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有温度的道德课堂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
  自从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课堂就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当代伴随着知识本位、分数至上甚嚣尘上,课堂更是强化了它的知识功能,淡化了其伦理功能。所以,人们对这样的课堂习以为常: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默默无语;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冷嘲热讽,滥用语言暴力;课堂成为成绩优秀生独舞的舞台,成绩不好的学生沦为边缘性存在;学生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对其它漠不关心,課堂上呈现道德冷漠现象(据媒体报道,2016年初江苏一位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猝死考场,学生因缺乏生命常识仍在老师的呻吟声中淡定答题,有学生事后还向家长轻松讲述老师的死亡过程,毫无一丝怜悯之意)。
  教育是育人的高尚事业,它不仅致力于个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人性的丰满和德性的完善。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绽放生命的原野,它是师生进行教育交往的主要场域,是师生生命交融、精神融合、共同成长的生活家园。它不仅具有物理空间意义,也具有道德伦理价值。
  课堂既指显性课堂,也指隐性课堂。一方面,课堂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场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地理空间,是显性的“硬课堂”;另一方面,课堂是伦理价值意义上的教育环境,表现为以“硬课堂”为基础的对师生具有道德教化意蕴的隐性的“软环境”。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主体要素,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重心的知识要素,以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为基础的过程要素和以物质与文化为保障的情境要素。各课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其独有的伦理价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断追求个体的卓越,也是相互依存的共有存在,在“共在”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因此,课堂的伦理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团体伦理价值观、交往伦理价值观和个体伦理价值观三个方面。
  以此伦理功能审视当下课堂,我们发现课堂充斥着不道德的因素,集中表现在:首先,课堂背离育人宗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往,它是以知识交往为中介的心灵沟通和交流,藉以达成意义共识和灵魂默契的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本位的成绩观操纵着课堂,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而淡忘了课堂的育人价值,导致培养了大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次,课堂远离真实生活。制度化教育产生之后,学生以抽象化的教材为学习的对象,虽然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这种抽象化的知识也丧失了它的生动和趣味,加之工具主义理性操纵着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过分追求“高效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幸福的情感体验。最后,课堂丧失情感根基。课堂成为教师的“独白”,教师把持了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表现为教师霸权,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道德需求,无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非但感受不到教师的温度,反而触碰到的是令其失望的冰冷态度。
  冷漠的课堂亟须有温度的道德滋养。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鲁洁教授曾说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身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温度具有神奇的魔力,适宜的温度冷暖适度,能够吸引和凝聚人的灵魂,也只有有温度的道德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坚守。
  首先,明确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的思想根基,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学生何来教师?没有学生的发展何以实现教师的价值?所以道德课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要坚持平等对待原则,摒弃教师为本的固有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得到学生的尊重,在生生平等的前提下追求师生平等,只有独立平等的存在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一切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基础,是一切有意义的人类活动的来源与根基。课堂必须回归生活,还原并超越生活世界。教师应培养营造真实丰富的课堂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温度,促进道德的成长。一方面,教师要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渗透式教育,让冰冷的知识充满温度和灵性;另一方面,课堂中的问题解决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中真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可规避,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思考,而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热度。
  最后,构建爱与关怀的温暖课堂。爱与关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人人都需要他人的爱与关怀,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所以,课堂要想从冷漠走向道德,就需要构建爱与关怀的道德生活,让道德在有温度的情感氛围中形成并升华。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是基础,师爱的彰显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无时无刻的关怀之中;学生在被爱与被关怀中逐渐学会关心,进而在主动关心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收获成长;道德在爱的氛围中生成并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温暖的课堂中相互交流,良性互动,共存共生。总之,让道德在有温度的课堂氛围中生成并发展,让爱与关怀通过温暖的交往对话不断传播与扩散,最终才能驱散课堂冷漠的阴霾,构建有温度的道德课堂。
  【宋晔,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其他文献
学校要办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好的教育,就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校进行了培育“新三好”、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尝试,即抓住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生、家长,培育有学校特色的好教师、好学子、好家长,构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第一,走出“表面化”误区。  一些学校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满足于表面化做法,认为德育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大功告成,开次班会、搞场活动便算了事;一些学校教育内容抽象而空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方法单一,很少顾及学生感受,以概念灌输、
基于当前的实施现状,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后援团、以社会为检验场,多方合作、贯通实施,建立系统融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
摘 要国家成员身份认同是合理想象的产物,因而需要一定的加工。教育者基于合情理的情境知觉参照、言说对象参照、价值立场参照组织国家认同的教育教学活动,综合使用说理和体悟的方式向学生讲好和传递国家故事。学校教育在传递国家认同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 键 词教育;国家认同;说理;传递  站在遥远的、进步的未来高地回望历史时,很容易把不同肤色、出生地、信仰、着装、语言的人们归属为不同
杭州市下城区北依京杭吉运河,南濒秀丽的西子湖,是浙江省会杭州的核心城区和中央商务区。在保持经济持燃健康增长的同时,下城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支持开展教育创
衡量和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根本依据是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由此,可以把青少年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分解为以下四个具体维度:对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由于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被弱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
摘 要 当前,由于理论视域的缺位以及实践认知的偏差,人们对品德的理解带有浓郁的心理学色彩,由此消解了德育应有的价值引导性与超越性,远离了品德的整體性和统一性,也造成德育实践领域的“泛化”“混同”现象。在德性论看来,品德是个体内化社会价值观而形成的道德品质,以人的综合性的精神状态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智慧为核心内容,注重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感受性以及对道德情感的体验性。基于对“品德”“德”的德性论理解,
谁也没有想到,21世纪我们和网络如此“亲密”,我们生活在网络化社会之中,离开网络我们“坐立不安”。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少年儿童,更是和网络有着天然的“感情”。网络给少年儿
2017年7月6日,英国儿童与家庭部(Minister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部长罗伯特·古德威尔(Robert Goodwill)自任命以来首次宣布为改善全国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斥资3,000万英镑开展24个相关项目,作为“儿童社会关怀创新计划”(Children’s Social Care Innova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古德威尔说:“通过
在进行各种连杆结构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今后连杆结构的发展趋向。水平双切口连杆虽然可以彻底解决连杆大端尺寸受严格限制的问题,但要增加重量;最近研究出将缸套和连杆活塞组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