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漫川关古镇地处陕南,它是陕南历史文化演变的缩影,现存陕西最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将漫川关古镇地域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护和发展陕南地区传统城镇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陕南古镇;地域景观;古镇格局;
1、漫川关古镇格局
古镇的选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阳宅十书》开篇就对选址环境作了概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1]漫川关镇依山傍水,南北走向,老镇区位于青龙山、靳家河和纸房沟三者所夹的三角形地带,其空间格局亦是顺着青龙山与靳家河方向呈现出南北布局的“一字型”,传统城镇中以街得形式所构筑的环境,其曲折多变的街道,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交流的便利条件。[2]镇区以会馆群为核心,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主要为“蝎子街”的上街和中街部分,以南则为下街以及较晚形成的后街。“秦街”为“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两旁的建筑粗犷豪放,北方雨量少而冬季寒冷,屋顶平缓,有助于保暖,具有北方的建筑特点。“楚街”又称为“下街”,大多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两旁建筑小巧别致,南方雨量大,屋顶飞翘,有利于排水和室内空气流通,体现南方的建筑风格。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会馆、商号、酒肆、茶楼、店铺分列街道两旁。
2、漫川关古镇地域性建筑
2.1北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当年在漫川关经商的北方大客商集資修建,有北方建筑风格。是漫川关集办事、驿站及联络感情的地方。北会馆和骡帮会馆的成员都是北方客商,而北会馆的成员是漫川关经商的高层客商,他们联手垄断货物买进和卖出;骡帮会馆的成员则负责北方货物向漫川关的运进和漫川关的货物向陕西、山西的运出,是为北会馆的成员服务的。在北会馆的南通道正对是为了骡帮会馆方便服务北会馆而进行的设计。北会馆成员和骡帮会馆成员关系密切。北会馆的房基高出骡帮会馆、武昌馆和其他建筑很多,这是为了显示北会馆成员地位比其他成员地位高,在古代一般身份越高者所建房屋地基是越高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会馆墙壁的部分砖上还刻有“北会馆”三个字,这是在烧砖的时候就刻上去的,为了证明这是修建北会馆的专用砖,并且有质检作用,也可以看出北会馆成员身份的尊贵。
2.2骡帮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历时五年竣工,和鸳鸯双戏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漫川关明清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骡帮会馆和双戏楼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整体从中间分为两个部分。这和骡帮会馆的作用有关,当年在漫川关有两个比较大的运输商队,分别为骡帮和马帮,骡帮负责运输货物,马帮负责护送,两个帮共同合作,相互依存,并且彼此独立。共同作为北方的运输商,他们集资修建了骡帮会馆,由于彼此独立的原因,会馆布置一分为二,作为各自的活动场所。北边是关帝庙,供奉的是财神爷关武圣君,象征财源广进,是马帮活动的场所;南边是马王庙,供奉的是马王爷马华光,希望生意兴隆,是骡帮活动的场所。旧时贸易往来,商人们将北方的盐及药材运往南方,又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等物品运至北方,路途遥远且过程坎坷,因此有“骡帮运输,马帮护送”的说法,故而在此修建的南马王庙和北关帝庙,后人合称为骡帮会馆。骡帮会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和“马王庙’是相互连贯的两个四合院,中間有通道连接。前后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结构为十一架梁,屋面为五脊硬山。院中各有天井,建筑物主要部位饰均有浮雕,图案精美。殿宇都有卷板装饰,格栅式门窗装饰各式纹案,梁枋重要位置饰有浮雕。石柱础质地光亮,造型丰富,是一座保护完整并且具有科研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群。
2.3鸳鸯戏楼
这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是漫川关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戏楼一分为二,南边为马王庙戏楼,北边为关帝庙戏楼,南北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关帝庙戏楼和马王庙戏楼相比较,关帝庙戏楼雕刻粗犷、整个建筑结构显得沉稳豪放,北方建筑的笨、重、拙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的戏楼,体现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马王庙戏楼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显得小巧委婉,南方建筑的小、巧、秀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体现了南方人的委婉的个性。将其称为鸳鸯双戏楼,关帝庙戏楼为雄,马王庙戏楼为雌。
2.4武昌会馆
始建于明成组年间( 公元1420 年— —1441年),是湖广客商的办事处。武昌会馆是漫川关现存古建筑中修建最早的建筑,由此可得知古漫川关水运兴盛比陆运发展早的多,但后来陆运超越了水运。现存的武昌馆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后殿三间是忠烈殿,供奉为明朝打天下以身殉国的忠烈义士。武昌馆旁边书写“玉壶在抱”的房间当年是一个茶楼,湖广客商就是在这里面喝茶看戏。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的,有的是通过雕饰来表达某一些寓意,有的是通过构建方式来表达一定的寓意。此茶楼就是通过建筑结构来表达寓意,茶楼前方这面墙上有两个小圆孔,起到了窗户的作用,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 “玉壶在抱”这块方形的匾、下面的方形的门还有这面墙共同组成了人的一张脸,两个圆孔就是人的眼睛正注视着前方,给人一种洞察世事的感觉,寓意人要是非分明,明察秋毫。
2.5黄家药铺
黄家药铺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外形呈印盒状,内部砖木结构,人称"一口印"。地处漫川关明清街中街,是漫川关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同治年间,黄玉波来到漫川关古镇,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财富聚集迅速,为了满足来往贸易的需求,建造了“聚义兴"银号,兑换银票通货全国的想法。故而在早期的建造中,建筑结构严密,天网布设,以防盗贼。因老家一场人命官司,无奈之际改办起药铺。清同治十二年,山阳任知县的黄照临闻知族侄黄玉波在漫川关居所,在其告老还乡之后,特送来到黄玉波附上送上匾额"业启鸿图",为勉其志,题款"例为宗臣兄令郎玉波新建大庆"有匾为证,以示庆贺。文革期间,此房充公,大匾、抱柱楹联被查抄,1980年大匾被追回。
3、结语
漫川自古就是边贸重镇,各种会馆在漫川关建立起来,商贸的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逐渐形成了漫川关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南北风格皆有的特殊地域景观。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独具开放包容的地域特色,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入胜,成为一个地区古老文明的真实载体。
【参考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M]堪舆部汇考二十五.
[2]王其钧.《图说中国古典建筑—民居城镇》[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
作者简介:占毅丽(1992.2-)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风景园林专业。
[关键词]:陕南古镇;地域景观;古镇格局;
1、漫川关古镇格局
古镇的选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阳宅十书》开篇就对选址环境作了概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1]漫川关镇依山傍水,南北走向,老镇区位于青龙山、靳家河和纸房沟三者所夹的三角形地带,其空间格局亦是顺着青龙山与靳家河方向呈现出南北布局的“一字型”,传统城镇中以街得形式所构筑的环境,其曲折多变的街道,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交流的便利条件。[2]镇区以会馆群为核心,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北主要为“蝎子街”的上街和中街部分,以南则为下街以及较晚形成的后街。“秦街”为“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两旁的建筑粗犷豪放,北方雨量少而冬季寒冷,屋顶平缓,有助于保暖,具有北方的建筑特点。“楚街”又称为“下街”,大多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两旁建筑小巧别致,南方雨量大,屋顶飞翘,有利于排水和室内空气流通,体现南方的建筑风格。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会馆、商号、酒肆、茶楼、店铺分列街道两旁。
2、漫川关古镇地域性建筑
2.1北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当年在漫川关经商的北方大客商集資修建,有北方建筑风格。是漫川关集办事、驿站及联络感情的地方。北会馆和骡帮会馆的成员都是北方客商,而北会馆的成员是漫川关经商的高层客商,他们联手垄断货物买进和卖出;骡帮会馆的成员则负责北方货物向漫川关的运进和漫川关的货物向陕西、山西的运出,是为北会馆的成员服务的。在北会馆的南通道正对是为了骡帮会馆方便服务北会馆而进行的设计。北会馆成员和骡帮会馆成员关系密切。北会馆的房基高出骡帮会馆、武昌馆和其他建筑很多,这是为了显示北会馆成员地位比其他成员地位高,在古代一般身份越高者所建房屋地基是越高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会馆墙壁的部分砖上还刻有“北会馆”三个字,这是在烧砖的时候就刻上去的,为了证明这是修建北会馆的专用砖,并且有质检作用,也可以看出北会馆成员身份的尊贵。
2.2骡帮会馆
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历时五年竣工,和鸳鸯双戏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漫川关明清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骡帮会馆和双戏楼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整体从中间分为两个部分。这和骡帮会馆的作用有关,当年在漫川关有两个比较大的运输商队,分别为骡帮和马帮,骡帮负责运输货物,马帮负责护送,两个帮共同合作,相互依存,并且彼此独立。共同作为北方的运输商,他们集资修建了骡帮会馆,由于彼此独立的原因,会馆布置一分为二,作为各自的活动场所。北边是关帝庙,供奉的是财神爷关武圣君,象征财源广进,是马帮活动的场所;南边是马王庙,供奉的是马王爷马华光,希望生意兴隆,是骡帮活动的场所。旧时贸易往来,商人们将北方的盐及药材运往南方,又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等物品运至北方,路途遥远且过程坎坷,因此有“骡帮运输,马帮护送”的说法,故而在此修建的南马王庙和北关帝庙,后人合称为骡帮会馆。骡帮会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和“马王庙’是相互连贯的两个四合院,中間有通道连接。前后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结构为十一架梁,屋面为五脊硬山。院中各有天井,建筑物主要部位饰均有浮雕,图案精美。殿宇都有卷板装饰,格栅式门窗装饰各式纹案,梁枋重要位置饰有浮雕。石柱础质地光亮,造型丰富,是一座保护完整并且具有科研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群。
2.3鸳鸯戏楼
这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是漫川关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戏楼一分为二,南边为马王庙戏楼,北边为关帝庙戏楼,南北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关帝庙戏楼和马王庙戏楼相比较,关帝庙戏楼雕刻粗犷、整个建筑结构显得沉稳豪放,北方建筑的笨、重、拙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的戏楼,体现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马王庙戏楼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显得小巧委婉,南方建筑的小、巧、秀三个典型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体现了南方人的委婉的个性。将其称为鸳鸯双戏楼,关帝庙戏楼为雄,马王庙戏楼为雌。
2.4武昌会馆
始建于明成组年间( 公元1420 年— —1441年),是湖广客商的办事处。武昌会馆是漫川关现存古建筑中修建最早的建筑,由此可得知古漫川关水运兴盛比陆运发展早的多,但后来陆运超越了水运。现存的武昌馆由前殿和后殿组成,后殿三间是忠烈殿,供奉为明朝打天下以身殉国的忠烈义士。武昌馆旁边书写“玉壶在抱”的房间当年是一个茶楼,湖广客商就是在这里面喝茶看戏。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的,有的是通过雕饰来表达某一些寓意,有的是通过构建方式来表达一定的寓意。此茶楼就是通过建筑结构来表达寓意,茶楼前方这面墙上有两个小圆孔,起到了窗户的作用,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 “玉壶在抱”这块方形的匾、下面的方形的门还有这面墙共同组成了人的一张脸,两个圆孔就是人的眼睛正注视着前方,给人一种洞察世事的感觉,寓意人要是非分明,明察秋毫。
2.5黄家药铺
黄家药铺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外形呈印盒状,内部砖木结构,人称"一口印"。地处漫川关明清街中街,是漫川关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同治年间,黄玉波来到漫川关古镇,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财富聚集迅速,为了满足来往贸易的需求,建造了“聚义兴"银号,兑换银票通货全国的想法。故而在早期的建造中,建筑结构严密,天网布设,以防盗贼。因老家一场人命官司,无奈之际改办起药铺。清同治十二年,山阳任知县的黄照临闻知族侄黄玉波在漫川关居所,在其告老还乡之后,特送来到黄玉波附上送上匾额"业启鸿图",为勉其志,题款"例为宗臣兄令郎玉波新建大庆"有匾为证,以示庆贺。文革期间,此房充公,大匾、抱柱楹联被查抄,1980年大匾被追回。
3、结语
漫川自古就是边贸重镇,各种会馆在漫川关建立起来,商贸的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逐渐形成了漫川关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南北风格皆有的特殊地域景观。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独具开放包容的地域特色,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入胜,成为一个地区古老文明的真实载体。
【参考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M]堪舆部汇考二十五.
[2]王其钧.《图说中国古典建筑—民居城镇》[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
作者简介:占毅丽(1992.2-)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风景园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