负担和纠纷。
期刊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发现了一名女性患者,这名患者只有51岁,但具有着明显的进行性痴呆表现,1910年,在阿茨海默首次向世界公布他的研究成果后,这种进行性的痴呆按惯例被命名为阿茨海默病。而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人们依旧习惯性的把这些痴痴呆呆的老人们戏称为“老糊涂”,近些年大家知道了这是病,叫老年痴呆症。  这种被中国人称作“老糊涂”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的步步紧逼,正渐渐走向大众。已经步
期刊
1.经常忘事,且事后回忆不起来,甚至否认存在记忆障碍,却常因记忆差而影响工作生活。  是 □ 否 □  2.难以胜任家务。想帮着做家务,却越帮越忙。  是 □ 否 □  3.语言出现问题。忘记单个词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替代,旁人无法理解你表达的意思,有时会叫不出常用物体的名称。  是 □ 否 □  4.时间和地点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路上也会迷路,有时会找不到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记不住年份、月份
期刊
核心提示:痴呆通常是一种慢性起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全面的智能损害为特点,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以及人格的改变。患上这种疾病的人通常都是老人(>65岁),医学上又称之为“老年期痴呆”,民间笼统地称之为“老年痴呆”。    “老糊涂”就一定是老年痴呆吗?  在门诊,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极端的现象:常常有一些老人因记忆力下降而担心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而子女一发现父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