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积累中积淀做人底蕴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文本对话、以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 
  
  1 在文本中积淀 
  
  在语文教材中,处处都彰显着博大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有待于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去探讨、开掘。教材中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的自然美;有《巴甫洛夫很忙》《向命运挑战》顽强生命的创造美;有《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伟大父爱以及诚信的美;有《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环境的美;有《爱迪生》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的美;有《长征》乐观精神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能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与伟人的灵魂对话的目的,语文课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
  除了鲜活的教材,还要从课外去领略。一是让学生喜欢读。为了让学生喜欢读,教师自己首先要喜欢,把自己的阅读内容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激励学生爱读书。二是鼓励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读物。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订读物,如《学生时代》《优秀作文选》《儿童时代》《语文学习报》……让他们时时有期盼,时时有交流。还要定期和同学们逛书店,买《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让学生和大师面对面对话。三是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了有效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举办“读书会”,自编习作文集,向《优秀作文》推荐作品,让学生在博览中感悟出做人的道理。 
  
  2 在生活中积淀 
  
  生活处处皆语文。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文。你的一言一行折射出你语文素养的高低。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笔者开展了《我的家乡》、《环保调查》、《庄溪集镇》、《话说金栀》、《师生情》、《我的理想》、《童诗、童谣创编》等多个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观察、了解,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在调查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创造。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学会了合作解决问题,奠定了做一个社会人的基石。二是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的炼就,必须得是有心人。在《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中,学生深深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在学习了这一课后,很多同学谈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怪事,一些至今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3 在知识的运用中健全学生人格 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学生的习作最能呈现学生的内心世界,最能折射学生的人格,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
  
  4 在智能转换处培养 
  
  语文第十册《乌塔》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弄清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同学们谈到“一个人单独出门旅游好不好时”,争论激烈起来。有同学认为单独出门旅游不好,并列举了危险性大、容易上当受骗等理由;有同学认为一个人单独出门旅游好,能锻炼独立自主的心,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真实的了解社会……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如果父母支持就订一个“五一”长假旅游计划。这一开放练习的设计,将知识进行了能力的转化。
  
  5 在思维的发散处培养 
  
  语文第十一册中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同学们在读文想象中理解了课文,但当同学们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觉得意犹未尽。“他爷爷能收到信吗?要是让老板知道了,他怎么生活?契柯夫为什么不写结果啊?……”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笔者对同学们说:“你们也来当回作家,接着写下去!”凡卡的故事续编一个个从同学们的笔尖流出。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百万考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动向,使备考少走弯路,并通过复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应坚持以《考试说明》为依托,以高考试题为蓝本,以古诗文、现  代文阅读和写作训练为重点。    1 以《考试说明》为依托    《考试说明》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命题“信息”。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内容、形式
期刊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 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
期刊
现行语文教材,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外,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练笔”,如第六册就安排了五次练笔。由于它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有必要弄清其特点、作用乃至教学方法。现以第六册中的“练笔”为例,初步探讨如下:    1 “练笔”的特点和作用     “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
期刊
在议论文中,论据就是论证论点的根据,就是作者建立观点的理由。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一般议论文用的多是事实论据,这从高考作文中可以选出大量的例子。  从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考生选用论据的一些突出的特点:    1 选用“浓缩”材料    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因此,在说理议论时,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高度浓缩。少写或不写细节
期刊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通过对阅读教学的不断研究和探讨,语文教学逐步向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
期刊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校开展了课外延伸的语文教研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1 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    1.1 服务课堂,深化理解   笔者看过这样的课例: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圆明园被毁灭后的资料。讲课文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前部分后,很多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讲圆明园辉煌时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要理解透彻,必须反复仔细地阅读。可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需要我们阅读的书籍量剧增,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反复地仔细地阅读,不讲究方法只依靠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努力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邓小平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的道理,快速阅读能力也应从小培养,这就是我们开展快速阅读实验的根本原因。在几个月的实践尝试
期刊
1 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
期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用简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取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并用,是语文学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    1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并存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