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类型解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琵琶音乐的创作秉承历史积淀,以多维度的艺术视角发掘创作题材,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创作类型。一些作品回溯历史,承继传统古曲的唯美写意,折射出浪漫的人文情怀。也有作曲家从地域和民族性层面谋求突破,将少数民族音乐风情融入琵琶音乐的创作中。为体现时代审美变迁,亦有诸多作曲家尝试移植西方音乐,主动融合流行音乐,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接纳。丰富的创作题材类型使琵琶作曲思维和技法得到提升,为其复兴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琵琶音乐创作;多元化类型;传统人文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当代题材
  【中圖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65-02
  后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曾写道:“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①。这段有关右手演奏技法的表述是现存史料中最早有关琵琶乐器的记载。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琵琶拥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今人所见的乐器形象。早在隋唐时期,琵琶便成为炙手可热的宫廷乐器,这从同时代的“织盛光佛五星图”和“敦煌隋壁画飞天琵琶”中便可见一斑。明清时期,琵琶在形制和演奏方式方面突飞猛进,并将革新成果收录于《三才画绘》和《华氏谱》中。建国之后的琵琶曲创作,继承了传统作品《月儿高》等经典名作的艺术风韵。一方面对古曲进行大刀阔斧的移植改编,创作出《高山流水》等一众佳作;另一方面,则融入现代技法,打造出《欢乐的日子》《狼牙山五壮士》和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当代艺术审美的革新,琵琶曲在专业作曲和表演人才的精雕细琢中,无论数量或质量均达到了新的高度。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创作品所着眼的题材类型,跨越古今中外的界限,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充分显示出当代作曲家开阔的观察视野,以及对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在音色和技术技巧层面的极致开发。
  一、基于传统与人文题材的创作类型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积淀。在朝代更迭与历史流转间,文化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演变。琵琶乐器随之相伴共生,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参与其中的主角。在当代文化环境和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势必会产生对传统音乐及民俗文化中人文题材的回溯与重温。虽然从构思立意、创作手法、曲式结构及指法技巧方面今非昔比,但仍保持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意境,始终坚守着独立且古朴的文化身份。
  当代琵琶乐曲的创作有感于传统民间音乐风情的美好,择选出最适宜琵琶乐器表达的主题和情境,将作曲家丰富的创想力融入在音符和旋律线之中。作曲家杨洁明先生在1982年根据唐代《绿腰》舞中的音调遗迹,编创出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乐曲采用传统的七声羽调式,将清乐、燕乐、雅乐调式融会贯通,华丽展示出盛唐宫廷舞曲的风采。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为全景还原唐代的儒雅风貌,作曲家刻意将五个段落标题以唐诗文辞命名。从乐曲风格来看,全曲清新委婉,柔美妩媚,对唐代法曲的结构和律动节奏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仿。五个乐段由静转动,乐音密度不断加强,最终在急速跃进的高潮中结束,雍容华贵之感尽收眼底。
  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琵琶音乐作品与传统题材风格交相辉映,同样是创作领域中主体构成的中坚力量。比如:吴厚元先生在诵读唐诗《琵琶行》之后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一作。结合诗词原文的内容,作品以琵琶特殊的语气口吻,模仿琵琶女声泪俱下的形象,讲述其一生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旋律线条如诗句原文一般押韵,起承转合环环紧扣,悲剧化的调式系统和对个别装饰音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浪漫色彩。这样的创作动机获得了当代作曲家的共鸣,随着而来的还有《花木兰》等几部琵琶协奏曲佳作。在琵琶古曲的创作视域中,人文生活景观是当之无愧的“重头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产生创作欲望,当代琵琶音乐创作同样为之所感染。独奏曲《春雨》便是一首对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模仿作品,用琵琶特有的颗粒性音色渲染出江南烟雨的蒙眬景色。对于雨滴的刻画,几个乐段的描述各有千秋。时而清脆动听,时而汇聚成河,多层次的音乐起伏逐步将乐曲推向高潮。
  二、基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创作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差异,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属性与风格特征。在音调、旋律、音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北方音乐的粗犷与南方音乐的婉约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汉族以外,在广博的疆域上生长着55个文化各异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各个民族的音乐均有着极高的独立性和辨识度。作曲家们紧紧抓住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个性特征,创作出许许多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
  彝族音乐文化秀丽宜人,不仅活泼奔放,也具有通俗易懂的文化性格,尤以海菜腔的民歌曲调闻名遐迩。作曲家王惠然先生秉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田野“采风”的创作习惯,深入西南彝族地区走访,最终完成了具有纯正彝族音乐风情的琵琶曲《彝族舞曲》。其旋律线的构成源自对彝族海菜腔民歌和烟盒舞的借鉴,呈现出彝族少女轻歌曼舞的动感。作品的创作并不拘泥于传统,采用了大量二声部或三声部曲式结构,形成纵横交错之感,将群舞热闹欢腾的场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另一首闻名遐迩的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源自于对彝族火把节活动场景的观察和表达。作曲家单刀直入地将彝族音乐曲调和典型节奏标志化的展现,为使调式调性更富文化色彩,可以将琵琶定弦改为FBEA的组合方式。这一改变不仅扩充了音域,还增强了对少数民族和弦风格的把控性,使彝族民族文化形象得到清晰刻画。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多才多艺,生活中充满了歌唱和舞蹈。王范地先生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创作了同名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通过五重变奏结构表现维吾尔族欢快热烈的生活情境。其间不乏许多精彩的创意和特殊技法,包括对维吾尔族手鼓音色和节奏型的模仿,以及结尾处独具一格的敲击面板。由此可见,当代琵琶音乐的创作充分吸纳了地域和民族文化元素,将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观感,通过改编和重构的方式融入创作中。特有的调式音阶和旋律线条,加之作曲家别具匠心的技法设计,使音乐的立体感十足,个性独立。   三、基于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素材而新生的创作类型
  自二十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方向,使传统民乐不断吸收新音乐元素,在机遇与挑战的双重压力之下负重前行。互联网技术得到全面普及以来,“全球化”日渐成为人类文化發展的大势所趋,在相互间的交流融会中也激荡着璀璨的火花。中国传统民乐凭借着强有力的民族化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将西方优秀作品和流行音乐成果移植改编,并不断反思革新,进而拓宽琵琶音乐的发展空间。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在曲式结构方面,运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作曲家吕邵恩先生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三部曲式结构叙事,张弛有度。为使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和英雄舍生取义的决绝之情刻画得更加浓烈,创作中采用了大量不协和音程和转调的手法,这在琵琶曲的创作先例中是鲜有涉及的。除了对西方曲式结构和作曲理论的借鉴应用,也有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一类的作品,将西洋器乐曲改编为琵琶曲。陈音先生革故鼎新,将小提琴曲的线性旋律转变为琵琶的点性印象特征,不仅对右手的律动速度提出了技术方面的高要求,同时也对左手的辅助支撑作用在作曲层面予以点化。除此之外,还有具有炫技意味的《野蜂飞舞》等。不仅提升了琵琶这一民族乐器的知名度,也切实在作曲思维和演奏技巧方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见解。
  近年来,“新民乐”的概念得到了大众的接受,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民乐的结合,体现出“三古三新”的“中国风”格调。琵琶演奏家赵聪在古曲《十面埋伏》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新编十面埋伏》。人工定弦和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再加上采用了具有视觉冲击力水晶琵琶,与中国鼓组合协奏在一起,流行气质令人耳目一新。同样的,诸如《凉凉》《青花瓷》《千里之外》等流行歌曲,也通过琵琶音乐改编的方式,提供给公众一条认识琵琶器乐魅力的捷径,在民族艺术普及方面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当代多元化的琵琶乐曲类型可谓百花齐放,各美其美。作曲家的革新思维与演奏家的“二度创作”珠联璧合,将古今中外的多种音乐素材熔为一炉。美好的琵琶音乐钩沉历史,充满激情,也使琵琶艺术不断得到发展飞跃。
  注释:
  ①刘熙:《释名疏证补》卷7,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28页。
  参考文献:
  [1]曹璐.20世纪琵琶作品回眸刍议[J].乐器,2019(08):47—49.
  [2]卢盈盈.建国十七年音乐民族化思潮下的琵琶乐曲创作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02):63—68.
  [3]冯长春.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塑造——新中国建立17年的音乐民族化思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5—18.
  作者简介:
  陈速影,女,汉族,福州福清人,大专,二级演奏员,    研究方向:琵琶与阮。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是现代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群众音乐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音乐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我国群众音乐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从而影响到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新
期刊
【摘要】面具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是地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对安顺地戏面具的由来、分类进行梳理,主要从构图、造型、色彩几方面对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对其功能方面做出分析。试图为安顺地戏面具的审美及存在价值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戏面具;艺术特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李白曾有诗这样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创作者孙颖老师根据李白的这首诗的描写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依据谢公屐这个历史故事,以汉代贵族的“以舞相属”这个舞蹈形式从而创作了《谢公屐》这个舞蹈作品。纵观整个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演员们脚上穿的鞋子—— “木屐”,发明“木屐”的人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穿梭于山林之间,而穿在脚上的木屐轻巧灵活便于山林间的行走,在上山的过程中取下前齿,下山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我国服装业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对于服装品牌的打造以及服装设计的创新,却仍然有所不足,而影像服饰美学的兴起与发展,则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服装业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缺陷,为具有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创新提供思路与借鉴。基于此,本文对影像服饰美学与“新东方主义”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以“新东方主义”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为例,对当代服装设计所受到的影响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服装设
期刊
【摘要】郯城木版年画是山东地区特定历史的文化载体,根植于沂蒙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文中郯城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的解读,对山东地区木版年画文化价值的认知将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郯城木版年画;造型艺术;数字化变革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55-02  一、郯城木版年画的
期刊
【摘要】苏州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意悠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苏州园林文创产品品牌化发展不但有着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还有着很大的发展和拓宽的空间。苏州园林IP品牌化发展,作为一个未开发好的大市场,有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潜能。新时代下,我们急需用文创来带动苏州园林的影响力,用文创结合时代发展,构建以“IP”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苏州园林作为一种静态文化形态,需要通过文创产品这个载体来发扬和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松阳高腔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试谈古老稀有剧种如何探索新的途径,以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松阳高腔;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67-02  中国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素来被人们誉为戏剧之乡,省内现仍有五十多个剧种分布在几大声
期刊
【摘要】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提高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新时代,要借鉴吸收优秀的家训文化,这对于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家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探寻《桃花源记》的生态思想。其次,具体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然的人格化与生态审美”角度,通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本,研究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为读者理解译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研究发现,生态批评对翻译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为典籍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批评;《桃花源记》;生态思
期刊
【摘要】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彝族人一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本文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了与自然生态保护理念融为一体的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旨在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适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