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化山歌”文化产业模式的思考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化山歌是梅山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化大地蓬勃发展与流传,在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新化县政府在新化山歌的发展和传承模式上,投入了大量的关注,新化山歌的发展和流传是否可以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该如何引领这一文化瑰宝走上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文章从什么是文化产业化?该如何发展新化山歌的文化产业化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化山歌;文化产业;三民主义;田野调查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南麓,全县人口130万,全县平原面积149平方公里,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19%。新化县占娄底市面积43.95%。是“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新化山歌于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音乐类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列为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辜红卫。
  笔者认为,针对“群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现阶段而言,最为稳妥、最高效和最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实现其本体的文化产业化,建立针对其“个体性”的文化产业化保护模式。就“个体性”的新化山歌而言,要实现其文化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实现保护主体的“三民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各民族人们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遗产地的群体和个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可争议的主权所有者。新化山歌在实施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即遗产的产权要明确归属于当地居民;遗产治理的核心主体要确定为当地居民;遗产产业化的收益要主要分配给当地居民。必须建立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当地居民对于“新化山歌”保护的积极性,从权力、权利、义务的“人”的角度来实现群众力量的保护与开发。
  二、实现和扩大政府的引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中,国家政府是最主要的保护主体,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但它又属于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民族,国家政府对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所有权。在“新华山歌”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及其文化部门要在宏观层面实施正确的引导、规划、鼓励和监督。行政性的珍惜和保护既有文化遗产;加强对“新化山歌”保护的投入力度和研究深度;通过各种行政措施,加强和保护针对“新化山歌”文化产业化的投资和开发;并着重在制度和法律层面预防和解决在新化山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三、引入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引入,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笔者清晰地看到,商业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化的开发过程中,造成了许多的、甚至是无法恢复和挽回的破坏。但是,另一方面,笔者也认为,一味地指责和贬低商业资本的积极作用,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如果没有商业资本的介入,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会遭到更大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化山歌”的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定地引入商业资本,也必须坚决地、严格地论证、规范、监督和处罚商业资本的负面行为,以保障“新化山歌”文化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同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刘三姐山歌”,其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就与商业资本良好的结合,共同开发的大型音乐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就是商业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结合的文化产业化的典范。“印象·刘三姐”不仅良好地保护、继承、研究、开发了这一文化遗产,也把“刘三姐山歌”从地域性推向了全国性。而“新化山歌”与“刘三姐山歌”同属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源产地也同属旅游名胜区,完全可以借鉴“刘三姐山歌”的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和加速其文化产业化的过程。
  四、加强学术研究
  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是实现“新化山歌”良好的保存、流传、继承和文化产业化的最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环节。任何形式的保护措施和开发方式,都必须建立在有“对象”的基础上,而这个实质的“对象”,就是来源于学术研究的成果,对于“新化山歌”而言,也不出其右。没有良好的、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所有的保护、继承、流传、开发都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就“新化山歌”目前孱弱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实现对“新化山歌”学术l生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开发,不仅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繁琐至极的过程,但是,对于新化山歌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化而言,强大的学术成果,又是最为坚实和基础的过程。
  笔者在“新化山歌”的原产地——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呐喊疾呼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民间艺术团体、高效科研院所、音乐学者专家及一切关心“新化山歌”的仁人志士们,深入、广泛地开展针对“新化山歌”的各类研究活动,无它,笔者实在担心我们的后代也许只能在传说中,或博物馆中来“参观”这一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作者简介:金姚(1982-),女,湖北武汉人,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孔庆夫(1982-),男,湖北荆州人,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前奏鸣曲式是古典奏鸣曲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演进环节,由上海音乐学院邹彦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文中首次提出。前奏鸣曲式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章试图通过对海顿这位在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第十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前奏鸣曲式的美学意义以及分析其社会内涵。  【关键词】前奏鸣曲式;邹彦;奏鸣曲式;海顿;第十交响曲;美学意义;
期刊
【摘要】巴托克《小宇宙》是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进入到20世纪音乐领域,感受20世纪音乐的特点。其中的第72首《龙舞》短小精悍,可视为20世纪多调性音乐写作的典范。文章试图从音的走向上来“解密”《龙舞》在调性设置上的奥秘,进而在写作多调性音乐时能够多一种可以运用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多重调性;双持续音;调性布局;调性统一  巴托克(1881~1945)匈牙利人,是20世纪具有
期刊
【摘要】西班牙钢琴音乐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不仅是伊比利亚半岛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拟就探讨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钢琴音乐;西班牙;民族乐派;伊比利亚;阿尔贝尼兹;弗拉明科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钢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现
期刊
【摘要】宛梆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在明末清初陕西同州梆子传入豫西南地区与当地民歌、小调、说唱等民间音乐结合形成的一个稀有戏曲剧种,比京剧、豫剧、曲剧、越调更为古老。它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滋养,至今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戏曲艺术气息,被学者认为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早期生态标本,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宛梆唱腔激昂,声腔豪放,女声唱腔高八度使用呕音花腔,声音娓婉清亮,堪称一绝。
期刊
【摘要】文章以王昌元演奏古筝曲《战台风》(1975年版)为例,以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为标准,分析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进而探讨习琴者应该如何利用经典范本进行音乐表演学习。  【关键词】经典范本;音乐表演学习;《战台风》;利与弊  在音乐演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跟随专业教师学习作品的演绎,还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录音材料打交道。那
期刊
【摘要】高声师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引进对我国的高师声乐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我国高师声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了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抵制“西方化”,在近几年中我国开始在高师声乐中加入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把地方的民歌文化内涵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重视民族声乐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教学观点。其中,巴渠民歌是巴渠人民创造的音乐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
期刊
【摘要】儿童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而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又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创造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快乐自由地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达到培养儿童审美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直观、最易于欣赏的,它不分民族、地域、性别、年龄,是带有旋律和节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期刊
【摘要】音乐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听与唱,但就现在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太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器乐教学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带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器乐教学在当今社会是一个热点话题,所以研究者对器乐教学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器乐教学与唱歌、听赏、创作教学三个方面的沟通做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
期刊
【摘要】谈到声音观念,顾名思义,是对声音形态的认识、看法,是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中对声音“美”与“丑”的认识。声音观念是一种认识,歌唱是实践活动,声音观念在我们歌唱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何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成为我们声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首先要确立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声音观念;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女高音  声音观念有鲜明的民主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声音观念,
期刊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课程模式——微课程。文章以微时代为背景,阐述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价值,并结合音乐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的现实状况,探讨未来微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程;优质资源;云平台  一、微课程产生的背景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以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