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happy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自然产生的美到人为创造的美,从直观的美到抽象的美,从表象的美到内在的美。人可以看见美的景象,听见美的声音,闻到美的味道,触到美的器物,发现美的心灵……其中,视觉是人类最基础的审美感官。人第一次看见自己大概是从水面的倒影中,从“监”到“鉴”,再由“鉴”到“镜”。从古代的铜镜到近代的玻璃镜,镜子不仅映照出万物之美,其存在本身也是历史长河中一抹瑰丽的色彩,是研究生产力发展和民风民俗演变的重要史料。此外,古代先贤还以镜子作比,引申出“借鉴”“反省”等深层含义,展现出中华文化深邃的内涵。
  一、“鉴”的由来
  远古的人们曾惊讶地发现,静止的水面能够映出人或物,人们因此对自己的外观有了模糊的认识。随着制陶工艺的出现,盛放在陶土盆罐中的水更容易静止,人们便利用容器中的水面倒影梳妆打扮,“监”字便由此而来,象形一个蹲坐的人侧面对着器皿,俯视照面的状态,因此这个字的本意就是“照视自己”。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指出:“临水正容为监,盛水正容之器亦为监。”可见,盛水的容器此时也被称作“监”。后来,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进步,用青铜制造的盛水器皿“鉴”应运而生。
  二、以铜为镜
  1.镜的起源
  青铜鉴与铜镜造型相差甚远,但两者之间却有联系。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造型多样、用途各异的青铜器层出不穷。也许是受到了铜器光洁表面的启示,铜镜被发明了出来。1934年12月23日,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5号殷墟墓葬中,出土了一面平行线纹的青铜镜,证明青铜镜早在商代就已出现。1924年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的齐家文化铜镜(图1)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该镜呈圆形,镜钮已损坏,在镜子的边缘有两个小孔。齐家文化的铜镜出自墓主人的胸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配饰,还有人认为是供悬挂之用。根据齐家文化铜镜的造型特点,可以推断出这个时代的铜镜已经具备后世青铜镜的主要特征。
  2.铜镜纹饰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进步,铜镜的造型更加复杂且具有装饰性。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铜镜虽然数量有限,但皆可看出当时的工艺水平较齐家文化時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代铜镜纹饰在几何纹样的基础上增加了植物纹样,周代则出现了动物纹样。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大为发展,铜镜中出现了人物纹样,布局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种类跟之前相比也大为增加,工艺由质朴走向成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武士斗兽纹青铜镜(图2),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在青铜镜上装饰武士斗兽的场面,正是当时尚武风气的一种表现。
  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铜镜铸造业水平也得到提高,青铜作为礼器的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实用器的出现,铜镜也因此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为青铜时代的落日余晖平添了几分色彩。汉代出土的实用铜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铜镜,在历朝历代所出土的铜镜中也属汉镜最多。汉代铜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因为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铭文突出,还在于其内容广泛、构图奇巧,包罗万象的纹饰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镏金“中国大宁”铜镜(图3、图4),镜背装饰有羽斟、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反映出对国家统一和安定与繁荣的期望,是汉代铜镜中的精品。
  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最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以及频繁的对外交往,孕育出了海纳百川的唐代文化。唐代铜镜则与当时文化的总体风貌相适应,给人以富丽堂皇、大气厚重的感觉,同汉代的铜镜相比,形制更加多样,造型和纹饰大大增加,显得雍容华贵、充满活力。不仅如此,唐代铜镜在铸造工艺上也有更多的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贴金贴银等工艺。诗人王建的《老妇叹镜》一诗中有“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镂画双凤背”的诗句,说的就是妇女出嫁时用的双凤纹金银平脱镜,到人老时仍然保存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这种镜子是何等珍视。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用胶漆贴在镜背,其上再髹漆数重,晾干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组成各种纹饰既与漆面平齐,又各自显露出来。中国的金银平脱技术产生较早,但用于铜镜则始于唐代。因金银具有鲜明的色泽,整个铜镜的纹饰银光闪闪,金光熠熠。
  唐代以后,大量的铜被用于兵器铸造,生产生活所需铜料严重匮乏,铸镜工艺深受影响,铜镜也逐渐走向衰落。虽然之后各个朝代也都制造铜镜,但毕竟无法回到汉、唐的繁荣状态。清代铜镜在玻璃镜的冲击下走向衰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便如此,铜镜所承载的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丰富内涵,仍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将永远绽放在历史长河中。


  三、以人为镜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幅原藏于故宫南薰殿的《唐太宗画像立轴》,高271cm,宽126.8cm,画像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头戴乌纱帽,黑鬓发,长须,目光远视,身着窄袖黄龙袍,双手持腰间束的玉带,脚穿革靴而立,英姿勃发,器宇轩昂。唐太宗是虚怀纳谏、从谏如流的一代明君,事迹千古传颂。他曾问魏徵:“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魏徵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听后连连点头。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旧唐书·魏征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为“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镜子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涵。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的大盂鼎(图5),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图6),记述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61年)九月册命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祖先,衷心辅佐王室。这种观点发展到诸子百家时期,在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镜子学说”。《墨子·非攻中·十八》中有言:“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劝导人们要像君子那样,不要以水为镜,而应以人为镜。“以人为镜”重在自我反省,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慎重地选择朋友,以包容的心态听取不同意见,不断完善自身,以求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
  四、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同时涉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等内容。“资”是帮助的意思,“治”是治理的意思,“通”是从古到今,“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告诫之意。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钦赐此名。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于秦朝二世而亡有名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是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结语
  “镜”的作用不仅是映照容颜,还能够映射人心。在个人修养上,应在心中树立起一面明镜,自鉴、自省、自重、自励,同时也成为他人的镜子,共同进步。在工作实践中,应自觉以史为鉴,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勇.以铜为镜 以史为鉴——中国铜镜漫谈[J].档案,2009(06).
  [2] 梁思聪.镜子的审美意蕴[J].美与时代(下),2014(11).
  [3] 倪志娟.哲学语境中的镜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其他文献
广州市陈杰名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研修理念,以中国书画传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为研修方向,在主持人陈杰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展多项专题研修活动。  2018年12月24日至25日,工作室全体成员到南沙区开展专题跟岗学习培训。活动期间,工作室成員王沛君老师和范典老师分别呈现了《心中的太阳》和《节日的小彩旗》课例,聆听了华师大林钰源教授和华年副教授的专题讲座。  本次学习之行是
期刊
我利用为期一个月的美术课时在我所教的七个班中开展了巧用儿歌的剪纸单元课教学。我分别在三年级和五年级选了一个班,年龄在8岁至10岁之间,每个班七十来人,选用的儿歌是“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分成以下递进的单元课形式: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萝卜》  第二课《各种姿态的兔子》  第三课《一只兔子和萝卜》  第四课《几只兔子和萝卜》  下面以第一课为例,还原课堂情
期刊
我区美术教研活动旨在以点带面,引领团队走向美术教研专业化发展道路。活动以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教师、定讲师的方式开展。宽泛阅读,更新理念,自主互助,挖掘潛能。如,举办读书沙龙,解读分解课标、学习核心素养,核心期刊阅读心得交流,分组联片课堂观察,全国优课听课研讨等活动。发挥美术学科魅力,以书画文化浸润教师成长,即每学期一项联系生活的专业感受活动,聘请教研组专业水平较高、有文人情怀的教师担任授课教
期刊
经过四年的修订,新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全面、正确地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是搞好这次高中课改的关键之一。根据笔者参与“新课标”修订工作的体会,谈一谈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广大高中美术老师共同探讨。  有老师问:“新课标”新在哪里?笔者个人的体会,“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期刊
对比指的是任何相反特征的对照与强化。色彩对比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互补色以及亮度不同的色彩之间的比较。色调对比是对明暗的比较;构图对比则是用突出重点的方式,可以达到最大的表现力,使形象更鲜明。  在各类美术学院的课堂上,我不止一次碰上一些初学者。他们坐在模特儿或者静物前,却不看模特儿,在画架下藏着自己的画册。还有些人快速地勾勒出模特儿或者物品的轮廓,再稍微用阴影修补一下,就停手了:“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做
期刊
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提高儿童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纸版画教学作为儿童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动手动脑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便利。那么,如何以更广阔多元的美术视角开展纸版画教学,并在纸版画教学中渗透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呢?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在习惯的培养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在良好的环境中
期刊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1]。丰富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学生美术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来源。如何从策略的层面审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学生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加美术实践活动的兴趣,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体会生活中蕴藏的“大智慧”,感受产品功能发展和改良过程中体现的设计意图,学会用这种思维完善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体验设计的乐趣,在对现有材料的再创造和改良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生活,培养热爱设计、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创
期刊
这件作品中,画家以淋漓的水墨写烟云变幻、云山掩映的奇妙景象。作品在开卷處就直入主题,把一团团翻卷不定的浓云呈现于观众面前。随着画卷的展开,观者可见远山近水一片迷蒙,云隙隐约能看到山脚,树木在雨雾中隐现。蒙咙缥缈、游走浮动的云气既把山峰和江水隔开,也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为画面增添了些许情调。画家没有过于细致地描写树木岩石等景物元素,而是着力渲染环境氛围,出色地表现出湿润多雨、雾气弥漫的南方山水
期刊
看懂一幅画,关键在于追问。  追问,能使我们不断接近真相。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幅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让自己既看到画面上所表现的内容又读懂隐藏在画面之外的历史、政治、隐喻、内涵、精神、境界等。通常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  一、画了什么——走近一步,读画本身最重要  面对一幅画作,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画作的名声,而是画作本身,因为它才是揭示所有真相的核心,也是它之所以有名的本质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