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 诗书俱佳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暑临,字子夏,号延堂,天津人,雅爱诗文书法,偶涉金石,现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等。各类作品散见于《艺术中国》《集古传薪》《九河寻真》《百年西泠·湖山流韵》《印学研究》《中国金石》《书法报》《天津文史》《天津日报》《中华活页文选》等书刊。著有《书坛巨匠吴玉如》。
  十年前,暑临初到我家,不觉让我眼前一亮。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谦恭儒雅、谈吐不凡。待看到他出示的书法作品,我暗自吃惊。我一生从教,当时已年过七十了,像这样的青年才俊,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从此,我们便成了忘年交。
  此时,我的老妻虽已身患重病,但作为一名老教师,也十分器重暑临。十年来,暑临对我二老百般照顾。去年更亲为我老妻送终,令我十分感动。
  这就是人品!德才兼备才是人才。
  十年间,暑临与我诗词往来、笔墨交流从未中断,从中看出,暑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追求之高、用功之勤、探索之广、研究之深、发展之快、成果之多,令人感佩!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暑临的书法特点:
  一、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他初学启功,继宗晋唐,广采“二王”及明清诸家,终成自家风骨。看他的字,既有晋人之韵,又有唐人之法,更有“南沈北吴”那稳重而又潇洒的影子。厚积而薄发者也,这是规律。
  二、坚守传统,敢于创新
  看他的字,首先是一股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但又有清新健朗的新意蕴含其中。这正如东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郑板桥则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当然,倘没有深厚的传统积淀,那所谓的创新就成了野狐禅。坚守传统的前提一是要尊重和敬畏传统,并且要深刻理解传统;二是要有高度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绝不能以丑为美,眼低手也低。
  三、字如其人,高屋建瓴
  书法之美千姿百态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人风格的形成,正如暑临,离不开他的气质、品格、修养、底蕴,离不开他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个性。善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心手双畅也。项穆在《书法雅言·神化》中说:“非夫心手交畅,焉能美善若是哉!”暑临的字之所以能日臻成熟,绝不仅是技巧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素质的不断强化、审美和品味的不断升华,乃至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注入了生命。
  四、诗书双精,互为促进
  暑临传承的不单是书法,而是整体的中华文化。他不但字好,诗词也好,文学功底也好。他拿给我的诗词集《知夏吟稿》,细细读来,不仅诗味浓、意境美,而且格律严谨,一字不差,这是非常难得的。他的很多文章是用文言写作的,其用语之准确、行文之流畅,恐当今之诸多作家和教授也难以企及。这就不仅是才华问题了,这是多少心血的结晶啊!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作品才能有脱俗的面貌。诗书画印自古就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经典体系,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暑临传承得如此完美,难得啊!
  暑临今年才三十五,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好年華,前途不可限量!他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一定会再攀高峰,成为青年一代的领军者,我们期待着。
  最近,我欣喜地看到暑临撰写的《书坛巨匠吴玉如》一书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大事,无论对暑临本人,还是对我国书法界乃至整个文化界,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
  就暑临而言,一是再一次体现了他对书坛前辈的无限崇敬和信仰,对书法经典的尊奉和继承。二是体现了他不畏艰难,满腔热忱,奋笔为书坛大师树碑立传的苦干精神。兹举一例,单就成书的参考文献就多达八十三种,其写作的严肃认真和艰辛程度便可想而知。
  这种科学态度和责任担当同他的人生态度、书法成就分得开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书坛的文化领域,魏暑临必将是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的新星!
  (作者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顾问)
其他文献
收藏家常宝波兄不仅富藏精品刻铜,也十分留意刻铜史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常在一齐讨论学习心得。蒙常兄赐教,我们读到《历代艳体诗歌精华》(图1,饶少平选注,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一书。这是一本中国古代艳体诗的选本。该书所选的最后一位诗作者是陈寅生(见该书670页),书中简介为(图2):“陈寅生,男,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不详”,所选作品为:“闺中十二曲(选八首)”,即有“《如梦令》闺阁女郎年幼,十五
期刊
迨至清末,墨盒兴而砚石贱,久之石砚无人问津,以致砚之优劣已渐不能辨;民国开国以来,水笔兴而毛颖废,删繁就简,发展之必然!故有刻铜墨盒为传统意义上最后文房之说。  雕刻施之于砚,为砚雕,为砚铭,佳石嘉铭之砚为世人所推崇;雕刻施于竹,为刻竹,大师巨匠所为往往为好事者追逐;雕刻施于梓木,为雕版,为书版,精写名椠刷印精美者早已洛阳纸贵;雕刻施于坚珉,为碑为帖,早期拓本寥若星辰,已被世人视若拱璧;而雕刻施之
期刊
编者按:  毫无疑问,在湖南美术史乃至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王憨山的一席之地!王憨山一生坎坷,他在绘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在有了一定的名气后,由于客观和主观的诸多因素,创作受到一定影响,尤其社会风气对于艺术的侵蚀,也在王憨山身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王憨山的前半生很艰苦,创作了许多佳作,出名以后的一些作品,则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贺安成先生的回忆文章,不仅有助于后人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王憨山其人其
期刊
吴雪(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欣闻张朝阳先生《梁巘评传》新书首发、捐赠暨研讨会即将举行,本人因出差不能到会,特致信祝贺。  梁巘是清代书法大家,和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和孔继涑并称“南梁北孔”,更是安徽书法的杰出代表。然对梁巘的研究虽多有涉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成果。今《梁巘评传》的出版无疑是梁巘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深入研究清代书法提供了重要参照。《梁巘评传》资料
期刊
网上拍卖很有趣,一件拍品可以持续拍卖好几天。2012年12月,刻铜界元老孙爽先生,他有太多的好东西,割爱拿出几件在盛世收藏刻铜网站上拍卖。其中一件是王梦白的《巫山十二峰》铜墨盒。孙爽先生在拍卖帖子上有言:“这类画稿多是文人案头之物。”白天我和他人一起轮番出价,没有结果。晚上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怕被别人买去。大概是深夜三四点钟吧,我起床,坐到电脑旁,郑重其事地在键盘上敲出“一口价”三个字,不放心,
期刊
一、神书神画养吾心  老神的传统手工刻铜作品,出神入化,已臻化境,首屈一指。但动辄数万的价格,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且他每年的作品数量也就那么几十件,早早就被藏家订出。  刻铜之余,老神还能书擅画,随着他的声誉日隆,他的纸上书画作品也渐渐走入市场,渐渐被藏家追捧。据我所知,近年来光装书画作品的《老神书画》画囊就印刷了两次,最新版本正在制作中。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上万的刻铜作品来说,价格大家
期刊
吴观岱绘张寿丞、张樾丞刻仿金农梅花图墨盒  此篇文章的题目,也许用“对一方墨盒的再认识”来命名更确切些,但考虑到这样命题有些语焉不详,最终还是没有采用。  “生货”与“熟货”  在中国拍卖界和艺术品交流群内,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高水平的艺术品,倘若是未曾露过面的“生货”,往往成为众人不惜重金追捧之物。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人性中所谓“喜新”的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露
期刊
几天前,隽平师要我给刻铜新秀何康泰先生写一篇评论,我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与康泰兄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记得是在衡阳纪念王船山的学术研討会上我们一起受邀参加笔会活动。那两天,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谈艺访贤,甚至漫无边际地胡侃扯淡,对他的印象也就逐渐地深刻起来了。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特别的机敏,身上带着湖南人典型的“灵泛”劲儿,使我羡慕不已。但要重点说明一下,他的灵泛是在轻松自然、平易真诚的前提下释放出来
期刊
一  湘江出长沙古城,进入望城地界,经过一个叫“月亮”的岛,慢慢就到了一个叫铜官的地方。  至此,湘江水平如镜,碧绿的江水如翡翠一样,澄澈而沉静。江中葱茏的小岛,时而飞出绿色的小鸟,在水面上游弋觅食。两岸参天的古树,连成一片,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护卫着这条河流。  在古树的绿荫下,经常可以看到一艘艘船只,扬起风帆,逆水上行。至于那些打渔的小船,划着小桨,不时在江面穿梭着,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此
期刊
姚叶红,安徽巢湖人,1958年生于重庆。1975年先后随陈恒、白自忠老师学习工笔花鸟和素描色彩。1983年师从“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老师研习山水。多次随师赴三峡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巨幅作品,并应邀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家和省、市政府会议大厅作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当代书画院执行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