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的“说”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古代著名散文家的散文名篇。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等。这些散文题目中的“说”都是古代散文的文体。
  “说”这种古代散文的文体,它是韩愈、柳宗元等人领导的古文运动中应运而生的。
  “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叙述和议论相结合,有的是侧重议论,兼有叙述;有的是侧重主叙,叙事显理,它和“论”无大异,属于论文的范畴,和现代的杂文很相似。
  “说”这种文体的说理,常常是通过,“就事”,“托物”,“借言”等形式来展开。
  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采用借言的形式展开的。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叙写蒋氏的诉说,运用了三组对比来阐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是叙写蒋氏三代人六十年的变迁和同期乡邻的对比;二是叙写悍吏来乡里逼租时,乡邻和“我“的不同遭遇的对比;三是叙写平常生活中,“我”只需每年冒两次死的“短痛”和乡邻的天天都有的“长痛”的对比。这些叙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文章未尾的一段议论,作者以坚信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作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而这正是前文叙写蒋氏诉说的目的和结论。
  韓愈的《师说》,则是一篇构思非常精巧,论述十分有力的古典议论文。文章针对当时不重视从师求学的不良风气,在全面地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和择师的标准后,联系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通过了几组对比,将从师的必要性、重要性阐述清楚。其中的对比是:古代圣人高出常人却从师学习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的对比;喜欢自己的孩子,“择师教之”与自身的“则耻师焉”的对比;各种工匠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听人称呼“老师”、“弟子”就进行嘲笑讽刺的对比。这些叙述和前文的议论紧密结合,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师的道理,即文章的论点。文章的末尾再举出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和李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进行论证,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为世人的从师学习树立了范例,达到了规劝世人从师的目的。
  周敦颐的《爱莲说》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文章前边的叙写部门以花喻人,用莲来自况。后边的议论则用“菊”和“牡丹”来正反衬托,表达了作者那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操守品格,同时暗讽了当时趋炎的附势、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
  由此看来,“说”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还是值得学写议论文的人学习模仿的。
  
  (作者单位:044000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多媒体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高效率的现代教学,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魅力无穷,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美妙与精邃,灵动与真彩。然而,许多教师走入了多媒体应用的误区,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大量课件的使用剥夺了课本的主体性     当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教师们把图片,影像,声音等引入课堂,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补充资源,提高效率,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期刊
在农村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坚强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写字和识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学生既认识所学的生字,又能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地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讲故事或者让学生读课外书,内容一般是能吸引孩子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讲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如果你们想和老师一样讲的故事好听,那就要多看课外书,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农村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 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初中
期刊
隨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现代化媒体教学充分体现了其信息传播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内容简单化,多角度的传递知识信息,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
期刊
小學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能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即能够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下面就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第20课《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学习精神。    一、培养小学生创
期刊
看完王雅娟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后,我觉得是一节值得推广的课例,下面实录几个片段,加上笔者的一些思考,以飨读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片段1)  师: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去过)大家熟悉的笑笑、淘气、机灵狗也去了,它们看到了一头非常可爱的大象,我们去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好吗?  (课件演示:笑笑、淘气、机灵狗看大象及它们的谈话。)  师:咦!它们
期刊
【摘要】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被提升到了突出的地位上来,《语文课程标准》关键的一句话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人文精神的内涵、倡导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倡导人文精神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四个方面,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文精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诀。  正如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其一字,不可增减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育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近年来,我加强了学生读的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主要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每学一篇课文
期刊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章颇多。在传统教学中,每当学习这些看似生动的文章時,学生学起来却感到索然无味,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鉴于此,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创建了“解说式”的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