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我们以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评定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高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爱写、勤写、多写的好习惯。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把写作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指导阅读,储备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文思如泉涌,平时就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样才会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妙笔生花。作为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引导,多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多为学生提供素材和阅读材料。为此,我会要求学生,在小长假或者寒暑假阅读一本或几本中外名著,并写出读书笔记在课上进行读书交流。这就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课上我会经常为学生渗透近期发生的新闻,让学生根据新闻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既让学生关注了现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多阅读,遇到好的文章把它推荐给我,我会统一印发,让全班学生进行阅读。
  二、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他们愿意写作,喜欢写作。我会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训练。学生练笔,除了可以在作文课上有针对性的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每一节课的空余时间,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记得在讲到《项链》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两次练笔。第一次是让每个学生给玛蒂尔德写一副对联,或者根据你所熟悉的词牌为玛蒂尔德写一首词,要求能够突出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过程。这一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的第二个练笔是给《项链》续写一个结尾,通过续写,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锻炼了写作能力。另外,我在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也让学生进行了两个练笔。一个是描写语段,让学生充分发掘细节,写一个身边的人的一言一行,抓住这个人的个性特点。还有一个是议论语段,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套子”的理解,挖掘生活中各式各类的套子,并对这一“套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因势利导。善于模仿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确很重要,但是技巧是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种模仿的心态。所以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模仿。除了对文章结构的模仿外,我更注重对语言运用的模仿。对于学生的练笔,我从来不忽略语言表达题当中的仿句练习。每一道仿句练习实际上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考查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每一个仿句也是一个很好的排比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同時学生也可以在仿句练习中记住重要的句式,为以后的写作提供模式。这对于不会写作的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起步。而且有的话题的仿句练习本身就是类比或比兴的手法,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有的学生不爱动笔,教师就放任自流,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能力。教师这时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个小组写的好,想象力丰富。一定要给学生自由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四、关注生活。培养想象力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这就说明,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亲近生活。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的百科全书。只有善于发现生活,想象的天地才能无限宽广。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事动心动情,还要注意从书中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当我们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内容。这不但很好的掌握了诗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例如我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让学生根据意境描绘出一幅场景,要符合李清照的心境。这也为学生学会化用诗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对古典诗词本来就很喜爱,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注意诗词中的炼字、炼句,这不但有利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而且对于写作中文化底蕴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学习交流。完善自我
  古人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这种体悟,来自阅读,也来自写作。教师可以利用周记的写作,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要求学生每周交上一篇你比较喜欢的文章,并写出你的感悟。每一篇文章学生要写出自己的收获,从这篇文章你是从结构上有了收获,还是从某一个人物事例上有了启发,还是某一个修辞用的生动。只要善于积累和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在摘抄中收获自己的小幸福。同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着优点自己创作,这其中还包含着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哪一个地方理解不了。下面可以提出问题,在周记本上给学生作答。同时根据学生阅读的文章,我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动向,并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可以说写周记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环节。
  学生的写作练习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进行的比较艰难,但我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的。
其他文献
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的生活化。考虑到高效课堂与大语文之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备课《祝福》一文时,我尽量完整构思,抓住整体,略去部分细碎的问题,把小说环境、主旨、情节、语言综合在一起生成一堂课。语文教学有了上课的线索后,还要在组织教学,深挖主旨,让学生参与到不感兴趣的文本之中下功夫,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观照社会,磨砺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精神的丰盈度,体会到大语文之美,这才是我的追求,这个追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这篇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目前常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  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
怀古题材的古典诗词的发端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楼赋》。此后,此类题材的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则大多为感怀之意。“怀古类”诗词的藝术特点比较鲜明:情感触发方式上多数由眼前之事物生发而来,这些引发联想的事物,一般是某个地点、某处景物、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等等;内容表达上多数以对举交融的形式出现,往往是时空的对举、古今的对照,运用对比的模式,或明或暗;情感主题上多数表达或抒发含蓄、忧愤
“淇水”,一个赋予人联想和思考的意象,在《氓》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其意蕴丰沛,耐人咀嚼。笔者所读极限,只想把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淇水,营造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在诗歌中,如果说那夹杂着爱情味道的“桑叶”让我们看到了女子的蜕变;那么,“汤汤淇水”则让我们体会到女子的心路历程。  淇水,仅是故事发生的简单地点,是诗歌中极具生活化
“士”这种阶层大约出现于春秋前期,它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士”必须履行的义务。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先秦的士以‘道’自任,受到时君的尊重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春秋之士骨子里还有着一股“任天下”的豪气,虽于草茉之中亦心怀社稷,这是一种杠杆天下的意识与责任,“道”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的。而到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公室和私门争相养士,受人之“养”必要“忠”人之事,“士
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  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位旷世才女,有着花容月貌的外表,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人生却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虽然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人生后期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醉花阴》中,作者以“黄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黄花的娉婷袅娜,瘦削孱弱,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如何“偶得”,却是令人绞尽脑汁之事,每每写起作文,学生总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究竟是何原因,颇令笔者深思。下面就结合一节作文写作课,谈谈我对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思考。  一、《爱在细微处》——作文写作课  作文题目:《爱在细微处》  寫作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爱,通过你细致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20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完
张中行先生的散文《汪大娘》是苏教版必修三读本中的选文。《汪大娘》是一篇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大有深意的的文章。尤其是作為叙述性的写人类散文,开头一大段的议论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段也确实成了学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主要是通过三次细读文本,由浅入深,由感知到思考,再到探究,最终实现解读的目标。由对这一篇典型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人散文文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