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hongshe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作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关的纪录片在传递“一带一路”文化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诠释和塑造中国形象、发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主流媒体;文化传播;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92-03
  主流媒体关于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对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我国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3年起就开始策划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1],主要涵盖了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旨在通过多元形式的媒体创作和表达,助力中国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良好国家形象的积极塑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与国家战略布局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关于丝路题材的纪录片制作精美、传播广泛,已经成为彰显丝路精神、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其传播主题和特征等进行分析,对探索主流媒体进行优秀文化的策略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央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主要指由中央电视台独立制作或主导创作的全景式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最早的经典作品是1979年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1980年到1999年是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的起步阶段,从2000年到2009年,是丝绸之路纪录片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在故事化、人物选择、拍摄多元化等方面进步显著。2010年之后,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迎来了繁荣期,各类作品纷纷涌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从内容、形式以及数量上都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和革新。2013年起,《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河西走廊》《对望:丝路新旅程》《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路,从历史中走来》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作品陆续推出,主题涉及范畴宽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开放共繁的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二、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内容
  (一)对政治与外交文化的传播
  注重政治与外交文化的时代性展示,是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在政治与外交文化的题材选择和传播内容上的主要特点[2]。政论纪录片《一带一路》以宏大的格局整合阐释了“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注重政治与外交文化的融通性,也是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在政治与外交文化题材中又一重要表达。在央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中,常会出现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表达,纪录片《河西走廊》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描述,就是以古今贯穿的形式将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景物与历史紧密相连,以地理为线索,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巧妙融合。
  (二)对经济与贸易文化的传播
  以微知著彰显丝路精神,是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在经济与贸易文化主题传播上的主要特征[3]。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通过讲述絲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故事,将中国文化中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的准则、保护环境的坚守凸显出来。纪录片《河西走廊》对各种经贸合作的绘图,也集中展示了古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互鉴与包容精神。尤其是向公众具体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过程的碰撞和融合,将古丝绸之路在物质资源汇聚、先进技术传播以及艺术文化交汇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极易引发社会共鸣。
  (三)对军事与历史文化的传播
  凸显叙事主题的鲜明性,是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对军事与历史文化主题传播的主要特征。纪录片《河西走廊》就集中呈现了汉武帝在丝绸之路上从被动求和到主动出击,拉开战略反击的序幕故事。从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龙城之战大败匈奴,再到对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将领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集中呈现,生动而多层次地展现出汉代开拓疆土、经营丝绸之路的军事谋略。此外,纪录片中还经常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动态地图与现场实拍地理场景相结合,带给观众对相关历史文化真实可感的鲜活体验。
  三、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渠道
  (一)电视与网络传播并举
  电视与网络传播并举,是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内中央与地方电视台,以及国外主流电视台成为央视纪录片的主要播出渠道。由央视科教频道创作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后,也在上海、浙江、新疆等18个省区卫视和英、西、法、阿、俄语等多个外语频道播出。同时借助央视影音APP、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B站等热门网络平台,大量优质央视丝路纪录片资源得以存续和传播,为其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多元选择。
  (二)多国联合制作
  多国联合制作是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央视纪录频道依托总台“5G+4K+AI”的优势,播出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纪录片作品,但在海外信号覆盖和用户收视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4]。2015年的《对望——丝路新旅程》就是由五洲传播中心、国家地理频道与新加坡IFA制作公司联合摄制,2016年登陆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获得众多好评,成为主流媒体借助纪录片进行有效文化传播的良好范例。但总体来看,主流媒体开展的文化性国际传播,仍需借助合拍、参展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并从技术、内容、受众思维习惯等多维度,尽可能提升相关内容的国际化融入和高水准制作呈现[5]。
  四、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方式
  (一)叙事策略上线性结构与板块结构有机组合由一条乃至多条线索贯穿全片的“线性叙事结构”和按照主题、地域、人物等内容分列或有机组合的“板块叙事结构”,是目前央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最常见的两种展现手法,多采用两种方式的有机组合。纪录片《河西走廊》采用的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线形结构,而《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则是以丝路沿线新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故事为切入点,跨越时空界限采用交叉叙事的板块结构,辅以影像资料、人物扮演以及实景拍摄,有效传达了丝路精神下普通人物的传承与守望。   (二)叙事语言上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表达丰富鲜活的场景和灵活多变的镜头,辅以清晰有力的解说词及独具地方色彩的视听语言,是央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在叙事语言上的显著特点。2006年《新丝绸之路》的拍摄就已经开始利用飞机和大型摇臂等设备,系统呈现丝绸之路的地理地貌、历史遗迹等内容。大量远景和全景的大场景展示与运用,以及近景、特写镜头交叉切换的故事讲述,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精神的多层次表达。《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就以生动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对传统匠师背后的工匠精神和淳朴敦实的民风文化进行了鲜活呈现。
  五、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现实影响,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一)传播内容局限于中国题材,模式化现象突出目前央视推出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主题涵盖了对丝绸之路历史的记录和对当下发展格局的呈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虽然创作主题丰富多元,但也容易落入模式化创作的窠臼,创新性有待提升。尤其是立足中国题材、创作和传播丝路中国故事的主题过于密集,而以对比方式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其它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为主题的“多元化、比较性”题材相对较少。
  (二)传播渠道略显单一,附属价值亟待开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重构着纪录片的传播理念、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建构形态[6]。但目前央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依旧是以电视为主,尚未完全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与交互传播的格局,更尚未形成IP效应,相关的衍生品生产和后续营销手段也较为缺乏。相比《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的热播,以及同时推出的系列图书、文创产品等的备受好评,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的品牌打造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国际化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文化差异问题需考究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传播语言角度来看,央视丝路题材纪录片在进行制作和表达时,惯于运用大量案例和各种技术手段的交错相融[7]。但从国际传播效果来看,却存在着中国式语言和画面特色表达过于显著、国际式表达和文化差异特色较为微弱等问题。尤其是由于翻译问题,部分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因素有时无法准确传达,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受众在文化理解上的困难与偏差,严重影响实际效果[8]。因此,如何提高文化传播语言和技术上的精准性,最大限度弥合国内外受众在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区隔问题,是当前亟待处理的重要问题。
  六、主流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提升对策分析
  (一)拓宽文化传播内容的选题范围
  主流媒体通过纪录片进行文化传播与表达时,应持续深入挖掘各类主题表达的当代精神内核,创作出与时俱进、视角多元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在主题的选择和设置方面展开广泛调研,深入把脉国内外公众的普遍期望和精神需求,按图索骥地展开产品创作;另一方面,要开拓视野,将更多精力作用于丝绸之路沿线新兴国家文化的结构性、趣味性展現,在对比中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和谐共荣、共享盛世的大格局理念。
  (二)打造多元的文化传播技术平台
  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更加多样的融资方式以及更加便捷的传播形态,为主流媒体的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9]。主流媒体进行文传作品制作与表达,要充分适应用户的多设备使用习惯,通过短视频、网络动画、云端直播以及VR技术等多元手段,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精神需要,精心打造优秀文化作品的品牌化、多样态展示,尤其要注意竭力避免因跨文化差异等带来的曲解与误读问题。
  (三)拓展饱含人文情怀的文化表达空间
  主流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语言应当是涉及叙事结构、视角、风格等多种元素的平衡性和综合性表达。因此,主流媒体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呈现,应当在坚守“质量为王”的前提下,最大化程度地融入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话语和饱含人文关怀的呈现方式,讲述“有温度”的文化故事,传递“有温度”的价值理念,着力探索主流媒体文化产品人文关怀的表达,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童刚.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9-11.
  [2]范文丽,尼古拉斯,杨莉.中国新丝绸之路的三年历程[J].国外社会科学,2017(4):156-158.
  [3]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4.
  [4]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5]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MagalS.TheoryofDocumentaryFilmintheModernAge[C].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s.January2016:186-189.
  [7]李文英.“讲好中国故事”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探析[J].电视研究,2018(4):89-91.
  [8]彭又新.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中国电视,2019(12):105-108.
  [9]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4):110-113.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人物类视听作品旨在以“人”为主体,通过记录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状态和内心世界来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展示了动漫大师宫崎骏独特的创作经历和生活体验,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心灵共振。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本片对于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呈现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关键词:叙事学;人物视听作品;真实性;故事化;
期刊
摘要:“宝宝巴士”是传播效果较为突出的早期教育类数字产品之一,其传播策略的优势主要在于回应了儿童、家长和托幼机构及工作者的需求,输出了较为适宜的早教内容,并以免费易得的概念、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分发渠道、标志性的企业IP形象吸引了海内外广大用户。面对数字化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早教类数字产品应进一步探索科学的传播策略,同时,在优化用户体验、增强产品本身竞争力和发挥社群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在
期刊
摘要:“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面对媒介资源泛社会化、传播网状化的特征,传统媒体的分发渠道优势正在被进一步瓦解。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占领分发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舆论,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从2019年的《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到“慢直播”以及“小朱配琦”的公益“带货”直播活动,央视新闻多次凭借新潮的新闻形式以
期刊
摘要:电视剧《想见你》自开播以来便引发热烈讨论,剧中插曲《Last Dance》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获评论量超15万条,主题曲《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评论量超20万条,电视剧《想见你》的音乐广受观众喜爱。音乐不仅有其自身的价值,当音乐与电视剧的内容情节及故事氛围相融合,会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感受。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想见你》音乐的选取与创作、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以及音乐的综合传播效果,总结《想见你》音乐
期刊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但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助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脱贫的社会期待,因此应加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本土特色资源,大力培养信息化农民,开展新媒体致富主题培训,同时,激发村民对新媒体的自主学习,促使其主动探索新媒体致富道路、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以“先富”带“后富”,树立品牌效应。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新媒体
期刊
摘要:“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申报》
期刊
摘要:对于新闻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坏是有其质量标准的,一篇好新闻一定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闻。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深度报道新闻却不同于其它新闻门类,其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新闻学属性,又具备经济学属性。相应的,其质量标准也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新闻学质量标准与经济学质量标准。作为财经新闻一个子门类的基金深度报道也是如此,只不过其双重标准较财经深度报道而言更加具体和细化。  关键词:基金;深度报道;质量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别告诉她》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成为观众展现了这一点。本文就“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从思维异向性、观念异向性两方面说明东西方关于公域与私域的文化碰撞;又从交流性认同、共生性行为两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在了解与共鸣中达成交融,以不同角度解读影片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命题。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文化交融;《
期刊
摘要:为了整顿电视剧行业,维持电视剧种类的多样性,保证优质古装剧剧目的输出,我国实施了“限古令”。本文以“限古令”政策下,2020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9中国电视剧选集中唯一的一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为例,应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政策与市场角度分析《知否》中的传统文化呈现、《知否》获得年度高收视率的原因和《知否》的受众心理分析几个方面来研究此剧集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