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整合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 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 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 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 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但是如何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本文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上坚持生活化原则、创新活动载体等方面对如何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论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鲜活案例,能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摘 要】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 联系实际 注重示范 利用教材 利用教学 课外活动 提供数学欣赏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使用,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还能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内容变得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调研课题《高等教育机会放现象研究》(编号SKL—2013-2664)阶段性成果。  【摘要】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教育机会的放弃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机会利用和机会放弃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契机,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机会选择 机会放弃  一项上万人参与的关于高等教育机会的调查显示
【摘 要】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跳”出语文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网络资源相辅相成的教学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多向协作交流,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积累。  【关键词】网络资源 培养自学 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是在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是授人以鱼。而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摘 要】:“合作探究”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几乎全国各地的高中政治教学都在探索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本文就结合全国优质课比赛比赛的课例,从探究的本质、意义、问题设计、形式创新四个方面,对两次比赛的“合作探究”教学进行对比,从中寻找我们的进步及存在的差距,以期能对今后我市的政治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政治教学 合作探究 全国优质课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法也被不断优化,“一案到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为什么要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又该如何“一案到底”?一堂公开课的尝试可以解开这些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一案到底 德育课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课堂的许多可喜的新变化,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德育教师们不断致力于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新形势
【摘 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物理必须具备的好品质,也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具有观察能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重视物理实验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品质 学习效率  物理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能力,因为学生具备了思维能力才可以探究和探索,形成学习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
在摸索减轻学生负担过重,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中,我们对“学生负担过重”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指学生沉浮在“题海”中,更指学生学得苦,学得死的精神状态。只有改变这种状态,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展小组讨论,达到多项信息交流  瑞典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有个创见:儿童在课堂上应该相互影响,谈话,相互介绍经验,相互辩论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