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 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1.2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1.3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1)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2)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3)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1.4 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2 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 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必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纵观我国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有12年,语文课大约3000课时。由于过去“讲课讲透”框框束缚,造成学生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造成语文教学“三少一多”(即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其主要原因是“读少了”。据此,笔者认为,采用“六段主动式”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堵住烦琐分析的老路,打破“
期刊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教研组合力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其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学校领导要抓教师思想工作,又要抓基本功,统一认识,消除懈怠心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教研组的组员,都应该主动、深入地进行教研活动,以改变“实际工作中教研组活动‘教’得多而‘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化”的现状。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笔者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实质产生积极的兴
期刊
段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段的教学也是篇章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自然段的学习,到三年级后半学期才逐步过渡到意义段的学习。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在教学中关于意义段训练的点滴体会。  段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分段,其次是概括段意,那么如何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呢?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差,知识面窄,加之新接触分段,因此分段的准确程度很低。面对这种
期刊
在当前的课改进程中,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    1 独立思考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本来也无可厚
期刊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的效率呢?实践证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1 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
期刊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流于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传统的“你教我学”方法,取以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前,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堂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沟通,在愉快中学,
期刊
[摘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本文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数学文化、其他学科知识和学生学情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出多层次的合理要求,来营造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氛围;在具体实践方面,通过成立班级数学学习委员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营造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 具体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文分析很注重导语设计,优秀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一堂好的课文分析课开头导入固然重要,结尾设计也同样不容忽视。  笔者认为,很好的设计课文分析的结束语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运用这门艺术对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很有益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作过如下尝试,感受颇深。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百万考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动向,使备考少走弯路,并通过复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应坚持以《考试说明》为依托,以高考试题为蓝本,以古诗文、现  代文阅读和写作训练为重点。    1 以《考试说明》为依托    《考试说明》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命题“信息”。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内容、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