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广汕线上的一颗明珠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wq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隆镇是一个位于惠州市东南部,与汕尾市海丰县接壤,濒临红海湾的普通小镇。该镇面积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不过4万而已,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滨海小镇,近年来,却发展成为了国家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其女鞋制造和生产规模享誉全国乃至国外,被誉为“粤东鞋城”、“广汕线上的明珠”。那么,该镇是如何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制鞋镇的呢?日前,记者专程来到吉隆,对该镇的鞋业发展进行了了解。
  吉隆镇原是一个农业小镇,全镇耕地面积1.97万亩,林地面积13.6万亩,滩涂面积1.3万亩,海岸线长16.8公里。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业还是吉隆的主打产业,吉隆的工业底子薄,第三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因此该镇比较落后,群众生活并不好过。“以前,镇里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赚取一定的收入,许多农民还耕种着那几亩地,现在不同了,全镇90%的人口都从事着与制鞋业有关的行业,镇里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简单地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土地养活了吉隆人,改革开放之后,是鞋业养活了吉隆人。”吉隆镇党委委员陈庚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1984年,吉隆镇成立了第一家鞋厂,从那以后,历届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该镇人民,艰苦创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奋力改变落后面貌。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镇的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制鞋业为龙头,有鞋材加工、皮革塑料、五金、纸品包装等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据了解,全镇鞋厂达2000多家,从事鞋材加工的有400多家,鞋材店近600家,是名副其实的女鞋生产基地。“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吉隆是广东省民营制鞋业的中坚力量。”陈庚兴说。据了解,吉隆镇鞋业生产占到了全县鞋业生产40%的份额。2012年,吉隆镇生产女鞋突破3.6亿双,年产值近87亿元。
  作为时尚女鞋生产基地,吉隆女鞋的发展拥有三大特点。一是款式多。全镇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鞋厂年生产女鞋款式达到3000多种。款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吉隆女鞋的受欢迎度。二是品牌多。目前,吉隆女鞋的诸多品牌中,拥有一个国家驰名商标,6个国家免检产品,7件著名商标,省一级名牌产品5个,其他较知名的品牌更是数不胜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恋”牌女鞋,该品牌女鞋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惠东鞋业发展30多年来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尴尬历史。三是销量、销路多。据了解,吉隆镇的女鞋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欧美、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其中出口订单占到了80%以上。“吉隆女鞋已经名扬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发起了攻势。”陈庚兴说。
  正是因为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吉隆镇的经济总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镇域经济结构得到了逐步完善。2012年,该镇实现GDP34.42亿元,比增19.83%;工业产值93.44亿元,比增20.03%;农业产值1.68亿元,比增6.19%;第三产业产值42.64亿元,比增23.00%;税收收入1.49亿元,比增13.31%。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2:11:7调整为现在的2:68:30,极大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陈庚兴告诉记者,吉隆镇的鞋业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为全县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吉隆鞋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受市场和季节性影响比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差等,这些不足都制约着吉隆鞋业的进一步发展。
  陈庚兴表示,吉隆镇将促进鞋业优化升级,增强鞋业产业竞争力,积极帮助扶持企业发展,推进鞋业创新,推进鞋业集群升级,并大力抓好鞋业工业园区建设,加强鞋材专业市场建设管理,使吉隆鞋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2005年秋天,和朋友们一起打完高尔夫回家,从车上拿高尔夫杆的时候,一不小心跌坐在地上。这一跌,让我亲身体验了“年过七十膝盖变得脆弱,腿部肌肉无力”的说法。偶然一次机会,去了丹学修练中心,一位老师让我每天试着做200次“敲打脚尖”。  敲打脚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运动,只要伸直双腿,把两脚的脚后跟靠在一起,两脚的大拇趾互相碰撞即可。做200次大约需要两分钟,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两分钟是那么的漫长和无聊,
期刊
2004年12月,我调到了丰顺县关工委工作,由此认识了《源流》杂志。那时的《源流》是省老促会、省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刊物。记得当时老同志一提起《源流》杂志,满脸写着自豪和喜悦,对《源流》杂志赞不绝口,称赞杂志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建设、教育关心青少年的好刊物,是贴近基层、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好朋友。也是由于此,我从最初的关注到喜爱,再到参与其中,开始了与《源流》的八年亲密接触。 
期刊
北方有庙会,粤东潮汕地区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称其为“游神赛会”或“游老爷”。潮汕游神赛会根植于潮汕地区民间,年代久远,其仪制、规模堪比广州城隍爷巡城和黄埔“波罗诞”庙会,是岭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游神赛会是整个潮汕地区一项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大多地方都是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间举行。这个时段,城镇商店刚好送走旧岁,喜逢新春开业;在农村,则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因此人们
期刊
惠东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诞生地,其辖下的稔平半岛被称为“革命摇篮”,高潭中洞更有“东江红都”之誉。  近年来,惠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2013年,惠东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东”为核心任务,继续大力组织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三四五”发展战略,
期刊
正气凛然 仗义执言  1927年,古大存带队前往海丰向彭湃汇报、学习并庆贺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彭湃赠送一把大马刀给古大存,古大存当即赋诗一首回赠彭湃:“殷殷刀上血,深深战友情。嘱托何凝重,敢不轻死生?”彭湃英勇牺牲后,古大存一直非常挂念彭湃的母亲周凤。路经海丰或彭老太太来广州,都必定亲自登门看望。  1952年夏,广东省政府各项工作已走上正轨,古大存带着秘书杨宝泉到海丰,到海城桥东去看望彭湃烈
期刊
雁湖位于稔山白云村南2公里,东距稔山圩镇5公里。这个依山傍海、地形复杂、名不见经传的粤东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却举足轻重,是稔平半岛的“革命摇篮”。  这个不足200人的小山村,参加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就有数十人,5人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十余人为革命事业而光荣牺牲。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雁湖均建立了党的交通情报站。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雁湖建立的红色交通情报总站,
期刊
在惠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情系老区、热心为老区群众谋福祉的队伍——惠东县老促会。  惠东县老促会是由县离退休干部和相关机关、部门、企业负责人自愿参加的民间社团组织,他们对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甘当老区“义工”,为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竭尽心力,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老区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谈起老促会的工作,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少华用四句话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
期刊
教育和医疗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都极为重要。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彰显了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教育发展得好,它将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而医疗事业的进步则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一大要素。  近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了这两大公共事业的发展。目前,惠东县教育、医疗两方面已一改过去的薄弱与落后。惠东人民在教育、医疗中深受裨益,他们对此
期刊
惠东地处东江腹地,革命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1922年秋,“农运大王”彭湃就到了惠东高潭点燃农民运动的烈火。1927年秋,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先后迁至高潭中洞办公。同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1000多人到高潭中洞整编,并先后在“东江红都”中洞建立了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兵工厂、军装厂、印刷厂、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11月,高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惠东儿女踊跃参加东江纵
期刊
谢洞位于惠东与惠阳边界的接合部,西邻平潭,北接横沥,东距梁化圩约2公里。谢洞地处白面石、亚婆髻山下,高山环抱,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村民以王姓为主,分散在庄坑、高围和松山下三个相邻的小山村住。该村革命历史源远流长,有“红色堡垒村”之称。  1925年,平山区农会秘书长游纪修曾在谢洞点燃革命火种,兴农会,建农军,掀起了农民革命运动。  1929年秋,中共惠阳县委负责人陈允材、傅燊霖来到谢洞,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