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
自从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课堂就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当代伴随着知识本位、分数至上甚嚣尘上,课堂更是强化了它的知识功能,淡化了其伦理功能。所以,人们对这样的课堂习以为常: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默默无语;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冷嘲热讽,滥用语言暴力;课堂成为成绩优秀生独舞的舞台,成绩不好的学生沦为边缘性存在;学生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对其它漠不关心,課堂上呈现道德冷漠现象(据媒体报道,2016年初江苏一位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猝死考场,学生因缺乏生命常识仍在老师的呻吟声中淡定答题,有学生事后还向家长轻松讲述老师的死亡过程,毫无一丝怜悯之意)。
教育是育人的高尚事业,它不仅致力于个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人性的丰满和德性的完善。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绽放生命的原野,它是师生进行教育交往的主要场域,是师生生命交融、精神融合、共同成长的生活家园。它不仅具有物理空间意义,也具有道德伦理价值。
课堂既指显性课堂,也指隐性课堂。一方面,课堂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场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地理空间,是显性的“硬课堂”;另一方面,课堂是伦理价值意义上的教育环境,表现为以“硬课堂”为基础的对师生具有道德教化意蕴的隐性的“软环境”。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主体要素,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重心的知识要素,以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为基础的过程要素和以物质与文化为保障的情境要素。各课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其独有的伦理价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断追求个体的卓越,也是相互依存的共有存在,在“共在”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因此,课堂的伦理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团体伦理价值观、交往伦理价值观和个体伦理价值观三个方面。
以此伦理功能审视当下课堂,我们发现课堂充斥着不道德的因素,集中表现在:首先,课堂背离育人宗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往,它是以知识交往为中介的心灵沟通和交流,藉以达成意义共识和灵魂默契的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本位的成绩观操纵着课堂,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而淡忘了课堂的育人价值,导致培养了大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次,课堂远离真实生活。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学生以抽象化的教材为学习的对象,虽然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这种抽象化的知识也丧失了它的生动和趣味,加之工具主义理性操纵着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过分追求“高效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幸福的情感体验。最后,课堂丧失情感根基。课堂成为教师的“独白”,教师把持了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表现为教师霸权,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道德需求,无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非但感受不到教师的温度,反而触碰到的是令其失望的冰冷态度。
冷漠的课堂亟须有温度的道德滋养。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鲁洁教授曾说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身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温度具有神奇的魔力,适宜的温度冷暖适度,能够吸引和凝聚人的灵魂,也只有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坚守。
首先,明确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的思想根基,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学生何来教师?没有学生的发展何以实现教师的价值?所以道德课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要坚持平等对待原则,摒弃教师为本的固有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得到学生的尊重,在生生平等的前提下追求师生平等,只有独立平等的存在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一切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基础,是一切有意义的人类活动的来源与根基。课堂必须回归生活,还原并超越生活世界。教师应培养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温度,促进道德的成长。一方面,教师要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渗透式教育,让冰冷的知识充满温度和灵性;另一方面,课堂中的问题解决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中真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可规避,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思考,而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热度。
最后,构建爱与关怀的温暖课堂。爱与关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人人都需要他人的爱与关怀,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所以,课堂要想从冷漠走向道德,就需要构建爱与关怀的道德生活,让道德在有温度的情感氛围中形成并升华。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是基础,师爱的彰显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无时无刻的关怀之中;学生在被爱与被关怀中逐渐学会关心,进而在主动关心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收获成长;道德在爱的氛围中生成并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温暖的课堂中相互交流,良性互动,共存共生。总之,让道德在有温度的课堂氛围中生成并发展,让爱与关怀通过温暖的交往对话不断传播与扩散,最终才能驱散课堂冷漠的阴霾,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
【宋晔,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
自从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课堂就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当代伴随着知识本位、分数至上甚嚣尘上,课堂更是强化了它的知识功能,淡化了其伦理功能。所以,人们对这样的课堂习以为常: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默默无语;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冷嘲热讽,滥用语言暴力;课堂成为成绩优秀生独舞的舞台,成绩不好的学生沦为边缘性存在;学生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对其它漠不关心,課堂上呈现道德冷漠现象(据媒体报道,2016年初江苏一位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猝死考场,学生因缺乏生命常识仍在老师的呻吟声中淡定答题,有学生事后还向家长轻松讲述老师的死亡过程,毫无一丝怜悯之意)。
教育是育人的高尚事业,它不仅致力于个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人性的丰满和德性的完善。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绽放生命的原野,它是师生进行教育交往的主要场域,是师生生命交融、精神融合、共同成长的生活家园。它不仅具有物理空间意义,也具有道德伦理价值。
课堂既指显性课堂,也指隐性课堂。一方面,课堂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场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地理空间,是显性的“硬课堂”;另一方面,课堂是伦理价值意义上的教育环境,表现为以“硬课堂”为基础的对师生具有道德教化意蕴的隐性的“软环境”。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主体要素,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重心的知识要素,以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为基础的过程要素和以物质与文化为保障的情境要素。各课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其独有的伦理价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断追求个体的卓越,也是相互依存的共有存在,在“共在”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因此,课堂的伦理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团体伦理价值观、交往伦理价值观和个体伦理价值观三个方面。
以此伦理功能审视当下课堂,我们发现课堂充斥着不道德的因素,集中表现在:首先,课堂背离育人宗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往,它是以知识交往为中介的心灵沟通和交流,藉以达成意义共识和灵魂默契的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本位的成绩观操纵着课堂,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而淡忘了课堂的育人价值,导致培养了大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次,课堂远离真实生活。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学生以抽象化的教材为学习的对象,虽然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这种抽象化的知识也丧失了它的生动和趣味,加之工具主义理性操纵着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过分追求“高效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幸福的情感体验。最后,课堂丧失情感根基。课堂成为教师的“独白”,教师把持了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表现为教师霸权,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道德需求,无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非但感受不到教师的温度,反而触碰到的是令其失望的冰冷态度。
冷漠的课堂亟须有温度的道德滋养。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鲁洁教授曾说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身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温度具有神奇的魔力,适宜的温度冷暖适度,能够吸引和凝聚人的灵魂,也只有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坚守。
首先,明确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的思想根基,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学生何来教师?没有学生的发展何以实现教师的价值?所以道德课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要坚持平等对待原则,摒弃教师为本的固有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得到学生的尊重,在生生平等的前提下追求师生平等,只有独立平等的存在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一切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基础,是一切有意义的人类活动的来源与根基。课堂必须回归生活,还原并超越生活世界。教师应培养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温度,促进道德的成长。一方面,教师要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渗透式教育,让冰冷的知识充满温度和灵性;另一方面,课堂中的问题解决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中真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可规避,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思考,而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热度。
最后,构建爱与关怀的温暖课堂。爱与关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人人都需要他人的爱与关怀,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所以,课堂要想从冷漠走向道德,就需要构建爱与关怀的道德生活,让道德在有温度的情感氛围中形成并升华。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是基础,师爱的彰显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无时无刻的关怀之中;学生在被爱与被关怀中逐渐学会关心,进而在主动关心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收获成长;道德在爱的氛围中生成并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温暖的课堂中相互交流,良性互动,共存共生。总之,让道德在有温度的课堂氛围中生成并发展,让爱与关怀通过温暖的交往对话不断传播与扩散,最终才能驱散课堂冷漠的阴霾,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
【宋晔,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