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不仅是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直接平台,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由"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变。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中国分类号:G718.5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管理学的实质和作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为以后从事管理或相关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就要求管理学教师要不断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 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责任。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求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掌握较高深的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实训环节,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再加上管理学一些理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及学生毫无理论功底的现实,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得学生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当前《管理学》教材有多种版本,但大部分的教程仍然是以法约尔的管理者职能的逻辑体系为标准进行编写,因而教材缺乏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系统论述,忽视了如中国式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阐释,管理学教材未能随着当代中国企业的改革与改制的深入而作出适度的创新性的调整。
  (三)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仍占主导地位。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分析、轻综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不能满足学生多样行需要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厌学情绪及上课效率低等现实问题。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高校毕业生和普通初中毕业生三类生源组成。这三类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文化层次甚至是生理和心理素质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难,管理难"的现象。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进取心,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毕业后的工作迷茫,以上都是导致学生积极性较低的原因。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
  (一)加强实践教学。结合管理学课程,可以建立实验实训室,如:ERP企业经营沙盘实训中心,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等等。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沦知识,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是,与校外企业合作,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学生在校期问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缩短与实际岗位问的距离,尽快提升工作能力,可以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现场调研。(二)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其理论体系应当全面完备,讲解应当深人浅出,简明扼要,每章节都设置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沦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沦知识。要妥善处理后续课程。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整合和创新,可以加大当代管理前沿理论,并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例进行讲述。
  (三)创新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综合运用系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充分使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
  (四)完善教育考核机制。我们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不断丰富考核内容,建立全程考核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训项目作客观公正的考核,教师可尝试小论文写作、讨论发言、强化课堂提问、开卷考试、分析案例等方式。管理学课程教师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打破"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应该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在此基础上检验学生对书本的掌握,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得到提升。
  三、结语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应根据当前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尝试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还要着重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管理学思维。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7.3
  [2] 敖国儒,在职业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5月1日总第197期
  [3] 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07,(3):262-264
  [4] 刘旭灵.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5] 徐俊.管理学教学零距离探讨[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
  [6] 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刁培养的日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17
  [7] 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2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研究及论述颇多。但观点基本一致,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期刊
目前,中铁置业已拥有37家子分公司,初步建立了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心经济区域以及全国各中心城市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开发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三亚、
本刊讯6月27日上午,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在西安召开全省高校纪念建党97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20个先进校级党委、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5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9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得表彰。  省委高教工委书记董小龙出席会议并讲话。董小龙强调:一要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核心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扎实推进习近平新
期刊
本刊讯6月11日下午,陕西省高教系统“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拉开帷幕,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董小龙出席活动并现场授课,授课题目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郑晓静进行了第二堂现场授课。活动由该校党委副书记杨银堂主持。此次授課的核心是回答如何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董小龙强调指出,全省高校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
期刊
BTVSCADA 采用 PMC—88十六位工业控制微型机和长城0520—CH个人微型机分别作为监控机和管理机,对多达160个广播电视模拟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闭环控制,数据自动处理和统计制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君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概念,是一个千百年来引领我们民
期刊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第一批流通领域节能环保“百城千店”示范工程企业名单,我市慈溪大润发商贸有限公司、奉化太平洋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宁波万达百货有限公司、银泰百货宁波鄞
摘要: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化学实验--学生记结论"的模式。初中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途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对学生展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搞好合作探究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能力;实验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8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
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好?学校怎样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