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三网融合”不是一场“谁吃掉谁的战争”,而应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进化”。
从着眼于理论的科学家到一线践行的运营者,对下一代网络的理解与把握,正不断走向深入和趋同。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回溯技术架构与平台的支撑,满足既有需求、激活潜在市场。
按这一视角展开,传统意义上的电信与广电运营商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分野。
当通信与互联网日益凸显出“通信的传媒属性”,电信运营商正通过NGN/NGI的演进路径。强化数字文化聚合者的时代定位——草根语境、民主规则和泛在应用。
当广播电视数字化启蒙着“传媒的通信属性”,广电运营商需要通过NGB(下一代广播网)的演进路径,强化数字文化主流传播者的新价值——投票聚合、主流法则和个性接收。
上述分野的存在,恰恰说明了“三网融合”不是一场“谁吃掉谁的战争”,而应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进化”。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电信及广电运营商,是否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否还在做南辕北辙的努力、徒劳无功的竞争?
在过去两年中,由中国工程院李幼平、倪光南、陈式刚院士领衔,对“播存网格工程构思”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实际的研究。项目小组从理论上研究普适于文化传播的数学规律,从实验中发现影响文化传播的三种现象,在工程上提出“播存结构”作为下一代广播NGB的主导结构。
通往新时代的大门,被推开了一道缝。
下一代广播网(NGB)的五要求、三特征
五要求:
1、用户获得互动服务
2、通过语义表达需求
3、内容依法科学监管
4、推动三网自然融合
5、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特征:
可互动、可监管、双效益
2、个性与共性的辩证观
互联网曾被视为广播电视网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就看二者如何有效衔接。
作为“播存网格工程构思”课题的重要切入点,李幼平等几位院士和课题组专家对互联网的泛传媒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
“首先,互联网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传媒’倾向,”李院士说,“目前,互联网的多数带宽资源用于共享文化。其中web网页的http流量占50%,P2P共享视频流量占48%,二者合计超过总流量的98%。其他如邮件、即时通信等基础应用,带宽实际耗费很少。”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也一直为这事儿“快乐并痛着”。一方面,通过P2P技术,网民下载影视、分享微视频,极大地增加了网络黏性;另一方面,P2P对骨干网带宽资源的掠夺性抢占,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
“我们发现,网民对文化内容的访问向主流网站聚集,”李幼平说,“课题组对北京与四川两个万人群体进行半年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尽管可以自由访问几百万个网站,但绝大多数网民的冲浪范围不会超过一千个网站,具体到视频则是几十个。”
“如果我们把网民对某个网站的一次访问作为一次投票,那么前1000个网站就是网民投票选出的主流,”李幼平提出,“访问是民主、自由和个性化的,但结果却是集中、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涵盖了众多网民的个性,但又进化出了互联网需求的共性!”
一直以来,之所以互联网被视为广播网的终结者,就是因为前者带来了自由的个性表达,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共性传播。根据上述量化研究,用户需求绝不是个性与共性的任何一个极端,而是二者的自然折中——通过个性选择,达到共性趋同。
显然,通过融合极大地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文化传播效率和价值生产效率,是“三网融合”的题中之义。依这个思路,能否利用下行带宽丰裕的数字广播网,将电信与互联网上的共性主流内容推送下去?
“经过我们的测算,数字广播体系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李幼平说,“全国主流网站每日更新的文字、视频量加总到一起,大概是230GB/天,而现有数字视频广播带宽超过32Mb/s,推送能力超过345GB/天!”
但这种推送,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还必须保有强大的个性化选择能力,这就给NGB体系架构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
3、巨库与微库的辩证设计
通过局端的“巨库”聚合内容,通过分散在用户家中或手持设备里的“微库”满足个性化需求,在数字存储成本越采越低廉的今天,构成现实的、可操作的播存体系,
什么是巨库?“巨库就是群聚人气最旺的内容资源的多媒体数据库,”李幼平说,“通过互联网,把当天产出的几千种报纸、期刊、电台、网站的内容尽收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每日更新量约为200—400GB,这是一个品种特别丰富、内容足以满足个性化选择的主流数据库。”
什么是微库?“微库是巨库的个性化子集,分散于数亿家庭,”李幼平说,“它24小时值班,随时收存来自‘巨库’的、符合个性需求的内容,可以把微库设在家中或直接嵌入手机等随身终端。”
巨库与微库的物理连接,是通过数字广播方式进行存储转发;二者之间的逻辑连接,则是在传媒内容加入巨库时贴上“合法语义标签”,用户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按需索求。
“全国只需建立一个巨库,而微库则多多益善,”李幼平说,“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多个微库,因为现在数字存储的成本越来越低廉,每兆字节存储价位30年以来下跌超过1000万倍,比如4GB的闪存只要不到100块钱——这就为微库的离线存储、互动提供了充裕的硬件基础。”
事实上,“巨库”与“微库”的设计思路,正是“网络智能化”与“终端智能化”较量的延续——是把内容存储和应用服务尽可能地局端化、前端化,还是尽可能地本地化、终端化?屁股决定脑袋,运营商当然选择前者,以便更好地运营控制;消费电子设备商自然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才能不断地升级换代,销售新品。
不过,现实所迫,从电信到广电,谁的骨干网建设速度也比不上用户需求的倍增速度,当网络运营商不得不采用大量边缘服务器缓解骨干网压力时,实际上就是向“播存体系”在自发迈进。
“回到现实国情,我国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有线电视、航天卫星和地面广播大国,”李幼平说,“依靠互联网提供最大的内容覆盖,依靠广播提供最大的空间覆盖,依靠本地存储提供最大的时间覆盖,这是播存体系的基本设计理念。”
4、从间接向直接的互动
通过播存结构,貌似间接互动,但通过“语义寻址”令终端用户实现了基于应用的直接互动,这是一个进步。
依靠“巨库”向“微库”的广播转发,个人用户与存储在本地的内容发生互动——这是一种“真互动” 还是“假互动”?
“从对媒体内容的消费角度上讲,这是一种真正的互动,”李幼平认为,“播存体系可以赋予用户直接进行语义互动的能力,即我想看什么就看到什么,而不是先要登录网站再去搜寻。当用户需要与其他网友交流时,直接登录互联网即可。需要强调的是,播存体系并不是为了取代互联网,而是补足互联网对多媒体内容传输能力的匮乏,以及对语义搜索的不足。”
谈到语义,可理解为“内容的含义”,它是“有关信息的信息”。“根据分类学与本体论,我们把文件的宏观语义看成是一个有限集合,语义地址是语义元素在集合中的定位,”李幼平说。
在“播存体系”结构中,所设计的语义地址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tion,UCL)代码,字长16字节,与IPv6的网址16字节相对应。其中,前8字节称为基本定位,后8字节称为本体定位,分别对该内容的各项元数据进行标识。
标识好的UCL代码,通过BIP分组协议,嵌入专用于广播的IP包中,加入TS流传输。“BIP分组,就像细胞中的DNA,无处不在地潜入未来广播网NGB,”李幼平描绘道。
如果对“播存体系”做一个总结,李幼平认为这将带来“广播服务的历史跨越”——“广播已发明100年,但内容播出后立即消失,用户没有时间上的自主权。新广播引入BIP协议,‘瞬态’变‘常在’,用户可以自主确定从存储器读出的内容与进度,广播也从单向定时(OnTime)服务,转变为互动式的按需(OnDemand)服务。”
5、应用案例
北京歌华有线和中国工程院主导的“播存结构”课题研究已经在北京市的多项实践中开花结果。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九所共同承担课题——《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播存网格”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结合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提供信息传播服务,共完成多项主要实践工程——
1、提供北京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内容传输服务
已完成北京地区1700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信息服务(中心)点的建设,将形成“国家中心—北京市分中心—区县分中心—基层分中心—基层服务点”文化共享五级网络。
2、开展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试点工作
在通州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实现了流媒体在线直播和视频文件、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终端的存储与播放,有关部门认为可在全市推广。
3、开展“绿网工程”——绿色网络信息传播服务
通过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应用“播存结构”理论,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安全传输特性,开展绿色网络信息传播服务。
4、探索面向家庭用户的网络多媒体内容服务模式BSTV
将广播网与各种消费电子终端进行对接,实现了广播电视的播存扩展,极大增加了广播电视网络和内容的价值。
“三网融合”不是一场“谁吃掉谁的战争”,而应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进化”。
从着眼于理论的科学家到一线践行的运营者,对下一代网络的理解与把握,正不断走向深入和趋同。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回溯技术架构与平台的支撑,满足既有需求、激活潜在市场。
按这一视角展开,传统意义上的电信与广电运营商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分野。
当通信与互联网日益凸显出“通信的传媒属性”,电信运营商正通过NGN/NGI的演进路径。强化数字文化聚合者的时代定位——草根语境、民主规则和泛在应用。
当广播电视数字化启蒙着“传媒的通信属性”,广电运营商需要通过NGB(下一代广播网)的演进路径,强化数字文化主流传播者的新价值——投票聚合、主流法则和个性接收。
上述分野的存在,恰恰说明了“三网融合”不是一场“谁吃掉谁的战争”,而应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进化”。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电信及广电运营商,是否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否还在做南辕北辙的努力、徒劳无功的竞争?
在过去两年中,由中国工程院李幼平、倪光南、陈式刚院士领衔,对“播存网格工程构思”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实际的研究。项目小组从理论上研究普适于文化传播的数学规律,从实验中发现影响文化传播的三种现象,在工程上提出“播存结构”作为下一代广播NGB的主导结构。
通往新时代的大门,被推开了一道缝。
下一代广播网(NGB)的五要求、三特征
五要求:
1、用户获得互动服务
2、通过语义表达需求
3、内容依法科学监管
4、推动三网自然融合
5、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特征:
可互动、可监管、双效益
2、个性与共性的辩证观
互联网曾被视为广播电视网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就看二者如何有效衔接。
作为“播存网格工程构思”课题的重要切入点,李幼平等几位院士和课题组专家对互联网的泛传媒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
“首先,互联网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传媒’倾向,”李院士说,“目前,互联网的多数带宽资源用于共享文化。其中web网页的http流量占50%,P2P共享视频流量占48%,二者合计超过总流量的98%。其他如邮件、即时通信等基础应用,带宽实际耗费很少。”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也一直为这事儿“快乐并痛着”。一方面,通过P2P技术,网民下载影视、分享微视频,极大地增加了网络黏性;另一方面,P2P对骨干网带宽资源的掠夺性抢占,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
“我们发现,网民对文化内容的访问向主流网站聚集,”李幼平说,“课题组对北京与四川两个万人群体进行半年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尽管可以自由访问几百万个网站,但绝大多数网民的冲浪范围不会超过一千个网站,具体到视频则是几十个。”
“如果我们把网民对某个网站的一次访问作为一次投票,那么前1000个网站就是网民投票选出的主流,”李幼平提出,“访问是民主、自由和个性化的,但结果却是集中、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涵盖了众多网民的个性,但又进化出了互联网需求的共性!”
一直以来,之所以互联网被视为广播网的终结者,就是因为前者带来了自由的个性表达,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共性传播。根据上述量化研究,用户需求绝不是个性与共性的任何一个极端,而是二者的自然折中——通过个性选择,达到共性趋同。
显然,通过融合极大地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文化传播效率和价值生产效率,是“三网融合”的题中之义。依这个思路,能否利用下行带宽丰裕的数字广播网,将电信与互联网上的共性主流内容推送下去?
“经过我们的测算,数字广播体系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李幼平说,“全国主流网站每日更新的文字、视频量加总到一起,大概是230GB/天,而现有数字视频广播带宽超过32Mb/s,推送能力超过345GB/天!”
但这种推送,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还必须保有强大的个性化选择能力,这就给NGB体系架构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
3、巨库与微库的辩证设计
通过局端的“巨库”聚合内容,通过分散在用户家中或手持设备里的“微库”满足个性化需求,在数字存储成本越采越低廉的今天,构成现实的、可操作的播存体系,
什么是巨库?“巨库就是群聚人气最旺的内容资源的多媒体数据库,”李幼平说,“通过互联网,把当天产出的几千种报纸、期刊、电台、网站的内容尽收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每日更新量约为200—400GB,这是一个品种特别丰富、内容足以满足个性化选择的主流数据库。”
什么是微库?“微库是巨库的个性化子集,分散于数亿家庭,”李幼平说,“它24小时值班,随时收存来自‘巨库’的、符合个性需求的内容,可以把微库设在家中或直接嵌入手机等随身终端。”
巨库与微库的物理连接,是通过数字广播方式进行存储转发;二者之间的逻辑连接,则是在传媒内容加入巨库时贴上“合法语义标签”,用户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按需索求。
“全国只需建立一个巨库,而微库则多多益善,”李幼平说,“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多个微库,因为现在数字存储的成本越来越低廉,每兆字节存储价位30年以来下跌超过1000万倍,比如4GB的闪存只要不到100块钱——这就为微库的离线存储、互动提供了充裕的硬件基础。”
事实上,“巨库”与“微库”的设计思路,正是“网络智能化”与“终端智能化”较量的延续——是把内容存储和应用服务尽可能地局端化、前端化,还是尽可能地本地化、终端化?屁股决定脑袋,运营商当然选择前者,以便更好地运营控制;消费电子设备商自然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才能不断地升级换代,销售新品。
不过,现实所迫,从电信到广电,谁的骨干网建设速度也比不上用户需求的倍增速度,当网络运营商不得不采用大量边缘服务器缓解骨干网压力时,实际上就是向“播存体系”在自发迈进。
“回到现实国情,我国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有线电视、航天卫星和地面广播大国,”李幼平说,“依靠互联网提供最大的内容覆盖,依靠广播提供最大的空间覆盖,依靠本地存储提供最大的时间覆盖,这是播存体系的基本设计理念。”
4、从间接向直接的互动
通过播存结构,貌似间接互动,但通过“语义寻址”令终端用户实现了基于应用的直接互动,这是一个进步。
依靠“巨库”向“微库”的广播转发,个人用户与存储在本地的内容发生互动——这是一种“真互动” 还是“假互动”?
“从对媒体内容的消费角度上讲,这是一种真正的互动,”李幼平认为,“播存体系可以赋予用户直接进行语义互动的能力,即我想看什么就看到什么,而不是先要登录网站再去搜寻。当用户需要与其他网友交流时,直接登录互联网即可。需要强调的是,播存体系并不是为了取代互联网,而是补足互联网对多媒体内容传输能力的匮乏,以及对语义搜索的不足。”
谈到语义,可理解为“内容的含义”,它是“有关信息的信息”。“根据分类学与本体论,我们把文件的宏观语义看成是一个有限集合,语义地址是语义元素在集合中的定位,”李幼平说。
在“播存体系”结构中,所设计的语义地址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tion,UCL)代码,字长16字节,与IPv6的网址16字节相对应。其中,前8字节称为基本定位,后8字节称为本体定位,分别对该内容的各项元数据进行标识。
标识好的UCL代码,通过BIP分组协议,嵌入专用于广播的IP包中,加入TS流传输。“BIP分组,就像细胞中的DNA,无处不在地潜入未来广播网NGB,”李幼平描绘道。
如果对“播存体系”做一个总结,李幼平认为这将带来“广播服务的历史跨越”——“广播已发明100年,但内容播出后立即消失,用户没有时间上的自主权。新广播引入BIP协议,‘瞬态’变‘常在’,用户可以自主确定从存储器读出的内容与进度,广播也从单向定时(OnTime)服务,转变为互动式的按需(OnDemand)服务。”
5、应用案例
北京歌华有线和中国工程院主导的“播存结构”课题研究已经在北京市的多项实践中开花结果。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九所共同承担课题——《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播存网格”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结合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提供信息传播服务,共完成多项主要实践工程——
1、提供北京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内容传输服务
已完成北京地区1700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信息服务(中心)点的建设,将形成“国家中心—北京市分中心—区县分中心—基层分中心—基层服务点”文化共享五级网络。
2、开展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试点工作
在通州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实现了流媒体在线直播和视频文件、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终端的存储与播放,有关部门认为可在全市推广。
3、开展“绿网工程”——绿色网络信息传播服务
通过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应用“播存结构”理论,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安全传输特性,开展绿色网络信息传播服务。
4、探索面向家庭用户的网络多媒体内容服务模式BSTV
将广播网与各种消费电子终端进行对接,实现了广播电视的播存扩展,极大增加了广播电视网络和内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