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结婚更深情的离婚 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结婚更深情的离婚
  
  在法庭工作几年来,提起离婚,总好像耳边有张纸被撕碎的声音,哭哭闹闹的,见惯了。可是那件离婚案,却像水中的月亮,明晃晃地常在我的心灵中映现。
  那是一对年近古稀的再婚夫妇,原告是丈夫,白发苍苍,写得一手好字,诉状内容却寥寥数笔,看不出什么离婚的理由。我打电话想通知被告到庭,却传来女方身患绝症住院治疗的消息。
  相濡以沫的妻子深受病痛折磨,此时离婚,究竟是怎么了?我忍不住叹了口气,毕竟是再婚夫妻!才放下卷宗,原告来电了,坚决要求尽快开庭解决离婚,迫切之心溢于言表。
  我急匆匆赶到医院现场开庭,迎面走来一位老人,满脸微笑,却胡子邋遢:“你好,法官,我是原告。”
  “病人情况好吗?”我冷冷地问。
  “医生刚给她打完针。”老人突然嘴唇微颤,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悲伤。他真的想要离婚吗?我的心里突然有了疑问。
  “法官,我的妻子病重,怕是不行了……她想名正言顺地与前夫葬在一起,这是她的心愿。所以……”周围的人影不断穿梭,老人背过身去,我突然明白了。
  开庭是简短的,妻子只能躺在病床上,偶尔用手指摆动着表示意见,丈夫时不时看看床边的盐水瓶。法律在这场格式化的庭审中显得多余,当事人成了自己的法官,法官却成了这场爱情的见证人。轮到最后签名,书记员将笔交给病床上的她,她那枯萎的手努力支撑着,如同一个人走上了独木桥,却怎么也稳不住。
  “……还是按手印吧。”胡子邋遢的丈夫捧住妻子无力的手,重重地----重重地----暗红的手印赫然纸上,那是一朵雪地里的梅花,从此寂寞绽放。
  关上卷宗,我走出病房,走了好几步,觉得依然重负难释。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啊!
  忘不了病床上的那朵梅花,忘不了老人欲说还休的哽咽。在恩怨沉浮的案件中,我忽然明白,有一种爱,可以反过来看,有一种离婚,可以比结婚更深情!
  
  老伴的唠叨是一首歌
  文徐以文
  
  人老了,千万别唠叨,这是我老伴年轻时常告诫婆婆的一句话。可是,在老伴老了的时候也变得唠叨起来了,早晨她总爱念叨,被子要叠好,地面要打扫,去菜市场买菜要买新鲜的;晚上睡觉前则老是说,锁好防盗门呀,睡觉被子要盖好啊。老伴的这些唠叨就像是设定了回放功能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播放”,它就像一首爱的主打歌在家中不断回响,给家人无尽的关爱。当然,这种关爱只有用心品味才能觉出其中温馨。
  前几年,老伴总爱没完没了的唠叨,我听多了觉得生厌,就会不时冒出一句难听的话回应她“人家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你怎么这么?嗦”。对于这些,老伴总是伸伸脖子,不多加辨解,过后她还是照样唠叨。然而伴着老伴多年的唠叨,我也渐渐地悟出了老伴唠叨中蕴含的真谛。因为她是一个六口之家的“生活总管”,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穿住行,样样都得她操心过问,有些事她不管不问还真不行呢!比如,年幼的外孙女玩泥巴,老伴一次一次地唠叨,要她不要弄脏身上的衣服;外孙女上小学,老伴又一次次唠叨,要她过马路当心;考试时,老伴一遍遍地叮咛她在考场上要认真看好、做好每一道题。再比如,我晚上看电视有时看到十一二点钟,老伴就唠叨,不能看得太晚了,60多岁的人了,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啊!老伴的这些唠叨,都是因为对家人的牵挂,这里面饱含着无限的深情、厚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觉得老伴的唠叨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去年“十一”期间,我去家住上海的弟弟家玩。老伴前前后后一直唠叨了大约1个星期,什么“要多带点衣服,以防乘夜班车受凉”;什么“10年年没有去上海,别走迷路了”;“要带上身份证呀”;“要花点钱,去看看东方明珠塔啊”……虽然听她唠叨了好多天,但临走时好像没听够似的,于是就问:“还有啥要说的吗?”老伴说:“早点回来!”说着,眼睛里似乎闪动着晶莹的泪光。到了上海,当我准备登上东方明珠时,老伴的唠叨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像伴着进行曲乘电梯,一会儿就登上了塔顶。在上海的每个夜晚,我仿佛都听到了老伴的唠叨,她的唠叨像一首首摇篮曲在枕边萦绕,睡梦中我梦见老伴在唠叨着:“你说去5天,那我到第6天,去县汽车站接你……”
  经过这么些年,现在对于老伴的唠叨,我也能积极给予配合,并教育儿女接受老伴的唠叨,要他们从唠叨中感受其中刻骨铭心的牵挂,享受其中无与伦比的殷殷深情。好多时候,我哪里都不去,或坐在桌边,或盘坐在床上,或轻倚在沙发上,和老伴一起唠唠家长里短:我们一块儿谈谈她兄妹的子女对老人孝顺的情况;说说我兄弟的儿女在城市工作的事儿;谈谈家里的生活开支情况,说说如何培养孙辈……千言万语说不完,万缕千丝拽不断,唠唠叨叨,叨叨唠唠,这的确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了,然而把它们翻出来晾一晾,晒一晒,却给家庭生活,特别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盈盈生气。
其他文献
老人春游宜与忌     春游,古称“踏青”,是一项传统的活动。对老年人来说,春游有着特殊的保健作用,它能使人开阔心胸、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强心肺功能、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锻炼腰腿肌肉的力量。但是老人春游还须注意几点:   首先要选择晴朗天气。春日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须备足衣服,以防止受凉感冒。其次是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不宜爬山
期刊
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年的制瓷历史凝结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优雅的瓷乐演奏,构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素有“瓷都”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有“江南雄镇”之誉,也是我国惟一以帝王年号作为地名的市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年间(
期刊
如今,喜欢养花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乏打理的时间和相关的养护知识,花草经常会出现枯萎、凋谢的现象。   花卉的种类不同,各自的习性自然也不一样,初养花草者应选择好养植的花卉,另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养花常识。一般种植的花卉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观叶类,如发财树、凤尾竹、巴西木等;二是盆花类,如杜鹃、君子兰、兰花等;三是水培类,如绿萝、富贵竹等。   观叶类植物 观叶类植物一般生长在中、高温的环境
期刊
时下,许多退休回家的老人并没有真正退休。退休前忙工作,退休后忙子孙。老人变成了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家变成了儿女的“饭店”、孙辈的“幼儿园”。虽然含饴弄孙是一种天伦之乐,但是我想不管你有多少爱心,都应该圈定自己的休闲“领地”,享受夕阳的温馨。   其实,不少的累,是因老人心太软而造成的。其一,儿女忙事业,子孙没人照管,出于“爱心”,再加上隔代亲,揽过来吧;其二,操心惯了,孩子大了,还舍不得放手,
期刊
等待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享受。这是我在余年消遣----垂钓时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养性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都说明:垂钓作为老年人健身休闲的娱乐,其目的不是为了几条鱼,而是一种心情的释放,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空气以及闲聊消遣,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垂钓乐在期盼中,期盼也进入到一种美的境界。因为垂钓必须耐心地等待,但这是一种愉快的等待,心甘
期刊
胡耀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心系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一生。这里不全面叙述他一生中的伟大功勋,只从信访工作的角度谈谈耀邦同志生前立党为公的党性原则和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   耀邦同志是从1979年1月开始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80年改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有人作过统计,他在担任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六年多时间里
期刊
一把锄头,一柄铁锹,一担簸箕,一辆板车,天空中不停地下着雨,一位身穿雨衣的老人,躬着腰,不停地在马路上忙碌着。那忙碌的身影,就像灰蒙蒙的天宇下出现的一个移动亮点。这是我们在前往江西省永丰县八江乡茶口村路上所见到的一幕。     这位老人叫袁昌祥,今年72岁,茶口村人。那硬朗的腰板、稳健的动作,让我们难以和他的实际年龄对上号来。   说起袁昌祥修路的经历,得从1970年开始算起。从茶口村到乡政府近6
期刊
3月春风和煦的北京,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这里相继落下帷幕。这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两会;这是团结、奋进、民主、和谐的两会。在过去的9天里,代表、委员们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建言献策。承载着新的任务、新的使命,代表、委员们奔赴大江南北,将两会确定的宏伟蓝图传递到祖国各地。凝聚起13亿人勇气和智慧的中华民族将从新的起点启航!     “十一五”规划纲要领航发展
期刊
自办免费“指路热线”的南昌老人吴美澄    六旬老人吴美澄,是个“老南昌”,在南昌市地名办工作了十多年,对南昌的街道和地名十分熟悉。2005年初,他下决心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找个乐趣,将自家电话作为公益电话,免费为市民义务担任问路热线的接线人,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   2005年3月,他自费印制几百份印有“免费问路电话2842863”字样的广告,经有关单位许可后,贴在南昌街头指路牌醒目位置。这个电话
期刊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多年来,樟树市人民检察院用爱心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真情关爱离退休老干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樟树市人民检察院有19名离退休老干部。就全院而言,这是一支不小的队伍,并且人员还在逐年增加。为了搞好老干部工作,院里不仅指派专人分管、专人负责,检察长更是常常过问,党组会也经常研究。用老干部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现在是“三有”:一是在领导和干警心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