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声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ltt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爱夏天,爱它热烈鲜活,和它的丰饶多姿。在于它的色,也在于它的声。
  在這远离湖海的内陆,入夏,山方现朗润,万物也才彻底活了过来。那之前,雨水无暇浸润的野地山间,只有执拗的草木浮着三两轻绿浅粉,其它,不过是漫山枯燥黄草和干涩空气。哪有朱自清《春》里那般叫人心砰砰跳的“渐渐的……渐渐的……”更别提,久居喧嚣的小城,朦朦胧胧间就过了四季,对于春夏秋冬,就是冷了加袄、热了减衣,哪里激得出那么多的感慨和念想。只有山间的季节,才如此鲜明,也只有山间的夏日,才真正有莺飞草长的生动,让人觉得过一天便有一天的怀恋。
  今夏,得以回老家休假。远离水泥森林的深山中,天开阔高远,山连绵宏伟,水无拘流淌,不受任何修饰和左右。在这里,山才是山,水才是水。
  或许是工作太久而难得的身心自在,又或是臂弯里有新生的喜悦,对这夏天,忍不住生出了些别样情愫,看山也柔,看水也柔,添了几丝喜爱。日子里,每一天过着也就用心更多一些,仿佛不舍错过些什么。
  最先一缕晨光才想要拂开黑暗时,先叫醒黎明的是那一声鸡鸣,高亢、悠扬,随后,远村近邻,房前屋后,此起彼伏群起响应。之后入耳的,便是鸟啼,叽叽……喳喳……啾啾,从偶尔的此一声彼一声,到四处沸腾,或急促如夺食,或婉转如歌唱,一下赛过一下热闹。恰在我窗外,茂茂密密一廊软竹林,是鸟儿的天堂。不必睁开眼,也不必刻意留心,每晨都听得真切。侧耳,如同自己也成了这群鸟中的一个。有心时,隔着快要被拉扯开的晨色,分辨分辨这叽叽急急呼唤的是麻雀,那婉转绵延的是画眉,还有咕噜咕噜沉稳从容的是檐下那一群家鸽……
  夏日里的每一天,似乎便从这里开始。
  晨光已破晓,远远的山梁子上,太阳热辣辣地探出了头。的确,这夏日山里的日出,不似城中那种不紧不慢才摇上半竿高的循序渐进,完全是喷薄而出的激烈和生动,满是仪式感,像是多庄重地宣告着一天从此开始,让人不禁要心服一剂“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浓鸡汤,瞬间把精神全都抖擞起来。这抖擞精神的,可不只是人。安稳了一夜的大山,刚被抚醒,忽就明媚起来。别致的是雨后,在旭阳光芒里,衬映着清澈如洗的万里碧空,如黛的远山,净显雄厚无垠,让人难免浮想联翩,村后近近的山梁,则新绿覆顶,丰腴欲滴。山也好,树也罢,都像极了满满积攒着用不尽的力量等待爆发。
  最爱在热融融的阳光里,或远眺山际,任思绪翻飞,或近数屋脊歇息的大小鸟雀,细瞧院里院外的鸡飞狗跳,时间便偷偷滑去……
  总有那么几个午后,交付了乖静的孩儿,搭上爹摩托后座,行上三四里路,到山涧箐边,或河谷树下,放风似的贪上半晌。
  每每行至车不便再往前时,爹给我在箐间指一处光滑干净的大石板,他自去寻蜂看虫,找他的自在。而我,静坐,看云看树听风听水。
  蝉来了。
  近河谷的树木,似乎因为离天更远所以更欲参天,一个劲的向上直窜,天空便被遮成斑驳的缝。河谷的热,却不曾因有一心遮天的大小树木劲长而消减半分。或盘腿或屈膝坐在涧间阴凉处的石上,总是极难从乱撞着奔流而下的水流声中抽身回神。只好慢慢歇平喘息,看看天,看看树。一点点把自己融进这山水。水,从高处倾泄而来,任性地拍撞石岸,在嶙峋的石岩上,溅起雪白水花翻飞跳跃。而天空,透过油绿树梢,似一步步向林间塌陷、逼近,近得好像要跌下树梢、滑进眼帘。
  “唺……唺”,蝉声闯入。奔入耳膜的第一声,嘹亮,高亢,雄宏。有如号令。几秒后,又一串声音奋亢腾起,满是夺人的气势,压过了这满山满箐的一切喧闹。开始了,这边未落,那边又起,一浪接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仿佛猛然拔弄了哪一根神经一般,耳里突就全被这声灌满。
  有诗云,“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这里无柳,有的只是深箐里劲长的树木,所以这粗山硬水间的野蝉呼喊起来,应比那柳间“嘒嘒”弱蝉多了些雄浑感。更没有秋后寒蝉的孱弱和冷清。这盛夏林间的蝉,有正值节令的茁壮,更有大山大水的滋养,彼此唱喝间,如一场磅礴的交响乐。远的悠扬破林而来,近的厉声悬顶笼罩,不需用心倾听,已然沉迷,并无聒噪,耳中再无他声,心内自觉宁静空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言的便是此情此景吧。
  半晌高蝉远韵,耳朵并不觉得累。只是日影西移,林间温热已退,该归家去。
  暮色渐重时,院旁的竹林中,鸟儿又开始集结,叽叽啾啾相约入梦。
  蝉已收起翅衣,鸟声淡去,夜,却又开始另一翻热闹。虫儿们的好时光这才开始。
  若是月色如水的深夜还不曾睡着,耳朵里便又是一场盛宴。蛐蛐儿叫得欢畅热闹,一声紧接一声,呼朋引伴。或者还有蚂蚱,还有菜青虫,像是在屋檐下的杂草中,也像是在窗外的墙缝里,你蹑着手脚细听,近处作响的虫儿便悄然寂静。待一不留意,又叫嚣般的鸣放了起来。“唧唧唧唧……”“唺唺唺唺……”,细弱的如游丝,粗亢的似鸣金,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没有停歇。这交织的杂乐里,蛙声有如大号,一旦登场,所有夜虫的旋律便被掩去了,全变成了蛙的合声。“呱……呱……呱”,来自池边,来自玉米地,来自菜畦,清轻的,沉稳的,你呼一声,我和一句,远近交杂。
  牢记书里所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也许该嗅着稻花香一并聆赏,才更有情怀。房前屋后已无稻花,却仍是片片庄稼地。夜风里,蛙呼虫鸣相伴的,是携着泥土芬芳的清甜山风,是星火一色的静谧山岚……
  盛夏山间,这“有闻无声”的境地,才真叫人宁静,不急,不躁。
  作者简介:周永萍,女,1984年生,楚雄人,现供职于楚雄市委。
  责任编辑:李夏
其他文献
又有一年多没有回老家了,家里不知都荒凉成了什么样子。母亲一走,腿脚不便的父亲也被哥哥接到了城里,于是,老屋里的一切都被塵封了起来,变得死寂而冰冷,一天天地荒芜。我觉得我一下子成了没有老家的人,成了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精神的源头,心里空荡荡的。  离开家乡已二十多年了,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每当心中有了回家的计划,我就开始天天计算着日子,谋划着回家的行程。老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就算他
期刊
一  现在很多杂志都号称奉行“好作品主义”,宣称质量为上,这其实是用不着强调的常识,无论是什么产品都要追求质量,纸质媒体——报纸、杂志、图书当然要推出好作品,这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但什么是好作品?或者说什么是好小说?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我当了三十几年编辑,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简而言之,我以为,很简单,写得“好看耐读”就算是好小说。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理论文章,好文章无外乎就这四个字——“好
期刊
米切若张,云南武定人,属古罗婺部彝族后裔。他以诗歌创作起步,其诗《山妹子》給他带来了声誉,著有《痴情》《献给爱情》两部诗集。他也是一位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情感高原》《三潭日月》《雾里阳光》等,《情感高原》曾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性、本土性,其语言朴素、平实,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就算其间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方言也不生僻难懂。蕴蓄深厚
期刊
如果时间停止……  她的爱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如空气一般,溢满我们生活的空间,无色无味,无影无踪。以前读过很多写母亲的作品,总喜欢把母亲比做照亮我们心灵的点点繁星,沁人心脾的幽幽花香,或是温暖舒适的休憩港湾……可母亲到底应该比做什么,才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情呢?母亲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需要比做什么呢?  前些日,母亲来医院,顺便来看看我,一来就告诉我说想去剪短发。  “挺好
期刊
要说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感受,那么无疑是“人间地狱”,教室里的灯光十分微弱,昏暗似乎将要把人吞噬,墙壁灰沉老旧,上面布满了许许多多的涂鸦,地面凹凸不平,走路都得十分小心。讲台旁的书架摇摇欲坠,课桌更是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灾难”,一切都显得那么破旧,唯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的便只有黑板旁边拿着教鞭,鼻梁上架着银色正方形眼镜,以及因梳了一头油亮的头发而显得精神焕发的老师。看到这番光景,年仅四岁的我放声大哭起来,
期刊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在龙门  我想描述这里  绝壁上的庙宇,虚在半空  水在陡峭的山下堆积  堆成滇池  这里没有雪山,没有河流  沒有精确计算的日子  生存靠充沛的体力  不可见的在者被无声遵守  佛在,他们保持最彻底的沉默  把苦和痛苦隐忍到无  鹤来年检的地方  在神往来的高空鸟道上  大批大批的黑颈鹤  这些长着翅膀的大熊猫  飞往南方  迎接它们的大山包往高处长,天空退让  一声声莲花一样的声音迎空开放  
期刊
橄榄树  路边  许多草都已经枯萎  但根还在孕育  一个陡坡  绿绿的一片  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橄榄坡  看到橄榄树  满眼的欢喜  那种橄榄的甘甜味  早已在唇齿间蔓延  直达咽喉  奇怪的是  我要找的那棵橄榄树  小的时候  明明在右边  怎么现在会在左边  原来是那么弱小  现在却变得高大挺拔  三潭  順着橄榄坡往下走  一个深幽的峡谷  雨水落脚  那潭水显得安静一些  能看到山的倒
期刊
一  我是作为知青在1975年底招工进入楚雄汽车运输总站的。20世纪70年代的楚雄鹿城,能到总站当工人,不啻进入最让人羡慕的天堂环境。  总站的总部面对州良种场的大片良田,那里曾经是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飞机场。当年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云南迅即修建了滇缅公路和好多个飞机场,也让世居荒蛮边疆的乡亲提早几十年见识了汽车和飞机。传说乡亲们当年还闹过抱着稻草去喂汽车和飞机的笑话呢。  此次总站招工一百多人全是
期刊
采水芹  “没有太多走样或变形  你续用了你生父的模具和影子”  三十年前的河东占卜人,在沼泽地  认出我身上另外一副过期的面孔  我的河西身份,鲜有人再提及  “你看,笔杆草钻营,苦艾蒿噬荫  但夏日里,水芹总迎着风”  ——我无人不知的身世,在乡野  一次次逆镰而生,像密集的水芹  站满多年前父亲被迫隐身的泥潭  一些人心生怜爱,一些人羞愧难当  续命  “下雨了,下雨了。檐沟的瓦片间  像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