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改,给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了一定挑战。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适应新课改需求,是中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素质教育就其理论、方法与最终培养目标来说,已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笔者在几年来的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就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如何整合课堂教学等,有如下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角色作用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主动、积极、能动的作用,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教师学习。教师就可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去创设教学氛围,去与学生交流、对话。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要能充分调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与学习中来。然而在中学,有许多学生不爱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白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要求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该怎么办呢?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学生主动亲近教师,主动配合教师。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相互间的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无论学生说得到不到位、全不全面,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比如,在教学《狼》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可以站在屠户的角度去评价狼的贪得无厌,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去揣摩屠户的复杂心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只要学生尝试了,并能得到教师适当的点评与激励,学生的害羞感自然会消失,胆子自然会壮起来,紧闭的心房自然会开启。
二、整合资源,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科非常贴近生活实际,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分析、理解、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的形成,单靠语文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外读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知识的规律。
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现行语文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其范围都是与我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有些实践活动,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有相当困难。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等就难以实现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太小,涉及范围不广,又太陈旧。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相当于每年要阅读二到三部名著。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挖崛课内课外能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眼界的教学资源。譬如,教师把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向学生推荐,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购买,教师再集中分类整理同学们的课外读物,创办班级读书角。在图书角运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受到感悟、受到熏陶,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 立足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有些学校由于班级较多,学校多媒体教室不可能同时满足多个班级上课。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起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切不可以条件跟不上为借口,堂而皇之地敷衍,让原始、古板的教学模式复活,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探索,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新教材入编课文绝大多都较贴近我们的生活,都能通过编导课本剧、讲故事、写读后感、甚至辩论等活动形式辅助完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角色作用,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激情投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教师包办的课堂相比,简直就是大相径庭。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师要学会策划、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总结,让教师成为多彩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成为演员。这就好比一个弦管乐团,学生就是其中吹、拉、弹、唱的主角一样,每位学生都有活儿,每位学生都在积极配合着参与,一场场精妙绝伦的课堂又怎么打造不出来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辟室外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置身于花红柳绿、山青水秀的自然境界,去感受花的芳香、山的高峻、樹的挺拔,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去理解宁静、险峻、争奇斗艳等词语的意思,甚至可以去思考太阳能与水资源对地球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达到科普与环保教育的目的。这样就可化形象为直观、化理论为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就会避免枯燥的课堂出现,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分享课堂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会越来越多。作为边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力求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一、创设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角色作用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主动、积极、能动的作用,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教师学习。教师就可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去创设教学氛围,去与学生交流、对话。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要能充分调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与学习中来。然而在中学,有许多学生不爱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白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要求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该怎么办呢?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学生主动亲近教师,主动配合教师。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相互间的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无论学生说得到不到位、全不全面,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比如,在教学《狼》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可以站在屠户的角度去评价狼的贪得无厌,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去揣摩屠户的复杂心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只要学生尝试了,并能得到教师适当的点评与激励,学生的害羞感自然会消失,胆子自然会壮起来,紧闭的心房自然会开启。
二、整合资源,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科非常贴近生活实际,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分析、理解、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的形成,单靠语文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外读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知识的规律。
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现行语文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其范围都是与我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有些实践活动,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有相当困难。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等就难以实现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太小,涉及范围不广,又太陈旧。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相当于每年要阅读二到三部名著。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挖崛课内课外能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眼界的教学资源。譬如,教师把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向学生推荐,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购买,教师再集中分类整理同学们的课外读物,创办班级读书角。在图书角运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受到感悟、受到熏陶,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 立足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有些学校由于班级较多,学校多媒体教室不可能同时满足多个班级上课。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起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切不可以条件跟不上为借口,堂而皇之地敷衍,让原始、古板的教学模式复活,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探索,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新教材入编课文绝大多都较贴近我们的生活,都能通过编导课本剧、讲故事、写读后感、甚至辩论等活动形式辅助完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角色作用,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激情投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教师包办的课堂相比,简直就是大相径庭。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师要学会策划、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总结,让教师成为多彩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成为演员。这就好比一个弦管乐团,学生就是其中吹、拉、弹、唱的主角一样,每位学生都有活儿,每位学生都在积极配合着参与,一场场精妙绝伦的课堂又怎么打造不出来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辟室外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置身于花红柳绿、山青水秀的自然境界,去感受花的芳香、山的高峻、樹的挺拔,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去理解宁静、险峻、争奇斗艳等词语的意思,甚至可以去思考太阳能与水资源对地球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达到科普与环保教育的目的。这样就可化形象为直观、化理论为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就会避免枯燥的课堂出现,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分享课堂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会越来越多。作为边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力求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