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為了解臺資企業在當前市場環境與經濟結構變化下的走向,「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台資企業研究中心李保明教授和「全國台企聯」程金中秘書長,于2019年6月初共同完成「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和中美貿易戰衝擊下,台灣企業轉型發展與投資佈局」的調研報告,提供許多明確的統計資料與分析,讓我們對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現況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調研報告揭示台企發展現況
根據這份調研資料,台商產品內銷大陸占比59.1%,外銷美國占18.5%,其他市場為16.1%,返銷台灣占6.0%。約四成大陸台資企業反映因中美貿易戰而對出口造成影響,又以技術與資本密集型企業受影響最大,其次為傳統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其中,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台資企業經營的影響「非常嚴重」及「較嚴重」的比例分別為1.5%及26.5%,認為影響程度「一般」的占25%,認為「影響較小」或「沒有影響」的則分別為19.1%與27.9%;而應對方法中,有1/3台資企業選擇「轉內銷或擴大內銷」,1/4台商選擇「通過第三地加工」或「向外轉移生產基地」。
過去幾年來台商為提升競爭力不斷轉型升級,調研中發現80%的台資企業在環保方面已增加投資,77.8%投資研發,66.1%推動多角化經營,63.7%投資自動化生產設備。在未來投資佈局上,53.8%的大陸台商表示還會繼續增加投資,40.3%保持不變,另5.99%的台資企業則將減少投資。同時,31.2%的台資企業表示有意在東南亞地區增加投資,22.2%有意回台投資。由這份調研資料可知,大陸地區仍是台商最青睞的投資地區,但也有1/3的台商將向東南亞轉移、1/5打算回台投資,顯示大陸台商未來多元投資的趨勢,值得關注。
除此以外,調研報告中還提到,台商對大陸經營現況的困難反應較多的依次為:「招工難,成本高」、「市場競爭」、「從嚴的環保政策」和「稅費過高」,至於「社保費用徵收改革」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則相對居後。
數字背後急待解決的問題
從這些年來有7成以上大陸台資企業繼續投資環保、研發及自動化設備,不但可以看出台商轉型升級的腳步從未停歇,也顯示台商對在大陸永續經營的自我期許;而94%的台資企業在紛亂的經濟局勢下仍然選擇維持或擴大在大陸的經營規模,可見他們心有所屬,並不因中美貿易一時的震盪而迷惑,尤其大家都看好大陸市場在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下仍有龐大成長空間,因此一面守穩本業,一面尋求產品多元化、經營多角化,至於外銷美、歐的產品則分流改由東南亞或台灣生產、加工出口,這是目前多數台資企業採取的方式。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幾個明顯而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台資企業在大陸環保、研發及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仍會不斷加大,因此在資金層面如貸款取得、稅收減免以及獎勵投資政策的落實等都需要各地政府積極協助、有效執行;各地工業主管部門也應加強輔導,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而為鼓勵擴大內銷,更應改善應收賬款的貼現、提供流動資金貸款、降低物流成本及經營環節中的稅費、以及社保制度與費用調整等,使企業更有感。
二、1/3的台資企業欲以直接生產、來料加工或出口貼標的方式將生產轉移至東南亞,這是企業維持生存的手段,不但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但台資企業多屬中、小規模,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即使具有產業或技術領先優勢,但基於文化差異,面對東南亞各國工業土地取得不易、政府獎勵政策華而不實、或水電配套設施不足等障礙難免耗時費力。建議大陸政府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可以在政策、資金及資源整合上主動協助台資企業移轉,在東南亞各國成立大型工業園區,不但更能發揮區域經濟的實效,也能將台資企業的外移直接轉做實體產業對外的投資延伸,加速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佈局,擴大經濟規模及影響力。
三、部分台資企業打算增加對台灣地區的投資,但現階段全台工業用地稀缺,勞力及水、電問題也各有難以解決的瓶頸,建議「全國台企聯」可以組織並協助返台投資的台商和台灣相關部門對接,爭取最有利的條件,迅速投產增加企業競爭力。
四、近年商務部、國台辦規劃多處「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相關單位及地方政府平台應加強說明與宣導,讓台資企業有充分的決策資訊,如能在大陸找到合適的轉移地點或更事半功倍。
經濟環境不斷變化,這是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企業想要立足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在於正確決策、掌握市場。大陸距離我們最近,又是全球最大、發展潛力最雄厚的市場,這是台資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最好的憑藉;無論走多少彎路、移到哪個國家,最終我們還是離不開這裡,那就不如放下彷徨猶疑,認真耕耘腳下,等待迷霧散盡,就會看到自己努力前進的足跡。
調研報告揭示台企發展現況
根據這份調研資料,台商產品內銷大陸占比59.1%,外銷美國占18.5%,其他市場為16.1%,返銷台灣占6.0%。約四成大陸台資企業反映因中美貿易戰而對出口造成影響,又以技術與資本密集型企業受影響最大,其次為傳統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其中,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台資企業經營的影響「非常嚴重」及「較嚴重」的比例分別為1.5%及26.5%,認為影響程度「一般」的占25%,認為「影響較小」或「沒有影響」的則分別為19.1%與27.9%;而應對方法中,有1/3台資企業選擇「轉內銷或擴大內銷」,1/4台商選擇「通過第三地加工」或「向外轉移生產基地」。
過去幾年來台商為提升競爭力不斷轉型升級,調研中發現80%的台資企業在環保方面已增加投資,77.8%投資研發,66.1%推動多角化經營,63.7%投資自動化生產設備。在未來投資佈局上,53.8%的大陸台商表示還會繼續增加投資,40.3%保持不變,另5.99%的台資企業則將減少投資。同時,31.2%的台資企業表示有意在東南亞地區增加投資,22.2%有意回台投資。由這份調研資料可知,大陸地區仍是台商最青睞的投資地區,但也有1/3的台商將向東南亞轉移、1/5打算回台投資,顯示大陸台商未來多元投資的趨勢,值得關注。
除此以外,調研報告中還提到,台商對大陸經營現況的困難反應較多的依次為:「招工難,成本高」、「市場競爭」、「從嚴的環保政策」和「稅費過高」,至於「社保費用徵收改革」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則相對居後。
數字背後急待解決的問題
從這些年來有7成以上大陸台資企業繼續投資環保、研發及自動化設備,不但可以看出台商轉型升級的腳步從未停歇,也顯示台商對在大陸永續經營的自我期許;而94%的台資企業在紛亂的經濟局勢下仍然選擇維持或擴大在大陸的經營規模,可見他們心有所屬,並不因中美貿易一時的震盪而迷惑,尤其大家都看好大陸市場在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下仍有龐大成長空間,因此一面守穩本業,一面尋求產品多元化、經營多角化,至於外銷美、歐的產品則分流改由東南亞或台灣生產、加工出口,這是目前多數台資企業採取的方式。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幾個明顯而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台資企業在大陸環保、研發及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仍會不斷加大,因此在資金層面如貸款取得、稅收減免以及獎勵投資政策的落實等都需要各地政府積極協助、有效執行;各地工業主管部門也應加強輔導,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而為鼓勵擴大內銷,更應改善應收賬款的貼現、提供流動資金貸款、降低物流成本及經營環節中的稅費、以及社保制度與費用調整等,使企業更有感。
二、1/3的台資企業欲以直接生產、來料加工或出口貼標的方式將生產轉移至東南亞,這是企業維持生存的手段,不但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但台資企業多屬中、小規模,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即使具有產業或技術領先優勢,但基於文化差異,面對東南亞各國工業土地取得不易、政府獎勵政策華而不實、或水電配套設施不足等障礙難免耗時費力。建議大陸政府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可以在政策、資金及資源整合上主動協助台資企業移轉,在東南亞各國成立大型工業園區,不但更能發揮區域經濟的實效,也能將台資企業的外移直接轉做實體產業對外的投資延伸,加速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佈局,擴大經濟規模及影響力。
三、部分台資企業打算增加對台灣地區的投資,但現階段全台工業用地稀缺,勞力及水、電問題也各有難以解決的瓶頸,建議「全國台企聯」可以組織並協助返台投資的台商和台灣相關部門對接,爭取最有利的條件,迅速投產增加企業競爭力。
四、近年商務部、國台辦規劃多處「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相關單位及地方政府平台應加強說明與宣導,讓台資企業有充分的決策資訊,如能在大陸找到合適的轉移地點或更事半功倍。
經濟環境不斷變化,這是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企業想要立足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在於正確決策、掌握市場。大陸距離我們最近,又是全球最大、發展潛力最雄厚的市場,這是台資企業長期生存發展最好的憑藉;無論走多少彎路、移到哪個國家,最終我們還是離不開這裡,那就不如放下彷徨猶疑,認真耕耘腳下,等待迷霧散盡,就會看到自己努力前進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