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国际服务外包获得了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企业开始积极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承接方企业的角度思考,中国企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有优势和劣势,也面临机遇和威胁。为了大力拓展业务,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主动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培养和引进外包人才、开发和引进新产品新科技、打造外包企业强势品牌、成立服务外包协会、与国际外包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中国企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中图分类号:17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64-02
  
  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rr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国际服务外包按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它实质上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实现形式。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业高速发展,离岸外包发展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从业务结构来看,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逐渐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BPO将继续保持高于ITO的增速快速增长。随着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ITO和BPO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自身技术和业务的需求。从市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亚太和拉美地区,其中,美国服务外包市场较为成熟,约占2/3,亚太地区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地区,约占全球业务的45%。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企业所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所占比重较小。最近两年来,依托20个中国外包服务示范城市、3个中国外包服务示范区和1个中国外包服务示范基地的发展,凭借着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意识增强、能力提高。从国际服务外包的经营主体看,一批出口企业通过兼并扩张,积极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为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打下了牢固基础。2007年,中国从事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企业已达826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其中,一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己经取得不菲的出口业绩。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数据监测》显示,软件离岸外包市场2007年第一季度达到31.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9%,环比增长5.56%。从外包服务商竞争格局来看,东软、海辉软件、中软国际三家软件公司在国内服务商占据前三位。前十名软件离岸外包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为38%,比上一季度上升了17.3%,市场集中度正在上升。
  2.国际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丰富,素质日见提高。从国际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队伍看,中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专门人才储备,为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过去五年来,中国普通高校共为社会输送了1 738万名毕业生。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其中,现代服务产业的各种专业大学生约150万。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3.各级政府对开发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高度重视。近两年,中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2007年,商务部与财政部、科技部、劳动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府部门协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将从事ITO和BPO的企业认定为技术先进型现代服务企业,并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试点,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外包。
  
  (二)劣势分析
  1.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起步较晚,尚没形成集聚效应。服务外包早已成为国际服务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方面,中国企业的步伐显得有些缓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承包方式,中高端市场份额较低。例如,在高附加值的rr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印度、菲律宾等国存在差距较大。先期进入这个市场的印度在软件外包市场中占有了80%的份额,已跻身于世界软件大国的行列。二是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2.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大量懂外语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国际服务外包对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的要求很高。由于缺少英语的生活环境以及理论内容教育过重,中国企业获得的专门人才,要么是外语比较熟练,要么是专业知识比较熟练,而既懂外语又熟练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企业在参与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竞争中处于劣势。与印度相比,印度每年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英语能力较强大学毕业生。
  3.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中,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中国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从微观层面讲,中国企业经营能力较弱、信息技术开发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与国际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很难动摇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离岸采购中心的主导地位。
  
  (三)机遇分析
  1.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市场机遇。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外包价值链的延伸,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为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扩大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市场业务范围不断拓宽,涉及的高端产品也越来越多,有利于企业发挥后发优势,占据国际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高端位置。
  2.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企业带来技术升级的机遇。从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对承接企业的服务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加快了世界范围的技术转移,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包方为了使承接方企业更好地满足自己的要求,有必要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3.中国外贸结构面』临调整,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近十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对外贸易结构并不理想,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而且长期呈现逆差状态。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0.4%,明显低于19.5%世界平均水平。
  
  (四)威胁分析
  1.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各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积极性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是参与竞争 的主体增加。二是竞争的强度加大。很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抢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
  2.金融风暴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拓市场的难度加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冲击着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服务外包市场,美国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严重缩水,导致开拓美国市场的难度加大。此外,最近几年美国保护主义高涨,承包国争夺订单的竞争更加激烈Ⅲ。目前,由于外包导致美国大规模的高科技工作岗位迁移,引起美国劳工组织和工会的抵制。
  3.比较优势陷阱很难避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的“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承接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外包业务,在与处在价值链高端的国家贸易中,虽然能够短期获利,但长期会被锁定在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一般是产业链的最底层H。
  
  三、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对策
  
  第一,充分利用成本竞争优势。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较低的工资水平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全球竞争性价格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长的工资水平可能削弱成本优势。因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应该抓住眼前机遇,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占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
  第二,重视适应国际服务外包要求、熟练外语的实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加强对企业外包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服务外包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外语和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企业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
  第三,积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外包企业强势品牌,提高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地位,避免“比较优势陷阱”。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密切关注国际服务外包形势,自主开发符合国际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产品,提高企业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四,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利用“千百十工程”,落脚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在国家税收、土地、投资等优惠政策支持下,获取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第五,企业自觉组织建立服务外包协会等非盈利中介组织,促进服务外包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服务外包协会在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产业信息发布、海外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日。
  第六,锁定服务外包企业,注重与国际服务外包商和国际著名服务外包承接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服务外包峰会,与发包商建立直接业务联系和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难以面对垂直市场的行业客户,直接接触发包商特别是发包决策人的机会十分有限。这时锁定国际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服务外包承接商,承接其转包业务,可以争取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机会。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GRSF1被确认为是一个高峰度含“G”的RNA靶定蛋白,其在包括RNA的转运和定位,RNA的稳定性,RNA剪切转录后调控的许多步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以序列和结构特异的形式通过RNA结合域靶定特定的mRNAs来发挥其功能。最近有研究者报道,GRSF1能够与lnc-RMRP互作并可以促使lnc-RMRP定位在线粒体基质;而,lnc-RMRP是RNase MRP复合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组分,并且参与酵母核糖体RNA的加工过程;这就意味着说,GRSF1可以介导非编码RNA调控核糖体RNA的加工及合
摘要: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大多数金融和非金融机构面对着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风险管理成了2l世纪的热门话题。VaR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乏一,它利用数学工具计算金融市场的风险,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金融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把VaR法引入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价值;置信度;风险矩阵;VaR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1 
期刊
摘要:运用面板单整和协整分析工具考察中国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中国内贷款与政府预算内资金所占份额的比率被用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渠道,动态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了这种长期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了经济增长、金融深化与一系列控制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性。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
期刊
摘要:在对赌协议的定义基础上,主要分析对赌协议的主体要求,评判标准,区别国内外风险激励内容的不同,就市场情况达成协议的条件,并就对赌协议所存在的风险隐患这五个方面。在明确上述问题后,结合中国现在实际的资本市场运作情况,给出企业应用对赌协议的相关合理建议。  关键词:对赌协议;期权;风险激励;PE诉讼;重复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
期刊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养老保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在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革。系统阐述美国养老金制度的结构内容,积极探索其改革的最新思路和路径,客观总结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借鉴与启示,这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养老金制度;中国;养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的渝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迄今为止处于开拓阶段,文化事业的体制机制管辖下,直接面对的却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开发,当下市场化的规律认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具有先天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依托资源、“政府主导模式”的选择是关键。  关键词:渝东南;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通过定义军事装备人力资本,并联系行为人和金融资产的相似性,运用行为金融学中现有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理论),从军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军事装备人力资本教育投资风险,得出满足军方需求的投资组合,进一步求出既定组合下的风险函数。不但有利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我军军事装备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风险。  关键词:教育投资风险;军事装备人力资本;BPT理论  中图分类号:F24
期刊
摘要:专业镇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农村借助于专业镇这个平台通向国际化大潮也是时代的要求。专业镇是通过主导产业、会展业、专业市场、物流业等实现产业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国际分工。南庄镇在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发展完善,走出了一条农村专业镇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专业镇;南庄镇;主导产业;佛山南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CEPA实行五年来,给内地和香港经济带来互惠的影响,特别是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相关举措,更是加强了粤港地区的经贸和投资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采取新的措施,推动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实际出发,探讨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特点、实现效果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CEPA;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740.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要:伊朗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国家,在中东国家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剐是进入21世纪,中国与伊朗两国经贸合作一直稳定发展。从中伊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技术和生产差异说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和潜力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指出促进中伊两国经贸合作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经贸关系;合作;中国;伊朗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47-02    一、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