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美丽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23444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启发学生从课文的题眼设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維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带着问题朗读,会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动力,从而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朗读的欲望,启发他们去寻求文本所蕴含的魅力。如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刚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读一遍题目,学生一板一眼地齐读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然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一声令下,一个个小脑袋攒动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在哪儿学的?他学的过程怎么样?他最后有没有成功啊?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了,我又接着问:“你们觉得课题应该怎么读?”这时学生明白了,再一次齐声朗读课题,我分明听到了一个励志学画的、决心坚定的徐悲鸿,学生们的铮铮声音响彻整个教室。
  这样的从题眼设疑的文章还有《郑和下西洋》,学生会根据题眼,提出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经过怎样?一路顺利吗?结果如何?有什么伟大意义吗?《大作家和他的小老师》一文,学生根据课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知道: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又是谁?为什么大作家会有小老师?小老师教他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读的阅读模式,会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印象深刻,情感容易得到发挥。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发现要从课题开始。
  二、 诱发学生从重点的句子领悟
  李昂老师在《语言之美》一书中说:“语文,是文学中精挑细选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朵朵芳香四溢的奇葩。为学很美,语言至美!”如何让学生领悟“语言至美”呢?
  在教学琦君的美文《桂花雨》时,我用具体真实的桂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桂花的芬芳,再紧紧抓住文中几个动词“铺、抱、摇”,通过诵读,让学生反复体会“摇花乐”。对于重点的句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让学生能再现当时的动人场景,感受自己记忆深处被细雨淋湿的画面,同学们畅所欲言:细雨淋湿了头发,飘洒在脸庞,浸透了脖子、衣服、小手……有一种凉飕飕、湿润润、软绵绵、痒酥酥的感觉,像母亲的手轻柔地抚摸你,像嫦娥仙子牵引着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再一次被唤醒。同学们一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桂花树下摇桂花,享受桂花雨的那个小姑娘,身临其境。他们读得是那么痴,那么醉,那么美!
  朗读之于语感教学简直就像歌唱之于音乐课。用心用情地朗读,你会和作者产生共鸣,仿佛已经置身于作者描绘的那个场景,你能深刻体会到那就是你要表达的情愫,好像是一次内心的洗礼,又似一次灵魂的新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在交际运用中,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人文因素。文章结尾有一句话,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它表达的是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这是文章的难点。起先,学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对家乡金桂的不舍。后来,我介绍琦君和母亲离开家乡浙江,移居台湾,后又移居美国的生活经历,学生仿佛明白了,领悟了其中的含义。这时,我及时拓展,问学生当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时,我们应该如何劝慰?学生立刻齐声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复习了前文,而且对本文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同时又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渗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生你养你的家乡和祖国。在这种浓浓的亲情渲染中,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全班默默无声,于是,我又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视频,让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学生再一次诵读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顿悟。
  三、 激发学生从设置的情境想象
  在情境中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得以提高。这是师生情感“碰撞”的结晶。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感情上去接近教师,与之思维产生共鸣,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记忆深处一直记得这么一课:我的小学老师给我们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天冷极了,外面下着雪,又快黑了……”伴随着一阵舒缓的音乐……入情入境,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大家朗读,我们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老师问我们,还需要讲吗,我们齐答:懂了,不需要讲了。这时,我终于理解了,这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已融进了教师的“教”,正是在教师的催化下,学生才在此时此刻与文本发生独特的共鸣,学生才能“热泪盈眶”地体味了作品的“滋味”。这一课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不少“空白点”。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机会。“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一课,融合着作者丰富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充分体现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及美好祝愿。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了那首由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改编,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歌声娓娓道来,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十颗躁动的心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的世界,随着婉转凄美的歌声升腾跌宕,他们在细细地感受诗人的心声,品味无限的思念……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带着一种久违的审美期待,很快就找准了读文章的基调,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珍宝,从而潜入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寻隐者不遇》一诗,诗文意思简单,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我事先准备好歌谱,模仿《明月几时有》,把诗文当成歌词填进去,然后声情并茂地唱起来,学生听着很受感动,情绪顿时高昂起来,简单的诗歌顿时变得丰富起来,静止的图画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仿佛看到了诗人和童子在松山下的对话,诗人得知隐者不在,遥望深山的失望跃然纸上。在悠扬的葫芦丝伴奏中,他们或凝神静思,或托腮皱眉,浮想联翩,蠢蠢欲动,一个个小声地哼唱起来……呆板的诗歌活泼了,枯燥的画面灵动了。学生不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歌,而且还学会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在指导朗读“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一句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一遍,“你们读出这句话的气势了吗?”学生纷纷摇头,此时,我打开事先准备好的激昂的《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在磅礴气势的感染下,学生渐渐身临其境,表情丰富起来,情绪也高涨起来,随着音乐放声朗读,一遍、两遍、三遍……以音乐为伴奏背景,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场动人的诗歌朗诵,直到音乐停止,他们还意犹未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类最微妙的教育工具。”在读书声中再现美文的情境,倾听作者的心声,感悟文本传达的哲理。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别样的美丽,是那么质朴,那么本色,那么怡然自乐,那么富有语文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城西学校)
其他文献
一、 挖掘文本的标点符号留白  日常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了一些既有突破文章重難点作用,又可以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标点符号。  例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是现行人教版三上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和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由于体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许多施工企业的海外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而企业的效益增长与规模增长却很不相称.究其原因,多为企业对海外项目成本控制
本文在农业科技创新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对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深入分析了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
阅读中的发现乐趣,指学生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而找到阅读中的乐趣,既有醍醐灌顶的顿悟,也有細雨如丝的浸润,更有曲径通幽的美妙。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吸纳知识并转化为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的意识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学要把学生不会的作为目标进行探索研究,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
期刊
我国政府为鼓励外商到西部投资,近期内将正式公布,整个西部地区的所得税税率将从目前的33%降为15%。中国目前对外商实行的所得税率是经济特区15%,沿海地区24%,其他地区33%。 据国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仅对个人的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这个国家消费型社会的建设.当前,提高每一个中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有效进步,尤其体现在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之中.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测绘工作的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帕金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增强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城市的新旧更替和发展过程中,各地都存在大批废弃工业厂房或办公楼等旧建筑,这些废旧建筑面临着闲置、更新还是拆除重建的选择.这些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