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书写的异途同归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作家,两者创作中显示出一致的黄土文化心态,体现出对时代变革的关切深思。从贾平凹的《浮躁》与路遥《平凡的世界》对比视角出发,两者虽在内容、手法方面有所差异,但其间深层次的思想表达、精神内涵却具备一致性。
  【关键词】 《浮躁》;《平凡的世界》;话语方式;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传统伦理;路遥;贾平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04-02
  一、话语方式:传统启蒙与积极生存
  《浮躁》中,“金狗”是一个乡村启蒙者形象,改革中体现出“新”的趋向。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的质疑与破体。在“老一辈子的人都在本分地侍弄着几亩土地,其理想退居于五十年代初”情景下,金狗作为年轻一代,起头开始在州河重造梭子船搞运输,“两岔镇乡河运队”应运而生。对待传统势力、官僚主义,他没有伏低,而是发起猛攻。无论是对乡村霸主田中正、虚伪奸官田有善,还是官僚的东阳县书记、专员巩宝山,都表现出一致的抗争姿态,最后使其一一落马。再者,他迸发出的主体意识也具有“国民性”的启蒙作用。身居记者之位时,他敢于利用权力、承担职责,真实揭露改革中隐秘的污陋;他参与河运队的组建、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兴搞机动船,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对乡村其他人具备侧面鼓舞性质,吸引他人努力实现自我。[1]这不仅是他刚强的个性使然,更是作为一分子对广大乡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虽然有着与州河一般的“浮躁不安”,但依旧能够从中获取深沉力量,走向光明。
  《平凡的世界》架构出一派基于人性的生存话语。孙少安成绩优异,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为弟妹的读书之路只好放弃学业;与田润叶本是两情相悦,但因境况差异无法成眷属;贷款创业红火之时又突生变故……孙少平出生“烂包”家庭,困苦校园生活中遇见惺惺相惜的郝红梅,但“初恋”又败于物质;异地矿区工作,与田晓霞感情融洽,可女方意外身亡;关怀师娘被误会,矿难中又毁容……两兄弟人生的起点都是“苦”,成长历程也都被“难”包裹,每当出现转机时,挫折又常突至。李向前、田润叶等人尽管家境充裕,但仍因情爱之殇尝遍荆棘,痛苦和无奈也是常伴他们的。无论光景如何,苦恼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都需要在自己的“平凡世界”中挣扎生存,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共通性,也是对社会人生的写实性描写。
  与极力凸显生存艰难的作品不同,路遥呈现出的是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作品中人物尽管受挫,但依旧不服输地站起,体现出《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的主体意志,谱写了一套积极的“苦难学说”。如孙少平在艰苦环境中的心路:“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给妹妹的信中说:“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金波也有类似感悟:“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人。”在路遥看来,苦难不仅是成长必经的、成功必备的,还可建立坚固爱情:“他不仅是和她在肉体上相融在一起,而是整个生命和灵魂都相融在了一起。这就是共同的劳动和共同的苦难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爱。”他打破了苦难叙事中的循环陈规,从人性角度对苦难进行了哲学性深化,苦难表面上是个体发展的绊脚石,实际对人的成长生活具有重要推动力量。他没有拒绝苦难,也非全然赞美,而是使其不过度悲剧化,彰显人在苦难中挺背昂首的拼搏气概。
  二、叙事空间:城乡交叉地带
  路遥认为:“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一个交混的差异空间,聚合了不同生存个体。既有苦谋生计的乡下人群体,又有体面优渥的城中人阶层,落后与先进、卑微与权力在交叉中相互碰撞,是社会变革时期最佳反应体。[2]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外化世界的设置可见一斑。开篇选取“县立高中”作叙事地点,“县”是典型的城乡中间地带,学校则完成了两方人物的交叉。校园中既有家在本城的走读生,又有所谓的乡下人,食堂的菜又用甲、乙、丙三个等级将农村青年分出不同光景,这样的小型社会空间足以映现大环境氛围。上学期间,孙少平是自卑与自尊的结合体,“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但他感覺他比别人都低了一头”,一边又为“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崂来到了一个大世界”而欣喜。作为乡下人,他获得了在城市中拓宽视野的机会,封闭意识展现出初步开化:“他突然感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环境也给予了他寻求精神读物的能力,加注对未来的憧憬。其内心的摇摆感受,对自身环境的认知抑或对广阔世界的渴望,相较处于单一群体空间来说,显然更为深刻。
  《浮躁》中,“金狗”的内心自成一方“城乡交叉地带”。作者序言中勾画了强烈的州河形象,直言是“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金狗身世离奇,母亲州河淘米溺死,他却在米筛中奇迹存活,承继了州河的“浮躁”、活力与力量。身为画匠儿子,地道的农村人,参军离乡数年后复员回乡;波折中成了州城报社记者,最终却又返回乡村。呈现出“离乡——还乡”的摇摆行为模式,根源即为内心“城乡交叉地带”的游走。既向往城市的繁华光景,又在虚伪的打击中体现出自由纯朴的乡恋情结,对城市与乡村交杂的倾慕、厌恶,使他的肉体与精神在城乡空间辗转,难以安定,因而长久浮躁。他一边强烈爱着“菩萨”小水,一边又生发“时间长了,他倒十分喜欢甚至是爱慕起石华来了”的情感倾向。小水是“土”的乡村代表,石华为“洋”的城市风貌,其情爱也在城乡女性之间有过徘徊。
  三、思想维度:集体伦理观   两书都从儒家文化以集体为核心的“和”出发,主要人物形象展现出一致的“重集体”倾向。《平凡的世界》中,孙家两兄弟等人都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意识,这也是路遥本人汲取儒家传统中人性道德标准的体现。[3]孙少安六岁开始砍柴干农活,十三岁让弟、妹上学,高小后不继续学业:“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只要他两个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们就把他们供到哪里。哪怕他们出国留洋,咱们也挣命供他们吧!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一样。”个体、集体利益在他的思想中是同根同源的,集体的胜利便是个人的胜利。无论是为姐夫王满银打点,还是创业谋富,本质都是为了家庭。作为单薄的个体,他也有过迷茫痛苦:“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但最后又是被“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被“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被父亲的相抱痛哭与倾诉衷肠治愈。他为集体愁苦,但更为其奋力前进。
  孙少平亦是。从他对田润叶给的五十斤粮票处理方式看“另外的十五斤白面他舍不得吃,准备明天带回家去,让老祖母和两个小外甥吃”,“至于那五斤‘欧洲’票,他是留着等哥哥来一起吃的”能够无时无刻想及家人,是融于集体的体现。首次领到矿区工资后,他除伙食、铺盖费外,将剩下的五十元悉数寄给父亲;自己并不丰裕,仍坚持每月寄给妹妹十块钱。“孙少平每天竭尽全力,首先是为了赚回那两块五毛钱。他要用这钱来维持一个漂泊者的起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钱帮助年迈的老人和供养妹妹上学。”他与少安一样,集体的考量始终高于自己,具备浓厚的伦理观念。
  《浮躁》中,金狗等人的集体观念更多体现在他与小水、大空形成的无血缘关系的“杂姓”家庭中。[4]小水拒绝巩家子弟婚事,嫁入孙家却遭急丧,后被巩毛毛家耻笑、张扬是非;田中正侄女英英充当了她与金狗爱情的破坏者,而田中正本人对她意图不轨。大空向乡党委书记告发田中正的通奸丑事,凭“我愿意去那是我的人情,我不愿意去这是我的本分”的说辞拒绝帮田中正盖房,但仍未扳倒田中正,反在其另升高枝下被迫漂泊;为小水报轻薄之仇时,他本着正义教训田中正,却因公安局“破坏改革,殴打伤害坚持改革的领导干部”之由含冤入狱。金狗更是长期以来作为对抗者,与传统宗法势力斗争。从对外关系看,它们组成的集体是田、巩两个传统家族权力体系的对立面,代表长久受压迫、聚力反击的平民群体。
  着眼内部,金狗与小水存在一段爱情外的亲缘关系:“小水爹出生的时候,正在‘犯月’,小水的奶让人卜卦,说是要一生平安,必认干亲……金狗爹就一生做了小水爹的干爹。”两人前期未生情愫时,融洽相待都是出于认定的亲缘。他们与大空之间也同样具备这种家庭式温情,大空为小水报仇而入狱;金狗奋力解救狱中的大空;小水为两人在砖墙下嘶唱行船号子……三者体现出的关切与互助,俨然超越普通朋友,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无论是由于一致对外体现出的同一立场,还是个体之间蕴含的脉脉温情,都是传统伦理中集体概念的外化。
  参考文献:
  [1]董文华.熔恶的真火 淘金的圣水——试析《浮躁》的社会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88,(01):128-131.
  [2]段建军.路遥: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意义[J].中国文学批评,2020,(01):11-17+157.
  [3]赵学勇.“老土地”的当代境遇及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03):105-115.
  [4]劉一秀,孟繁华.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03):66-7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探寻《桃花源记》的生态思想。其次,具体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然的人格化与生态审美”角度,通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本,研究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为读者理解译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研究发现,生态批评对翻译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为典籍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批评;《桃花源记》;生态思
期刊
【摘要】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彝族人一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本文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了与自然生态保护理念融为一体的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旨在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适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当代琵琶音乐的创作秉承历史积淀,以多维度的艺术视角发掘创作题材,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创作类型。一些作品回溯历史,承继传统古曲的唯美写意,折射出浪漫的人文情怀。也有作曲家从地域和民族性层面谋求突破,将少数民族音乐风情融入琵琶音乐的创作中。为体现时代审美变迁,亦有诸多作曲家尝试移植西方音乐,主动融合流行音乐,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接纳。丰富的创作题材类型使琵琶作曲思维和技法得到提升,为其复兴与传承
期刊
【摘要】基于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细读,主要分析了译者所设定的“经典”押韵配对,并以《落花》来具体探讨这些押韵配对该译文以及整个译本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经典”押韵配对本身并不是语言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是译者为了押韵而押韵所采用的权宜之计。其结果就是译文徒有漂亮的押韵外衣,而译诗本身却无法称得上是自然、地道的英语诗。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三百首》;“经典”押韵配对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视域下的哲学层面进行追溯,旨在揭示其科学内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是对各国各族人民的具体考察,阐述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终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具体表现。因此,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期刊
【摘要】衡阳又名雁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自古便是南北之咽喉,交通之要塞,她以妩媚之姿丰韵之魂畅游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她是耒耜文明拓荒之地,是始蚕嫘祖安眠之地,是南岳衡山屹立之地,是石鼓书院创建之地,是纸圣蔡伦诞生之地,是船山学说源起之地。她有着韫玉藏珠的山水文化,诗礼相传的书院文化,璀璨夺目的诗词文化,诗意浪漫的曲艺文化,巧夺天工的美术文化,质朴磊落的方言文化,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摘要】新时代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它有利于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促使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同时也会影响汉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对汉字的语音、句意等都会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積极、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在保证网络语言合理应用的基础上,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文学发展;发展影
期刊
【摘要】从哲学和教育学角度看,实践都具备宽外延。文科专业教育者应坚持多元复合大实践观,兼顾扩充实践形式和深耕学理探索,全面推进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明确阶段性目标,逐级渐进。  【关键词】实践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多元;层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93-04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20
期刊
【摘要】 《悲惨世界》作为世界文学中一部宏大而深邃的现实主义史诗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所倡议的人道主义精神。冉阿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更是集中承载了雨果的这种思想。雨果对主角人物冉阿让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其言行方面,其服装与居住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改变也蕴含着冉阿让的人道主义之路改变的深意。  【关键词】 悲惨世界;冉阿让;人道主义;服装;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自人类进入技术时代起,技术就面临着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从技术的发明设计到技术的使用形成依托技术产生的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总会产生新的道德问题,以及与该技术的前导道德相冲突的新旧道德演变问题。在技术哲学与道德哲学的最新发展里道德物化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技术不仅是道德哲学考察的对象,它也与人共同构建了道德的主体。荷兰哲学家维贝克在技术调节理论上提出的道德物化理论不仅使技术面临的道德问题更复杂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