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小学数学实施小主人课堂改革,关键在于切实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教学现实,建立一种自主创新的教学机制。注重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权利,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的、积极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注意引导自主发展,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讲深讲透各个知识点,这样反而会把充满生机的孩子圈死。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都是专家通过一系列的修改、实践所获得的,要掌握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思维才能够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观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①操作引题。用一个小漏斗把一小袋细沙漏在一个盘子里。教师问:这是一个圆锥,我们可以测得这个圆锥的哪些量?你还想知道哪些量?怎样求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②提出设想。a、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等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底面积和高也有关系。B、提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即把这一堆沙倒进长方体、正方体或圆锥 容器里。③自主实践。利用学具(提供给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的圆柱与圆锥容器的底面积相等,并已测量好),分组实验(先让学生用圆锥装满细沙,倒进圆柱里,测出沙的高度,算出体积;再让学生测量圆锥的高度),集中汇报,列表观察,探索思考;发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组:
体积 底面积 高(长度单位:厘米)
圆锥 314 = 78.5 × 12 × 1/3
↓ ↑ ↓ ↓
圆柱 314 ← 78.5 4
从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的三分之一,即V圆锥 =1/3sh。④验证结论。公式中的sh,实际上是表示一个圆柱的体积,因此,圆锥的体积又可以说成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再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本,让他们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自己通过实践所获取的知识的正确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牢固掌握,还提供了他们创新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注重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学生甲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乙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带着问题,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其中的缘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示、小结,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加深,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变“学答”为“学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的变革。它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体现了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学问”的过程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简单对话,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把学生逼到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使“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输出模式变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把解决问题方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融合起来,真正地体现了小主人课堂的特点:“学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为主导——教师的导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心动神动;练为主攻——有层次的测评,全面完成教学计划”的教学原则。在思考研究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及时反馈评价,形成创新意识,造就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评价具有组织性,引导性,课堂设计的重难点是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学生自主展示结束以后老师应该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鼓励,而对于学困生要有适当的点拨,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反馈的越快,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需求也相应地得到较快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及时的纠正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出现的错误,防止错误加深。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目的,利用好反馈评价功能,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课堂改革精彩、有效,重点在教师准确地理解、钻研教材,把握好学生的起点。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机智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思维活跃、创新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智慧,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习,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的内在动力,只要老师精心的准备和设计每一节课,数学课就会变得“津津有味”,真正的成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一、注意引导自主发展,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讲深讲透各个知识点,这样反而会把充满生机的孩子圈死。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都是专家通过一系列的修改、实践所获得的,要掌握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思维才能够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观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①操作引题。用一个小漏斗把一小袋细沙漏在一个盘子里。教师问:这是一个圆锥,我们可以测得这个圆锥的哪些量?你还想知道哪些量?怎样求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②提出设想。a、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等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底面积和高也有关系。B、提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即把这一堆沙倒进长方体、正方体或圆锥 容器里。③自主实践。利用学具(提供给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的圆柱与圆锥容器的底面积相等,并已测量好),分组实验(先让学生用圆锥装满细沙,倒进圆柱里,测出沙的高度,算出体积;再让学生测量圆锥的高度),集中汇报,列表观察,探索思考;发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组:
体积 底面积 高(长度单位:厘米)
圆锥 314 = 78.5 × 12 × 1/3
↓ ↑ ↓ ↓
圆柱 314 ← 78.5 4
从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的三分之一,即V圆锥 =1/3sh。④验证结论。公式中的sh,实际上是表示一个圆柱的体积,因此,圆锥的体积又可以说成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再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本,让他们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自己通过实践所获取的知识的正确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牢固掌握,还提供了他们创新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注重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学生甲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乙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带着问题,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其中的缘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示、小结,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加深,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变“学答”为“学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的变革。它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体现了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学问”的过程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简单对话,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把学生逼到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使“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输出模式变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把解决问题方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融合起来,真正地体现了小主人课堂的特点:“学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为主导——教师的导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心动神动;练为主攻——有层次的测评,全面完成教学计划”的教学原则。在思考研究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及时反馈评价,形成创新意识,造就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评价具有组织性,引导性,课堂设计的重难点是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学生自主展示结束以后老师应该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鼓励,而对于学困生要有适当的点拨,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反馈的越快,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需求也相应地得到较快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及时的纠正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出现的错误,防止错误加深。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目的,利用好反馈评价功能,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课堂改革精彩、有效,重点在教师准确地理解、钻研教材,把握好学生的起点。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机智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思维活跃、创新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智慧,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习,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的内在动力,只要老师精心的准备和设计每一节课,数学课就会变得“津津有味”,真正的成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