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社火数字化保护研究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陕西民间社火逐渐衰微,怎样保护传统民间社火传承成为陕西的重要研究课题。数字化技术是保护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手段,研究陕西民间社火数字化保护能够为陕西民间社火等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沃土。本文将从陕西社火现状入手,了解其发展历史及传承现状,进而将社火保护与数字化技术联系起来,以互联网为背景为陕西民间社火数字化保护提供方案,希望能够为更好地保护陕西民间社火艺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西社火 民间艺术 数字化保护 传承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重视,导致全国的社火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消失的危险。基于此,200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采用数字化方式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宣传,真实地还原所要表达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新的技术手段而忽视理论方法的研究,还要保护好社火文化所依存的文化土壤。因此,建立数字化模式才是可持续保护和传承陕西民间社火的关键。
  一、陕西社火概述
  (一)陕西社火起源及内容形式
  1.起源
  社火是集舞蹈、美术、杂技、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起源于商周,是我国古老的民间风俗。[1]狭义的社火指的是通过化妆将小孩装扮成神话故事或戏曲中的人物,并通过不同表演形式进行表演。广义的社火泛指春节期间的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最早被作为远古人类的祭祀活动,具有拜神驱邪的象征。
  2.内容和形式
  社火与戏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火是戏剧的前身,社火可分为文武两类。文社火指的是伴有管弦乐伴奏的表演和说唱;武社火采用的是巡游演出方式,并给演出者装扮成各类造型,在开场前通过锣鼓预警。陕西的社火形式多为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旱船等,并随着现代工艺变化产生变革,利用钢铁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将小孩扮演的剧情人物架起来,然后再扮演各类剧情。陕西地区的社火发展较为丰富,不同村落的社火风格都独具特色,有些村落的社火造型夺目、新奇;有些以表演为主,所展示的内容充滿悬念;有些地区社火外形精细、逼真。其中,陕西最出名的社火在陇县和凤翔地区。
  (二)陕西社火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
  1.历史地位
  社火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是西北地区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重要的民俗艺术。陕西社火的题材非常丰富,有鬼神、动物及历史人物,采用多元化元素,成为探索地方戏曲发源演变和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特征
  社火文化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祭祀活动,到了现代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的殷切期盼或欢庆新春的心情。陕西的社火文化起源于宝鸡,最开始是一种生活用具,通过民间资深艺人的深入刻画和层次丰富的图案搭配使其变得更具艺术感。[2]一开始,社火人物图案内容多来源于各类民间神话传说,起到祈福、辟邪的作用,盛行于每年春节期间,不仅有大型闹社火活动,还有在城市各个角落张贴社火图案。
  (三)陕西社火生存现状
  1.社火数量逐年减少
  第一,缺乏演出经费。社火的表演离不开精细的服装道具,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现代人对社火表演团队的重视不够,表演团队缺乏演出经费。第二,演出人员青黄不接。社火活动是一项大型集体活动,需要大量的出场人员,特别是体力好的青壮年。随着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各大村落的常住人口多为老弱群体,而且现代青年缺乏演出热情,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社火演出方式,导致陕西社火出现演出人员难以为继的现象。第三,随着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发展,闹社火不再是民众春节期间最喜欢的庆祝方式,人们更喜欢通过各类电子产品休闲消遣或跳广场舞、打牌等娱乐方式,导致社火演出的观看人数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演出人员也就没有了演出热情。
  2.表演水平下降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现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在家务农,中青年的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社会原有结构被打破。另外,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等对传统文化造成重大打击,农村新一代对社火的接触意愿不断下降。而社火表演中的龙狮表演、踩高跷等活动对表演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有功底的年轻人参与,很容易降低表演质量。
  3.文化底蕴被淡化
  当传统社火文化及表演形式逐渐不受重视后,社火演出会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变革,社火演出装饰的材料、道具形式、表演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降低了传统西北地区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征,导致社火表演越来越趋向城市流行艺术,将传统、质朴的服装造型转变成华丽的现代造型,表演内容也由内涵传递转变成花样展示,导致社火文化底蕴淡化。
  二、陕西民间社火数字化保护方案
  (一)加强民间社火数字化媒介展示
  1.应用VR技术进行展示
  VR技术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体验和创建虚拟世界。VR技术采用的是多元信息融合方式,通过系统仿真和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帮助人们进入该环境,然后在计算机中生成一种模拟环境。[3]在社火文化中采用VR技术,能够依托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解读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过程及现象,然后就能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再应用知识建模、场景建模等方式来增强角色的真实感,并通过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社火情景互动,构建社火演出场景,这主要是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方式对社火文化进行保护。目前的VR技术需要依托VR滤镜来实现虚拟场景的构建,当人们佩戴上VR滤镜后,就能将社火表演的动作、环境及声光效果集成至VR光圈,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应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展示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各种智能移动设备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人类人际交往、出行、支付、上网等行为。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可以有效提升社火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人们可以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上网了解到社火文化,并在遇到问题时直接进行搜索解惑,具有很广的受众群体和应用场面。另外,还能通过创建相关软件App、超话话题、制作宣传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鼓励广大观众将自己参与社火表演的视频上传到相关平台,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火表演,还能以此作为展示媒介和数字化保护平台。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加方便人们观看,人们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完成对社火的观看和学习,还能满足广大网民深入了解和在线互动讨论的需求,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3.应用公共文化平台进行展示
  在现代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除了传统的实物展示外,还有很多利用数字化技术作为展示媒介的方式。将这种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社火文化传播展示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很多博物馆在展示展品时,会利用感应设备、可触摸屏幕、全息投影等设施来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同时,采用数字化手段和网络同步运输实现互动影像制作,并将相关互动影像视频分享给大众,这样也能起到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及保护作用。将这类公共数字化平台展示媒介应用到当地社火服装数字化互动中,可以帮助观众实现虚拟试穿、虚拟表演等活动,并将相关影像作品保存起来。如果有观众需要,将通过邮件发送方式将其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这样可以满足观众参与体验的数字化需求,不仅加深观众对社火的印象,还能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构建民间社火数字化资源体系
  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聚集和管理的重要方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文化逻辑上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建立信息数据指导材料,完成相关视、音频的收集和整理,构建较为完整的社火数字资源描述元数据。在构建社火数字化资源体系过程中,需要集合所有描述社火资源的相关元素,然后通过计算机应用语法规定及语义定义进行资源编辑,并将元数据、加工数据及原生数据资源都存储起来,这样才能满足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需求。
  (三)构建民间社火资源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依托全新的数据记录、采集技术和数字化存储技术,然后通过数据记录及采集技术完成运动捕捉、立体扫描、数字摄影等步骤,再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各个数据库中。接着按照相关协议建立数据库,并将采集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进而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1.社火数据库收集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是口口相传、文字记录,这样的传承方式无法将社火文化完整地记录下来。而现代的摄像、录音和照相能够将相关遗产直观地保存下来,是我国保护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社火文化保护,不仅能够直接抽取和识别社火的各项要素信息,如色彩、纹理、图形等,还能通过这些信息重新构建较为完整的物品,从而达到高效调用、准确检索的目的。而且,在资源数据库的总体导航和分类逻辑功能要求下,可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检索内容,实现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连接查询。
  2.检索模式
  陕西社火数据资源库具有社火的整体性和活态性特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研究社火文化特征及要素,满足不同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要素的检索及归纳,并积极运用管理技术对民间社火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资源采集、资源信息描述、资源发布与检索的效率。
  3.建立陕西民间艺术网
  通过建立民间艺术网,然后将数字化资料发布到网络上,进而向人们宣传推广。将网站作为宣传社火文化的艺术资源交流平台,既可以起到宣传社火文化的作用,又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共享社火数字化资源,实现社火文化最大化的影响力。同时,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网站上互相交流讨论,探索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新途径,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丰富数据库资源。
  三、结语
  民间社火文化是陕西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反映了西北地区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陕西社火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海兰.浅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甘谷社火[J].北方文学,2017(12):216-216.
  [2]郗望.AR技术在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的应用初探[J].数码世界,2019,(10):47-48.
  [3]刘静江,谢军.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老区建设,2017,(22):67-69.
  (作者簡介:马箖珺,女,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魏晋时期,归隐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隐逸队伍庞大,与之相随的隐逸诗也达到顶峰。晋代王康琚一改之前的隐逸主题,以“反”字表明自己主张的朝隐、心隐。王康琚的主张实则是儒道结合的产物,但是深究又会发现是一种逆反式抒情的结果,与陶渊明的隐逸相比,不是一种真心的隐逸,只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王康琚 《反招隐诗》 主题 原因  一、招隐题材的演变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招
注解古诗当尽量追求准确精当.以《郑献甫宜州诗文注评》一书为例,其中对郑献甫诗歌中的用典诗句的注解和对地名的注解尤其精准.该书的注解虽然也偶有疏漏,但由于对注释的用心
摘要:张爱玲文本中的女性意识表达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不仅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有待挖掘的是由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等组成的叙事形式和性别权威影响下的叙事主体、叙事意义在文本中对“闭合式”悲剧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本文拟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入手,探讨叙事视角和性别美学在《金锁记》文本中的表征以及其背后所展现的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金锁记》 女性主义叙事学 张爱
摘要: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黔东南、贵北一带,侗乡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是善歌的民族,在灿烂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侗族大歌——嘎老作为中国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民歌品种,填补了我国民族音乐中复调音乐这一空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亦占据一席之地。在时代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号召之下,分析侗族大歌在呼吸、共鸣、咬字、颤音等方面的演唱特色,鉴赏其演唱技巧与支声复调融合之
摘要: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间有平衡性与依赖性的关系,把控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对提升艺术表演的表现力与影响力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协调性进行阐述,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提出两者在技术上契合的策略,希望对声乐表演者的专业水平提升起到借鉴和参照作用。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演唱 协调性  钢琴乐器的包容性更强,与声乐表演的融合,让钢琴不再局限于独奏表演。钢琴可丰富声乐作品演绎的形式,给观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中的女性大多被塑造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的形象,虽然受困于男权主义,但是她们仍然努力寻找出路.本文旨在通过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中玛格丽特的
摘要:目前,国内展馆依托于古代建筑进行改造的工程还在持续,古时的建筑格局、采光、安全性这些基本因素很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展览需求,因此,博物馆利用古建筑展览就会有很多的局限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合适的陈列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如今的展览情况。  关键词:古建筑 展品 现代 陈列 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独立的建筑体系,汇聚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悠久的历史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油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列举单色画与各种风格结合的例子,得出笔者的理解和感悟,探讨关于单色油画的可能性。  关键词:油画 单色 理解 感悟  西洋油画最初由利玛窦①传到我国,后经历郎世宁②以西为主、以中为辅的创新绘画方式吸引了我国人的关注。从第一批学习油画的留洋学生开始算起,油画真正传进中国已将近百年,油画在中国经历过初次的中西结合,到了当代,油画从表现大事转向了生活中的小事,画家
摘要: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南美洲作曲家之一,因擅长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而为世人熟知。对其创作生涯进行划分后,可以看出其创作先后呈现出了客观民族主义、主观民族主义和新印象派三种风格。通过对其创作风格的解读,可以获得对其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吉纳斯特拉 创作风格 解读  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1916年4月11日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吉纳斯特拉的创作风
摘要: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由于不满乏味无趣的婚姻生活,便想要去追求内心期许的爱情生活。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来源于自身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她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大环境都有着直接关系。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和分析爱玛这种理想爱情追求的悲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爱情 悲剧  福楼拜是19世纪中叶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