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变化和沉淀现象设计化学“魔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搭建合作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总复习效果。
关键词:魔术;情境;合作;展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7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6
一、背景分析
中考复习课从知识再现到网络梳理,从例题剖析到习题演练,依次展开,循序渐进,这成为许多教师惯用的复习模式,这样的复习缺少鲜活的知识情境,缺乏培养能力的活动载体,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复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酸和碱是元素化合物的“重头戏”,既涉及金属、二氧化碳等物质,又与盐有密切联系,内容十分丰富。新授阶段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认识比较零散、肤浅,没有将碎片化知识建构成知识网络,不能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大都有明显而美丽的颜色变化,这些颜色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复习的兴趣,为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和审美享受,是难得的课程资源。“魔术”能带来生动、鲜明、有趣、奇妙的视觉冲击,可为教学提供有趣的活动形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②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具体的反应概括酸和碱的化学通性,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②通过分析酸碱通性的本质,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化学反应的神奇现象,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③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思路
创设变“魔术”的有趣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设计“无中生有”、“清水变牛奶”、“昙花一现”三个“魔术”方案,驱动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组内展示、小组展示、组间互评等环节应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构建酸碱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并提升、内化学科观点。
本节课的明线为酸和碱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pH,该知识主线通过变“魔术”的活动主线依次展开;暗线是渗透化学学科观点,主要有转化观、结构观、守恒观、微粒观等。
四、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请大家来认识一个人(播放刘谦魔术视频),这是谁?刘谦出神入化的魔术表演着实让人钦佩。其实利用化学原理照样能设计许多神奇的“魔术”,今天我们用酸、碱的溶液来变“魔术”,一起领略化学的神奇魅力。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复习的欲望。
活动一:酸的化学性质
情境1:小明对魔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用酸溶液反应做“无中生有”的“魔术”(即在无色酸溶液里加入一种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溶液),你能帮助他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下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改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稀盐酸、稀硫酸中加石蕊、铁、氧化铜、氢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组间互评]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之处并点评。
[教师引导]以上方案盐酸、硫酸可以通用,说明不同的酸化学性质相似,你能总结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吗?
[牛刀小试]小明“五一”假期帮助妈妈做清洁。对使用的无色“威猛先生”洁厕液产生了好奇,上网搜索得知主要成分有无机酸、表面活性剂等,请你设计实验检验洁厕液是否显酸性。
【设计意图】以酸溶液反应变色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变色“魔术”让学生全方位合作,多路径展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复习酸的化学性质,深化学科思想。
活动二:碱的化学性质
情境2:小红看到小明的“魔术”后也想过过瘾,她想用碱溶液反应做“清水变牛奶”的“魔术”(即在碱溶液里加入一种试剂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你能帮助她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出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改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钡溶液加稀硫酸、石灰水加碳酸钠溶液等。
[组间互评]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之处并点评。
[教师引导]以上方案说明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走迷宫]“探险队员”氢氧化钠,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如图),迷宫中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钠必须避开它,请画出氢氧化钠走出迷宫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以碱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为切入点,通过设计“魔术”让学生复习碱的化学性质,又通过走迷宫游戏巩固碱的化学性质,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三:中和反应、pH
情境3:小南被同伴们的“魔术”深深吸引,也加入了化学“魔术”设计,他想主要利用酸、碱溶液做“昙花一现”的魔术(即用无色溶液A浸湿滤纸做成的纸花,先喷洒无色溶液B,纸花变红,再喷洒无色溶液C,纸花又变成无色),你能帮助小南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出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正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用酚酞溶液浸湿滤纸花,先喷洒氢氧化钠溶液,再喷洒稀盐酸。
[师生互动]1.由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溶液酸碱性如何变化呢?
2.从酸碱性考虑,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
[引导分析](投影pH随加入酸溶液变化图像)图像上a、b、c三点表示的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呢?
[播放动画]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设计意图】以溶液连续变色为切入点,通过设计“魔术”复习中和反应,以pH变化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动画理解中和反应实质,突破难点。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在设计化学“魔术”的过程中,复习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一起领略了丰富多彩的反应现象,真是美不胜收。
五、教学设计反思
创设有趣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传统的复习课重知识再现,轻主动建构;重题海演练,轻过程体验,本节课以酸碱溶液变“魔术”为活动主线,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选择知识切入点——酸、碱溶液变色和生成沉淀,将酸碱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知识融于趣味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展示,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乏味,增强了复习效果。
设计开放性问题,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必须基于一定问题展开,本节课三个活动分别以酸溶液变色、碱溶液生成沉淀、酸碱反应时指示剂连续变色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及时提升学科思想。问题是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的载体,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目的,在本课三个板块的复习过程中,都不停留在解决问题的本身,更在每个问题合作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所用的学科知识,自主构建酸碱化学通性的知识网络,同时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观点、微观决定宏观的观点、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化学变化中守恒的观点等学科思想观点进行了提升。
本节课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链,创设小组合作、展示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合作学习,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打造了崭新的课堂生态文化,提高了中考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魔术;情境;合作;展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7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6
一、背景分析
中考复习课从知识再现到网络梳理,从例题剖析到习题演练,依次展开,循序渐进,这成为许多教师惯用的复习模式,这样的复习缺少鲜活的知识情境,缺乏培养能力的活动载体,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复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酸和碱是元素化合物的“重头戏”,既涉及金属、二氧化碳等物质,又与盐有密切联系,内容十分丰富。新授阶段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认识比较零散、肤浅,没有将碎片化知识建构成知识网络,不能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大都有明显而美丽的颜色变化,这些颜色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复习的兴趣,为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和审美享受,是难得的课程资源。“魔术”能带来生动、鲜明、有趣、奇妙的视觉冲击,可为教学提供有趣的活动形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②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具体的反应概括酸和碱的化学通性,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②通过分析酸碱通性的本质,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化学反应的神奇现象,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③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思路
创设变“魔术”的有趣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设计“无中生有”、“清水变牛奶”、“昙花一现”三个“魔术”方案,驱动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组内展示、小组展示、组间互评等环节应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构建酸碱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并提升、内化学科观点。
本节课的明线为酸和碱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pH,该知识主线通过变“魔术”的活动主线依次展开;暗线是渗透化学学科观点,主要有转化观、结构观、守恒观、微粒观等。
四、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请大家来认识一个人(播放刘谦魔术视频),这是谁?刘谦出神入化的魔术表演着实让人钦佩。其实利用化学原理照样能设计许多神奇的“魔术”,今天我们用酸、碱的溶液来变“魔术”,一起领略化学的神奇魅力。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复习的欲望。
活动一:酸的化学性质
情境1:小明对魔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用酸溶液反应做“无中生有”的“魔术”(即在无色酸溶液里加入一种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溶液),你能帮助他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下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改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稀盐酸、稀硫酸中加石蕊、铁、氧化铜、氢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组间互评]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之处并点评。
[教师引导]以上方案盐酸、硫酸可以通用,说明不同的酸化学性质相似,你能总结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吗?
[牛刀小试]小明“五一”假期帮助妈妈做清洁。对使用的无色“威猛先生”洁厕液产生了好奇,上网搜索得知主要成分有无机酸、表面活性剂等,请你设计实验检验洁厕液是否显酸性。
【设计意图】以酸溶液反应变色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变色“魔术”让学生全方位合作,多路径展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复习酸的化学性质,深化学科思想。
活动二:碱的化学性质
情境2:小红看到小明的“魔术”后也想过过瘾,她想用碱溶液反应做“清水变牛奶”的“魔术”(即在碱溶液里加入一种试剂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你能帮助她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出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改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钡溶液加稀硫酸、石灰水加碳酸钠溶液等。
[组间互评]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之处并点评。
[教师引导]以上方案说明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走迷宫]“探险队员”氢氧化钠,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如图),迷宫中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钠必须避开它,请画出氢氧化钠走出迷宫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以碱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为切入点,通过设计“魔术”让学生复习碱的化学性质,又通过走迷宫游戏巩固碱的化学性质,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三:中和反应、pH
情境3:小南被同伴们的“魔术”深深吸引,也加入了化学“魔术”设计,他想主要利用酸、碱溶液做“昙花一现”的魔术(即用无色溶液A浸湿滤纸做成的纸花,先喷洒无色溶液B,纸花变红,再喷洒无色溶液C,纸花又变成无色),你能帮助小南设计方案吗? [自主设计]写出自己的方案(包括操作方法、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组内展示](人人说)补充、修正自己的方案。
[小组展示](写在小组展示白板上)用酚酞溶液浸湿滤纸花,先喷洒氢氧化钠溶液,再喷洒稀盐酸。
[师生互动]1.由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溶液酸碱性如何变化呢?
2.从酸碱性考虑,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
[引导分析](投影pH随加入酸溶液变化图像)图像上a、b、c三点表示的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呢?
[播放动画]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设计意图】以溶液连续变色为切入点,通过设计“魔术”复习中和反应,以pH变化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动画理解中和反应实质,突破难点。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在设计化学“魔术”的过程中,复习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一起领略了丰富多彩的反应现象,真是美不胜收。
五、教学设计反思
创设有趣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传统的复习课重知识再现,轻主动建构;重题海演练,轻过程体验,本节课以酸碱溶液变“魔术”为活动主线,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选择知识切入点——酸、碱溶液变色和生成沉淀,将酸碱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知识融于趣味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展示,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乏味,增强了复习效果。
设计开放性问题,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必须基于一定问题展开,本节课三个活动分别以酸溶液变色、碱溶液生成沉淀、酸碱反应时指示剂连续变色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及时提升学科思想。问题是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的载体,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目的,在本课三个板块的复习过程中,都不停留在解决问题的本身,更在每个问题合作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所用的学科知识,自主构建酸碱化学通性的知识网络,同时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观点、微观决定宏观的观点、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化学变化中守恒的观点等学科思想观点进行了提升。
本节课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链,创设小组合作、展示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合作学习,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打造了崭新的课堂生态文化,提高了中考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