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在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教学指向更加明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课堂上出现了重语文要素轻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的现象,这显然是与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理念相背离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双线”的有机融合,是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必然会面对的关键问题。
本期,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张燕、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构建了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有效的“双线”融合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孙世梅基于相关教学案例,对一些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希望这些探索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线主要从知识、策略、方法等方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主题线则通过选文内容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课程理念呈现的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呼应这一特点,并通过两条线具体呈现。然而,统编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有两种教学倾向不容忽视:一是过分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目标,课堂机械训练明显;二是教学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课堂上虽有语文知识、策略等的学习,也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彼此分明。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时,一线教师习惯分别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个角度并列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但却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既实现“双线”融合,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参考,也是实现 “双线 ”融合的重要抓手。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形成的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见图 1)体现了完整的 “双线 ”融合思路。
课后练习题是核心要素,教材编者已经“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 ‘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可见,课后练习题本身是包含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是“双线 ”的统一体。首先,从单元整体入手,关照单元导语,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找到单元教学关键点;然后,基于教学关键点确定每课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以具体的教学环节回应教学关键点、呈现目标的达到、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在以上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兼顾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形成闭合的完整思路,体现 “双线”融合。
诚然,“双线”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对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关注,更体现在教学实施环节的具体落实。围绕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人文精神的落实渗透在语文要素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双线”融合的基本路径。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为例具体呈现“双线”融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二、“双线”融合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课后练习题,寻找教学关键点的语句 ”进行双线组元。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教学重难点和课后练习题的内容,以单元整体视角寻找教学关键点。本单元有三篇教读课文,课后练习中分别有这样的题目: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父亲、树林和鸟》);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带刺的朋友》)。三道课后练习题可以分别概括为:想象描写声音词语的生动,感受和积累修饰语连用的生动词语,体会描写动作词语的生动。《大自然的声音》和《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重在学习和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以及连续使用修饰语的生动词语;《带刺的朋友》的学习则在前两课注重体会和积累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运用描写动作的生动词语讲故事上。因此,从学习、积累到运用,“生动的语言”是本单元语文学习展开的关键,即教学关键点。具体到《带刺的朋友》这一课,紧扣“生动的语言 ”,课后练习题围绕“体会生动的语言 ”和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 ”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教学关键点,“双线”体现在哪里?首先,体会和运用“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自身就包含了 “语言 ”和“言语 ”两个方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生动”是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自然蕴于其中,兼顾了“双线”。
2.围绕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和发展性教学目标两个方面。基础性教学目标一般指每篇课文都会涉及的认字识词、朗读等学习内容;发展性教学目标则特指一篇课文中需重点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等。《带刺的朋友》这一课教学目标确定思路如下: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题,围绕“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變化。然后,根据教学要点,用一句句完整的话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本期,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张燕、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构建了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有效的“双线”融合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孙世梅基于相关教学案例,对一些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希望这些探索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线主要从知识、策略、方法等方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主题线则通过选文内容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课程理念呈现的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呼应这一特点,并通过两条线具体呈现。然而,统编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有两种教学倾向不容忽视:一是过分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目标,课堂机械训练明显;二是教学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课堂上虽有语文知识、策略等的学习,也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彼此分明。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时,一线教师习惯分别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个角度并列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但却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既实现“双线”融合,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参考,也是实现 “双线 ”融合的重要抓手。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形成的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见图 1)体现了完整的 “双线 ”融合思路。
课后练习题是核心要素,教材编者已经“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 ‘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可见,课后练习题本身是包含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是“双线 ”的统一体。首先,从单元整体入手,关照单元导语,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找到单元教学关键点;然后,基于教学关键点确定每课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以具体的教学环节回应教学关键点、呈现目标的达到、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在以上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兼顾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形成闭合的完整思路,体现 “双线”融合。
诚然,“双线”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对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关注,更体现在教学实施环节的具体落实。围绕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人文精神的落实渗透在语文要素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双线”融合的基本路径。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为例具体呈现“双线”融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二、“双线”融合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课后练习题,寻找教学关键点的语句 ”进行双线组元。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教学重难点和课后练习题的内容,以单元整体视角寻找教学关键点。本单元有三篇教读课文,课后练习中分别有这样的题目: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父亲、树林和鸟》);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带刺的朋友》)。三道课后练习题可以分别概括为:想象描写声音词语的生动,感受和积累修饰语连用的生动词语,体会描写动作词语的生动。《大自然的声音》和《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重在学习和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以及连续使用修饰语的生动词语;《带刺的朋友》的学习则在前两课注重体会和积累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运用描写动作的生动词语讲故事上。因此,从学习、积累到运用,“生动的语言”是本单元语文学习展开的关键,即教学关键点。具体到《带刺的朋友》这一课,紧扣“生动的语言 ”,课后练习题围绕“体会生动的语言 ”和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 ”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教学关键点,“双线”体现在哪里?首先,体会和运用“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自身就包含了 “语言 ”和“言语 ”两个方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生动”是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自然蕴于其中,兼顾了“双线”。
2.围绕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和发展性教学目标两个方面。基础性教学目标一般指每篇课文都会涉及的认字识词、朗读等学习内容;发展性教学目标则特指一篇课文中需重点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等。《带刺的朋友》这一课教学目标确定思路如下: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题,围绕“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變化。然后,根据教学要点,用一句句完整的话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