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进现在工作生活在成都,他每天6点起床,7点半到公司,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多。工作一直很忙,因此周末、节假日和工作日的分界线变得模糊起来。
如今是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李进早年曾在成都读大学,随后去英国继续攻读学位,此后他加入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他的生活作息一直很规律,每天8点半到公司,下午5点离开。周末带着小孩去公园或者上课,每年都有固定的国外度假计划。在李进看来,他的生活异常规范,很多工作都在几个月前就已确定,后续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了。
生活城市和工作节奏的改变源于他一次因公出差。国内生物制药行业迅猛发展,李进从那时开始经常回国寻找和国内公司的合作机会。
离开成都近20年,“刚下飞机那一刻,我觉得很不一样。”李进回忆道。城市建筑、商业发展、人们的穿着打扮跟他离开时完全不同。
同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的发展和创业机会。经常回国走动后,很快国内就有很多医药类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也有一些友人劝他回国发展,但是他都没有动心。由于自己的孩子年纪太小,同时他在阿斯利康的职业路径也很清晰,所以觉得回国不太现实和划算。
直到他回到成都参加一个国际峰会谈论国际生物医药的创新药物发展模式。会后,他被成都市高新区的职能部门带着参观了高新区,“前几年‘诱惑’积累,再加上那次参观高新区以及和市政府的洽谈,我觉得对回国开始有点动心了。”李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确定回国发展之前,他对全球医药行业做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国内的医药公司创新能力较差,与此同时研发外包行业却迅速发展。李进认为,研发外包行业已经相对饱和,但是如果只是做一种创新药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太大。
基于本身对医药行业扎实的认识,李进认为应该将公司定位为一个创新型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方面做DNA编码化合物的筛选,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前期的筛选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做新药,而这个领域可以和大公司合作或者自己研发出来做转让。
DNA编码库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带有独特基因标签的化合物构成的混合体。DNA编码库的合成与筛选概念最早由美国Scripps研究院的Sydney Breener和Richard Lerner两位教授在1992年提出。该技术是组合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者相结合的结果,并在用于检测人体基因组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使得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和高效。但是理论只是提出,并没有变成工业实践,而李进在调研完后发现DNA编码库应用的例子已经开始涌现,而且逐渐受到国际药物大公司的关注,也有几家美国欧洲的技术公司包括药物大公司葛兰素史克采用该技术,因此他认为该技术在新药发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获得实施。
李进认为如果要做DNA编码库需要重新创业。事实上,它确实有着很大的商业前景,而且公司也可以基于此做创新药。
虽然制药行业一直给人一种发展较慢的表现,但是制药行业已经和几年前大相径庭。外部的创新型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反倒成为医药创新的头部战队。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做对比,1995年到2007年,在美国食品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药中间,如果追溯药的发明专利来自于哪家公司,其实60%多来自于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但是2015年之后这一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年审批上市的药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要追根溯源的话,大约60%的药来自于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医药创新的主体已经从大型医药公司转到了创新型企业。”李进认为,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不断成熟的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以及资本。
“我的年纪不小了,所以我自己辞职出来创业是很谨慎的,不是一个冲动的行为。”李进告诉《第一财经周 刊》。
做了严密的前期调研后,李进在2010年确定了回国创业的目标,并形成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和成都市高新区洽谈创业场地以及相关的政策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为公司融资奔走。
事实上,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是各大城市扶持的重点发展行业。李进之所以选择成都,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成都感情特殊。他当年就在成都读大学,此后也是从这里离开前往英国。另外一方面,对于一家创新性制药公司来说,成都还有一个特点在于本身的医疗卫生环境。制药行业最终还是要和临床工作相结合,成都有这样的优势。
成都的华西医院实力不容小觑,非但可以给制药公司临床方面的支持,而一家好的医院还可以带动相关的生物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因此生物化学以及医学临床方面,成都的人才能够满足。但是来成都做公司之前,李进对于招聘到足够的合格员工还是有一些担忧。因为做一家创新型的制药公司,不是单领域的人才就可以的。
一家生物医药公司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生物里面其实有各种细分领域,蛋白、细胞、毒性、动物模型等。化学也是一样,比方说合成化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分析化学等,当然还需要计算机信息医疗临床,以及自动化人才。”李进跟《第一财经周刊》解释道。
比较幸运的是,第一年他就招聘到了60多位员工加入公司,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于四川本土,还有一部分人来自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吸引这些非本土公司人的是先导药物本身的工作,另外则是成都的生活环境。
医药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本身就慢,这和成都的城市氛围很契合。而李进也追求稳健的管理风格。“员工的工作以结果为导向,不提倡加班。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放假的时候放假,当然如果因为项目需要最后阶段冲一冲,还是要冲。”他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变得疲惫不堪,“药物工业有自己的特征,至少得做十年,如果两三年的时间就把公司的员工拖垮了,那么公司的持续战斗力是很受影响的。”李进解释道。
目前公司的员工已经从第一年的60人发展到了200多人,平均年龄29岁,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占到了公司人数的20%。截至目前,公司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目前先导药物已经和辉瑞、勃林格殷格翰、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等大型制药公司达成了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新药研发合作,与默沙东(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被称为默克)、Cyclofluidic公司签订了新药研发合作协议。
要激励公司200多人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这需要一定的管理技能。亚马逊前总裁张思宏此前观察过成都的职场人,“如果告诉成都的职场人,他们如果努力工作,之后有机会到世界其他城市轮岗。有一部分成都本土的职场人不会兴奋,反而会紧张和担忧。”亚马逊在成都有分公司,而张思宏目前也是四川大学MBA的客座教授,经常从厦门飞到成都上课,因此他一直关注着成都的职场人。
李进常年在看一本叫《The Extra One Percent—How Small Changes Make Exceptional People》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管理和激励团队方法论的书籍,由英国的一位商业顾问Rob Yeung编写。“不鸡汤,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李进说他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书中的理论和案例,因此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管理就是很微妙,有的人喜歡读书,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挑战最困难的问题,有的人喜欢跟人聊天和互动。”李进觉得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他的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环境,让公司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就像张思宏所说,确实有一部分成都本地人不喜欢离开自己的城市,他们可能更加喜欢脚踏实地在成都奋斗的生活,那李进就提供他们所喜欢的环境。
目前李进公司的团队已经建立完成并逐渐趋向于稳定,对于一家创新类制药公司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接下来的事,李进觉得就是要保持这种稳定性,按照自己的步调在科研以及制药领域继续发展,在成都这个城市做出开创性的事业。
如今是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李进早年曾在成都读大学,随后去英国继续攻读学位,此后他加入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他的生活作息一直很规律,每天8点半到公司,下午5点离开。周末带着小孩去公园或者上课,每年都有固定的国外度假计划。在李进看来,他的生活异常规范,很多工作都在几个月前就已确定,后续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了。
生活城市和工作节奏的改变源于他一次因公出差。国内生物制药行业迅猛发展,李进从那时开始经常回国寻找和国内公司的合作机会。
离开成都近20年,“刚下飞机那一刻,我觉得很不一样。”李进回忆道。城市建筑、商业发展、人们的穿着打扮跟他离开时完全不同。
同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的发展和创业机会。经常回国走动后,很快国内就有很多医药类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也有一些友人劝他回国发展,但是他都没有动心。由于自己的孩子年纪太小,同时他在阿斯利康的职业路径也很清晰,所以觉得回国不太现实和划算。
直到他回到成都参加一个国际峰会谈论国际生物医药的创新药物发展模式。会后,他被成都市高新区的职能部门带着参观了高新区,“前几年‘诱惑’积累,再加上那次参观高新区以及和市政府的洽谈,我觉得对回国开始有点动心了。”李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确定回国发展之前,他对全球医药行业做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国内的医药公司创新能力较差,与此同时研发外包行业却迅速发展。李进认为,研发外包行业已经相对饱和,但是如果只是做一种创新药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太大。
基于本身对医药行业扎实的认识,李进认为应该将公司定位为一个创新型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方面做DNA编码化合物的筛选,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前期的筛选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做新药,而这个领域可以和大公司合作或者自己研发出来做转让。
DNA编码库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带有独特基因标签的化合物构成的混合体。DNA编码库的合成与筛选概念最早由美国Scripps研究院的Sydney Breener和Richard Lerner两位教授在1992年提出。该技术是组合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者相结合的结果,并在用于检测人体基因组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使得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和高效。但是理论只是提出,并没有变成工业实践,而李进在调研完后发现DNA编码库应用的例子已经开始涌现,而且逐渐受到国际药物大公司的关注,也有几家美国欧洲的技术公司包括药物大公司葛兰素史克采用该技术,因此他认为该技术在新药发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获得实施。
李进认为如果要做DNA编码库需要重新创业。事实上,它确实有着很大的商业前景,而且公司也可以基于此做创新药。
虽然制药行业一直给人一种发展较慢的表现,但是制药行业已经和几年前大相径庭。外部的创新型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反倒成为医药创新的头部战队。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做对比,1995年到2007年,在美国食品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药中间,如果追溯药的发明专利来自于哪家公司,其实60%多来自于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但是2015年之后这一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年审批上市的药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要追根溯源的话,大约60%的药来自于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医药创新的主体已经从大型医药公司转到了创新型企业。”李进认为,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不断成熟的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以及资本。
“我的年纪不小了,所以我自己辞职出来创业是很谨慎的,不是一个冲动的行为。”李进告诉《第一财经周 刊》。
做了严密的前期调研后,李进在2010年确定了回国创业的目标,并形成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和成都市高新区洽谈创业场地以及相关的政策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为公司融资奔走。
事实上,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是各大城市扶持的重点发展行业。李进之所以选择成都,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成都感情特殊。他当年就在成都读大学,此后也是从这里离开前往英国。另外一方面,对于一家创新性制药公司来说,成都还有一个特点在于本身的医疗卫生环境。制药行业最终还是要和临床工作相结合,成都有这样的优势。
成都的华西医院实力不容小觑,非但可以给制药公司临床方面的支持,而一家好的医院还可以带动相关的生物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因此生物化学以及医学临床方面,成都的人才能够满足。但是来成都做公司之前,李进对于招聘到足够的合格员工还是有一些担忧。因为做一家创新型的制药公司,不是单领域的人才就可以的。
一家生物医药公司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生物里面其实有各种细分领域,蛋白、细胞、毒性、动物模型等。化学也是一样,比方说合成化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分析化学等,当然还需要计算机信息医疗临床,以及自动化人才。”李进跟《第一财经周刊》解释道。
比较幸运的是,第一年他就招聘到了60多位员工加入公司,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于四川本土,还有一部分人来自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吸引这些非本土公司人的是先导药物本身的工作,另外则是成都的生活环境。
医药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本身就慢,这和成都的城市氛围很契合。而李进也追求稳健的管理风格。“员工的工作以结果为导向,不提倡加班。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放假的时候放假,当然如果因为项目需要最后阶段冲一冲,还是要冲。”他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变得疲惫不堪,“药物工业有自己的特征,至少得做十年,如果两三年的时间就把公司的员工拖垮了,那么公司的持续战斗力是很受影响的。”李进解释道。
目前公司的员工已经从第一年的60人发展到了200多人,平均年龄29岁,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占到了公司人数的20%。截至目前,公司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目前先导药物已经和辉瑞、勃林格殷格翰、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等大型制药公司达成了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新药研发合作,与默沙东(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被称为默克)、Cyclofluidic公司签订了新药研发合作协议。
要激励公司200多人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这需要一定的管理技能。亚马逊前总裁张思宏此前观察过成都的职场人,“如果告诉成都的职场人,他们如果努力工作,之后有机会到世界其他城市轮岗。有一部分成都本土的职场人不会兴奋,反而会紧张和担忧。”亚马逊在成都有分公司,而张思宏目前也是四川大学MBA的客座教授,经常从厦门飞到成都上课,因此他一直关注着成都的职场人。
李进常年在看一本叫《The Extra One Percent—How Small Changes Make Exceptional People》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管理和激励团队方法论的书籍,由英国的一位商业顾问Rob Yeung编写。“不鸡汤,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李进说他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书中的理论和案例,因此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管理就是很微妙,有的人喜歡读书,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挑战最困难的问题,有的人喜欢跟人聊天和互动。”李进觉得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他的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环境,让公司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就像张思宏所说,确实有一部分成都本地人不喜欢离开自己的城市,他们可能更加喜欢脚踏实地在成都奋斗的生活,那李进就提供他们所喜欢的环境。
目前李进公司的团队已经建立完成并逐渐趋向于稳定,对于一家创新类制药公司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接下来的事,李进觉得就是要保持这种稳定性,按照自己的步调在科研以及制药领域继续发展,在成都这个城市做出开创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