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阳在春城,有点像江南五月的味道,走不多时,就有些困乏了。忽然间,眼前闪现一条古朴的老街,一块块方条青石已经被踩得光滑发亮。路不宽,主道两边还是设着护栏来隔开行人。中间的车行道,只见自行车、電瓶车,偶尔会见一两辆脚踏小三轮。护道外地面依然是方条青石。路两边一式的两三层小楼,一样的中式建筑,有的楼还有雕梁;一样的荸荠色,油漆斑斑驳驳,楼上的木格窗更显破败,有的甚至让人怀疑楼上早已不住人了。
  老街如此沧桑,正是我心中想要的。
  临街的一间间铺面,所经营的大多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驻足一家修理、制作各式皮件的小店,店面就两张双人课桌宽,玻璃柜里出样的是皮带、皮夹、皮包……守店的是一对老夫妻,50年代人。老先生在柜台上为一条皮带配皮带头。我便与他攀谈起来——
  “这房子那么老,楼上不住人了吧?”
  “住呀!我就住楼上。”
  “这店有些年份了吧?”
  “少说也七八十年了。”
  “您也不过……祖上传的?”
  “我66岁了,一直自己开。公私合营那会儿,交了出去,要你交你就得交。多少年后又回来了。现在可好,老街改造,要你走你就得走!”看得出老人对于折腾的不满。他手中的活儿结束了。我身上的皮带一个塞皮带尾巴的小套掉了好一段时间了,夏日里不穿外套,皮带总是翘着,尤其是拍照时,总得记着用手按着,也找不到地方配一个套。开始我请他为我打一个,他说他手伤(确实,裹着纱布),不便做。攀谈过后我再请他帮忙做一个套,他将一小条皮料,剪成套子合适的大小,丢给了他老伴。不一会,我接过皮套,套上了腰带,正合适。5块钱,解决了我几年的问题。
  路的中段,行道上一路牌“光华街”, 标明东西向。靠近路牌赵老馆门口的小桌子边,走累了的行人,小凳上一坐,悠闲地吃着冷饮。街的南北有不少小弄,而小路或者是小弄堂拐角的店,更有气派。光华街和文明街的交叉路口,楼高三层的福林堂药铺就特有气派。黑底金字招牌“福林堂”三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招牌上方同样是黑底金字“云南药圃”。大门两侧圆柱上黑底金字的对联,上联:“遵法炮制生熟饮片”;下联:“精工修合丸散膏丹”。二层楼的楼墙上, “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参茸燕桂,丸散膏丹”,一排大字赫然在目。三楼的屋檐下,18只大红灯笼尤显喜庆。
  我太太旅途劳顿,血压有点高,遇上药铺,正好去配点药。步入药铺,古色古香,药香幽幽,犹如进了一个本草中国的博物馆,草本、药材、药方、医书,碾盘、石臼、擂钵、药罐、瓷坛、量器、银针,鹿茸、羚羊角、阿胶、人参、灵芝、枫斗、冬虫夏草、熊胆、牛黄、虎鞭、麝香……一应俱全。走道、楼梯、诊室、收银,书画、标本、模型,每一道墙都说话,每一扇窗都是中华医学博大精深的窗口。
  为我太太把脉的是三代中医世家、心血管等多科中医老专家。我在走廊里橱窗中读到了他已故父亲的介绍,以及他们姐弟仨的介绍。我还特意在他长兄坐诊的门口张望了一下他的哥哥。配好药,下得楼来,细看,店堂里布满了一块块含金量特高的牌子,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有“中华老字号”的金匾、“昆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十大兴滇传统品牌称号”的牌匾。
  过后才得知,福林堂始创于清朝咸丰丁巳年(1857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创始人李玉卿,前清时期随父李德由湖北黄冈到云南。因深谙医道,便在光华街创立了这个药店,并效法三国董奉,为穷苦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后堂植杏树三棵,轻者一棵,久之,遂成杏林,故药店取名“福林堂”,意在“福泽杏林”。一个偶然的机会能步入光华街,步入福林堂,这是我们的福分。
  皮件小铺的老弟,你一辈子坚守在这条历史老街,更是一种福分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沐浴在晨光中,树木、田野、小山、一排排民房向身后退去……我的眼睛盯着窗外,到处都是极美的景致,几次萌动了我的诗心,转而又被自己糟糕的心情打压了下去。压抑、担忧和恐惧交织着,主要来自自身的病情。  到了省城车站,脚还没落地,便有几位车主围过来招揽顾客。我招手拦下一辆车,赶紧坐进去。司机师傅回头打量我一眼,随口问了去处。听我缓慢说出医院的名字,他打开计价器,不大友好地说:“我在省城这么多年,就没听说过
期刊
回家的路上,二弟发短信告诉我,我们家的白虎走了,后边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我懂二弟内心的沉重,因为我的心里也是极其的难受。  前几天,小妹和我说起白虎,还说白虎就像我们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十多年了,它怕是真的要走了,真不想它走。  白虎全身雪白,所以二弟给它取名叫白虎。它刚来我们家的时候我已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听二弟和小妹说家里添了一个小狗很是可爱,白白的毛,胖乎乎的样子,看见人一回家就跑到跟前来亲近
期刊
我一直都把石大夫叫“石老师”。  18年前,盛夏之夜,一群人急吼吼闯进住院部,抱着一个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的三四岁小男孩!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我这个新来的小护士一时不知所措了。  节骨眼上,石老师果断地接过我手里的注射器继续推药,她嘱咐我立刻吸取3mg地西泮稀释后保留灌肠,一边安抚烦躁恐惧的家长情绪。  后半夜,人们早已酣然入梦,住院部病区里却是灯火通明,护士大夫依旧紧张地工作着,同可恶的病魔展
期刊
蓠蒿是一种乡愁。  “正月蓠,二月蒿,三月四月砍柴烧”,这是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一句俗谚。在可食用的植物相对稀少的农历正月二月,因为蓠蒿,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所以我宁可固执地说,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尽管我们只吃它的茎,并且还是那一部分嫩嫩的茎。那种脆嫩、辛香的味道,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调。  尤其是腊肉炒蓠蒿,更是乡土菜系中的上品。为什么呢?又回到了农历的时令里,乡愁的辗转中。腊肉
期刊
每一种花该也是有自己的秉性的,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白居易爱桃。  每一种花也该在最懂它的人之前也才释放最美的一面吧。从暮春至初夏,“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想起几年前千里迢迢远赴山东菏泽观赏牡丹不遇而观芍药,去年在同学微信朋友圈言之凿凿牡丹盛开的情况下,驱车铜陵凤凰山依旧未见靓影,今年特意去早一些,却仍然是牡丹已去、芍药未开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想来我与牡丹该是没多少缘
期刊
最早种下的是两棵李树,是父亲从一个专营果树苗的朋友那里得来的。听说这种果树生长迅速,三年挂果,结出的果子有苹果那么大,甜而多汁,叫苹果李。想着院子里总要有棵乘凉遮荫的大树,就种下了。  确实三年挂果,果子并没有苹果大,不过核桃大小,甜而多汁,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果皮开始是青绿的,慢慢变为青紫,乃至深紫色,果子这时就熟透了,若不及时采摘,风一吹便会掉落地上,旋即腐烂。一树的果子,少说也有几百斤,
期刊
夏日的夜难得有几分清凉,星星还亮著几颗,整个夜晚伴随着几个老人拿着马扎走在回家的路上,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妻子又是夜班,陪伴两个孩子的重任又落在了我的身上。照顾孩子确实挺累,原来女人真的不易,两个孩子的女人更不易。小女儿已经五周岁了,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第五次与她单独相处了。她在我生命中的出现,给我带来了无限快乐。每当我下班回到家中看到她,都会抱起她亲了又亲,她也会乖巧地亲上我几下,这已经是我
期刊
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出不了远门,当然更谈不上爬山了,因此也就看不到山中的美景,但母亲却非常喜欢白菜花。  姥姥为了满足母亲的爱美之心,减少母亲的寂寞,便在去山里干活休息的空暇时间里,掐回各种各样的野花,包括春天的蒲公英花,夏天的扫帚条花,秋天的野菊花,然后回家扎成一束束的花束,插到裝满了水的玻璃瓶子里,一直能开很多天,花儿开败了,姥姥再去掐。冬天里没有花了,姥姥便找来棉槐条子刻棒槌(一种织花边的工具
期刊
上小学时,家里七口人,只靠父亲六十多元的工资,粗茶淡饭自不必说,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吃三分钱一根的冰棍,我早已垂涎三尺了。何况山东还有将近80岁的奶奶需要接济,我就想如何赚点钱呢?  看见太平街坊邻居缝手套如火如荼,我也跃跃欲试领回家一摞,可那活要求细心,我缝的手套不是掉扣就是皱巴巴的,经常被返工。思前想后,决定缝方块布:一方面交学杂费,另一方面自己也有了零用钱。  做方块布首先得买布。我从收废品的王
期刊
开春不久,书房窗台上一盆茉莉花悄然开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漫开来,像一个温暖而安心的怀抱,不经意间,让人心旷神怡,尘念全消。  翻开书桌上的书,每本书都裹着不同的香气。去年从台湖购书中心买回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封面设计精美,散发着淡淡的檀香,伴我度过大半年时间,受益匪浅。著名作家蒋建伟主编的《中国最美的散文》,散发出清新的墨香,文集遴選了全国名家经典之作,对我这个散文爱好者来说,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