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探索与路径分析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革命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表现在积极认知的导向作用、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作用、积极意志的锻造作用和厚植创新素养的推动作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其次要融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拓展革命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第三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助力革命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微传播”;最后要结合文艺传承文化,发挥革命题材文艺精品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价值探索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革命文化教育,新时代拓展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基因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渠道亦呼唤革命文化教育。
  一、革命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
  革命文化也称红色文化或者党史文化,国内学者们在使用时名称不同,但基本含义没有实质性的分歧。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艰巨任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亟需革命文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考虑文化习惯及文化对心理的影响作用,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丰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与技术,探索真正诞生于中国文化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精神食粮,大学生通过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升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
  二、革命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析
  (一)积极认知的导向作用
  心理健康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朝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的挑战和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认知能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因此,培养积极的认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理想与信仰是典型的积极心理认知,对人的行为模式具有导向、维持和激励作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敢闯新路、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原动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极为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革命榜样的力量吸引、感化、塑造大学生,会让受教育者见贤思齐,思想上受到震撼、情感上受到感染。能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文化的感染,在情不自禁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进而保持进取心态、坚定理想信念。
  (二)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作用
  积极情绪情感具有认知驱动功能、意志提升功能、信念固化功能、行为激活功能。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情绪情感元素,如红军长征中面对减员、敌军的围堵、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气候以及医药的缺乏等诸多困难下积极乐观、保持斗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群众实践中所具有的自我坚持、自我激励、不屈不挠的革命自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内化革命仁人志士在物质极度匮乏、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积极健康情感,进而充实心理资本和完善人格力量,为人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积极意志的锻造作用
  培养大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接受机遇和挑战,意志坚定、不怕挫折的积极意志品质是育人工作的题中之义。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都始终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和坚定意志。“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风貌的生动概括;伟大的“长征精神”凸显出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以“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等为代表的新型革命精神样态亦彰显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意志。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革命文化中的意志锻造元素,用乐观、勇敢、坚韧等积极人格特质,引导大学生科学对待人生挫折,保持积极情绪、乐观心态以及强大心理资本以抗衡困难,提高意志水平。
  (四)厚植创新素养的推动作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素养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成分之一。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开拓创新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者,透过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首先便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以邓稼先、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创新探索,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亦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创新发展的一种新的诠释。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锻造、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革命文化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作为革命文化表现形态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革命遗存打造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优质供给。在教学目标上,着眼铸魂育人,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激活革命文化内蕴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密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模式上,挖掘能够彰显革命文化的思想点,将优良革命传统、优质红色基因等精神养分浸润在课程教学各环节之中,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在教学设计上,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革命文化间的关联性,发掘革命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切入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革命文化教育深度衔接、相互支撑,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体验、讨论辨析、游戏参与、角色演示、小品实践等教学手段,融革命文化教育入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氛围营造积极向上,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耳濡目染下增加情感体验,实现培养健康心理的目的。   (二)融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拓展革命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将革命文化渗透于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首先要坚持社团活动的价值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活动发展方向,弘扬主旋律,将革命优良传统和不朽精神的传承作为社团活动的育人目标。其次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革命文化融入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寓教育于活动载体之中,在策划和组织社团活动时,善于打造社团活动的红色品质与格调,使大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鼓舞和激励。将革命文化融入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发挥好心理社团的中坚作用,心理社团活动丰富,载体多样,将革命文化渗透进心理活动之中,增强红色基因融合的穿透力,用生动的表现形式承载厚重的革命传统、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真正地让革命文化的传承融入到大学生心里,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例如,有高校组织心理社团开展以红色基因为主线、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的“红色基因进社团”“红色基因进宿舍”等红色系列活动,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
  (三)助力革命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微传播”
  伴随着“微媒体”的兴起发展,“微传播”已经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发布与交流的方式,微生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推动革命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微传播”,首先要发挥微传播的优势和潜力,打造微文化精品,使革命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微生活当中,抓住“微传播”快速发展的契机,创新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微小说、心理微电影、心理微视频等表达形式,并对互联网中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微话题进行积极引导,使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弘扬主旋律,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其次要丰富革命文化的微语言,以贴近大学生心理的话语体系、沟通方式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使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生动且接地气。第三,举办富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微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实践体验需求,借助微工具让他们在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提升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增强他们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实践体悟。
  (四)结合文艺传承文化,发挥革命题材文艺精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目前,校园心理情景剧编演、心理电影展播、校园心理文化节文艺展演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高校十分火热,运用文艺手段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已是普遍共识和共同做法。革命题材文艺精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显而易见。首先,革命文艺精品集思想性、先进性、娱乐性于一体,既历史叙事又生动感人。大学生欣赏革命文艺精品的过程是建立在对革命历史深刻认识、反思基础上的情入和心入,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革命文艺精品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寓教于乐。革命文艺精品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追求完美人格、提升道德素养,产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256)
  参考文献:
  [1]李鸿凯.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
  [2]孙奕,廖文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6):80-86..
  [3]俞国良,谢天.大心理健康教育觀:背景、内涵和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9(1):61-68..
  [4]程婧,段鑫星.论积极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82-85..
其他文献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实际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进行研究梳理,分析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归纳大学生受骗的原因和主要心理特征,并从学校、学生、社会角度提出有效措施,为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借鉴.
摘要:张家口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境内利用资源丰富,既有大量风景优美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旅游资源,更有很多新时代被人们重新挖掘出来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出现都为张家口城市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将这些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能丰富张家口旅游资源形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张家口整体旅游形象的发展。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含义及特点作
摘要:政党外交作为我国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党能够了解世界、认识到世界并走向世界,也推动党的自身建设。基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学科要求以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并结合教育部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政党外交概论,提炼出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以及国家安全要素等,同时还要将这些重要的思政要素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政党外交
摘要:以《纽约时报》近五年来有关中医药文章的读者评论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海外读者关注话题和情感倾向,从中挖掘其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为探讨西方读者对中医药形象的理解提供全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海外新媒体社交平台系统完整地推介中医药、充分尊重和发挥西方受众价值观等中医药海外推广建议,希望为构建积极正面的中医药国际形象贡献力量。  关键词:《纽约时报》 读者评论 中医药形象  1.引言  
1937年底,在沿海工业城市相继沦陷的危机下,为缓解物资匮乏和支持抗战,中外知名人士共同发起工业合作运动.《西北工合》是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创办的宣传刊物,以报道与工合运动相关的文章、新闻和报告为主.工合运动与妇女解放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工合运动能够促进妇女解放,从而提高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妇女解放为工合运动和支援抗战工作提供劳动力.工合运动的妇女工作受到社会封建礼教和教育知识落后等问题的严重阻碍,《西北工合》杂志也对妇女工作的内容和效果等进行宣传,为妇女解放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是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随着人们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越发重视,近年来信访数量的急剧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信访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基层的镇(街道、园区)既是大多数信访矛盾的发源地,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主阵地。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2019年上半年,镇江市所有镇(街道、园区)建立了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旨在发挥其统筹
在社区治理的进程中,社区义工正不断成为社区参与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增能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以珠海市C社工机构培育社区义工队为例,为提升义工服务队的团结力、凝聚力和专业服务能力,设计并实践了“与\'义\'同行,相伴成长—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和培育计划”项目活动,为探索加强义工队伍的培育与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摘要:自二战以来,韩国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外交战略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对美外交、对日外交、对中外交。当时世界的大趋势是多样化发展,但美国重新回到亚洲,进一步想要强化美日、美韩同盟关系,宣扬“霸权主义”,都使得韩国的外交战略取向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韩国来说,其为了保证韩美联盟,又要面对朝鲜的威胁,还要持续注重中韩战略合作关系,维持经济发展,这就要求韩国注重各种关系之间的平衡,与各个国家都建立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参与主体不仅有国家、学校、老师还有社会,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的环境;社会可以发挥新媒体的积极宣传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社会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大学生以及全社会人民积极行动,一齐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努力。  关键词:社会 生态文明教育 参与方式 
摘要:针对红色家书的内容、学校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探索“四三一”路径建构,将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有效提高“第二课堂”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家书 思政课 “四三一”路径建构  一、红色家书是思政课的宝贵教学资源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