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更疲劳了?!错漏百出的疲劳恢复法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世界上,声称有助于疲劳恢复的食品、健康用具比比皆是。
  然而,世上流传的疲劳恢复法,好多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其中,有的方法别说缓解疲劳了,甚至反而会积累疲劳,助长“隐性疲劳”,因此必须小心注意。
  错误1:“喝营养饮料可以消除疲劳”
  应该有很多人喝了营养饮料,会有“头脑变得清醒畅快,不由得打起了精神”,仿佛疲劳减轻了一样的感觉。从命名为“营养饮料”这一点来看,也会觉得这些饮料看起来就有疲劳恢复的效果。
  但实际上,在市面上诸多营养饮料之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被证明具有疲劳恢复效果。
  即使是从医生的立场来看饮料的成分,也不得不说,喝了之后会缓解疲劳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牛磺酸”是经常能在营养饮料中看到的成分。厂家仿佛竞争一般,在标签上写下“含有牛磺酸××××mg”之类的标语,形成一种含量越多好像就越有效的氛围,然而这个牛磺酸也是一样,科学尚未证实它对人具有疲劳恢复的效果。
  看营养饮料的广告,确实会让人感觉“喝了就会有精神了”。但是,请再仔细确认一遍。所有营养饮料的广告里,直截了当地说“使你从疲劳中恢复过来”的,一个也没有。
  营养饮料的标签上同样也写了“肉体疲劳时的营养补给”“滋养强壮”之类的话,但没有哪一种清楚地写明“具有疲劳恢复效果”。
  个中缘由,依旧是背后缺乏科学的论证支持。
  那么,为什么一喝营养饮料就会感觉疲劳一扫而光呢?主要是因为多数营养饮料里含有的微量酒精以及咖啡因的觉醒作用。拜其所赐,可能“疲劳感”是被减轻了,但酒精、咖啡因依旧不具备疲劳恢复效果。
  营养饮料,在考试前临阵磨枪等需要保持觉醒状态的场合,确实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但是,那种作用终归不过是“暂时掩盖疲劳”。每次饮用都感觉疲劳消除了,最后变成要一直依赖营养饮料度日的状态,这样一来反而会招致“隐性疲劳”,这一点希望人人能够铭记在心。
  错误2:泡温泉可以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日本人非常喜欢泡温泉。正如有“温泉疗养”这样的说法,自古以来,温泉也被用于治疗疾病。
  但遗憾的是,稍有不慎,泡温泉不仅不能帮助缓解疲劳,反而有可能增加疲劳。
  最应该注意的是温泉水的温度。网络上有像“哪里有热温泉”这样的信息整理类网站,由此可知人们非常关心“泡热温泉”这一话题。确实,泡进热腾腾的温泉水里,人就会不由得全身舒畅,但是实际上这么做是错的。泡进热水中时,大脑会分泌出快感物质,人只是在其作用下感觉很舒服罢了。
  从疲劳这一点来看,洗热水澡反而会积累更多的疲劳。声称“温泉旅行时总觉得睡得很香”的人也是这样,睡得香不是因为消除了疲劳,而是因为在热水里泡过之后身体变得疲乏了。
  那泡澡是不是无法减轻人体疲劳呢?并非如此。虽说“洗热水澡会助长疲劳”,但倘若温度下降一点的话,反而能发挥有益的作用。例如,在40℃左右的温热的水里洗个8~15分钟的半身浴的话,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就会占据优势地位,就可以产生血流畅通、疲劳减轻的效果,因此,请一定要试一试。
  错误3:运动能消除工作的疲劳
  健康意识强烈的人,总想着尽可能去运动。无论多么忙碌,下班后去健身房都是不可少的,假日也要花上半天锻炼身体,习惯性地做运动,这样的人也是有的吧。
  运动运动,挥汗如雨,再冲个澡,种种操作之后,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感觉仿佛每天的压力都已经释放出去了。
  然而,这也是脑内的兴奋物质、快感物质之类的所起的作用。
  虽然有“跑步者的愉悦感”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持续进行像长跑这样激烈的运动,在某个时间脑中就会分泌出名为内啡肽、大麻素的物质,心情就会变得爽快。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一般认为这是出于动物在拼上性命战斗的时候,暂时为消除“疲惫感”和“疼痛”而产生的防卫本能,结果就产生了兴奋与快感。这仅仅是让“疲劳感”得以减轻,而某些疲乏并不能因此消除。也就是说,大脑无法感知实际的疲劳,人便会处于“隐性疲劳”积累起来的危险状态之下。
  运动产生的疲劳也罢,案头工作的疲劳也罢,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疲劳也罢,所有的疲劳的根源都是一样的。“身体疲劳”“精神疲劳”“眼睛疲劳”“大脑疲劳”,像这样认为使用的部位本身存在疲劳的人,我想是有很多的,然而通过最新的疲劳医学我们已经得知,人们承受着的一切种类的疲劳,都是由于脑内“自主神经”的疲惫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工作结束后去健身房的话,就会在工作的疲劳之上又添加了运动产生的疲劳……所有的疲劳像做加法一样不断增加。
  所谓适度运动,是维持健康不可欠缺的,因此对于预防生活习惯病(即成人病,日本为促使人们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改善,将成人病改称生活习惯病)也是有效果的。但是,在疲劳的时候还勉强自己运动,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越是性格认真或者意志坚强的人,越容易给自己制定“每天一定要步行30分钟”等规则,而这样也会导致“隐性疲劳”。本应该是为了健康而运动的,结果却因为“隐性疲劳”而病倒了,再没有和这一样讽刺的事了。
  错误4:通过喝酒能彻底消除疲惫
  既然生活在社会这一框架内,那么主要由人际关系帶来的精神压力,是没办法逃避的。
  如果是能喝酒的体质,在工作上遇到失败、无法取得他人的理解的时候,也会产生“为了消除郁闷,一个人去喝喝酒吧”的念头吧。
  确实,去喝酒,与朋友愉快地聊天的话,可能精神上会感到快乐。能向他人倾诉苦恼,心情也能平静下来,感到自己被治愈了。
  不过,从疲劳的观点来说的话,因压力等而产生的疲劳是不能够通过喝酒来消除的。相反地,摄取了酒精,就使得肝脏等内脏承受相应的负担,增加了新的疲劳。总之,疲劳的时候假如喝了酒,毫无例外最后会变得更加疲劳。
  尽管分解酒的能力因人而异,但基本上酒精具有使情绪短暂性高扬起来,麻痹疲劳感、自主神经的作用。这依旧可以说是一种使人陷入“隐性疲劳”的触发器。
  由于精神压力而感觉到疲劳时,可以的话,不要喝酒,还是待在家里好好地休息更能使人从疲劳中快速恢复过来。
  另外,有人认为“还是喝酒好,因为能让你睡得香”,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酒精的作用下脑陷入麻痹之中,这种状态与正常的睡眠相差甚远。与其说是睡觉,还不如说是脑中枢麻痹之后丧失了意识更合适吧。脑麻痹之后,恢复需要借助睡眠实现的疲劳进程也基本上停止了。睡眠周期也打乱了,即使是在让脑获得休息的NREM睡眠(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间,深度睡眠阶段也会显著缩减,人就会在与优质睡眠相距甚远的状态下度过一夜。
  还有,自主神经被麻痹了的时候,睡眠周期也会崩坏,深夜睡不着,第二天又很早就醒了,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由于仿佛失去意识一般倒头睡着,早上很早就醒了,因此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睡得很好”,实际上与几乎没睡的状态是一样的,疲劳会逐渐蓄积起来。
  (摘自东方出版社《隐性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 )
其他文献
冒着酷暑,顶着炽热阳光,在浩瀚戈壁滩上捡到的金丝玉原石,经过玉雕师傅的巧手雕琢,开放成雍容的牡丹。把玉牡丹托在掌心,细细端详。  浅色的这朵,层叠的花瓣,仿佛是蛋糕师傅随手用奶油做出的,闪着润泽的柔光。花瓣的末端,则呈现出鹅黄色,好似面包在烤炉里略略烤了一烤,着了一点色。而在一片花瓣的底部,有一点似铁的锈迹。那是玉石上的一点瑕疵,玉雕师傅说,曾经很努力地想避开它,但终究还是没有完全避开。遗憾之余,
期刊
忆苦餐这种东西大概也就是中国才有。而也是起码过了30岁的人才有机会吃过这种食物。现在的年轻人,听到这个名搞不好以为是哪一部卡通片的片名呢。  吃憶苦餐是“文化大革命”时的事情。那个年代,一切讲求艰苦朴素。好好的裤子,也要在膝盖上打个补丁才好。想起那时吃的东西,本来已经很朴素了,特别是和现在吃的相比,简直就没办法比。  但还要吃忆苦餐。  顾名思义,忆苦餐,就是吃在嘴里的东西要使你想起从前的苦日子。
期刊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就像重力一样,无论你是否能意识到,它总会起作用。简而言之,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无论你关注什么,你都会把它吸引到自己的生活中。你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什么东西上,就会像磁铁一样把它吸引过来。这意味着无论你在想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在看电视,在听收音机,担心什么、幻想什么、强烈感受到什么,你都会把更多的讯息吸引进入你的生活。因此,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所有美好的、积极的
期刊
如果把当父母作为一项职业,那么这个职业恐怕是当今这个时代每周工时最长(全天候提供服务“24/7”,远远超过时下盛行的“996”工作时间)、工作压力最大(除了保证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各种社会技能,随时应付老师给家长布置的陪学作业,接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以提升竞争力,陪孩子应对各种测试、竞赛,购置学区房,挤破脑袋把孩子塞进最好的学校,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焦虑感最强
期刊
脸色苍白是体质差的表现  脸色苍白是这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血液充盈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差的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面色苍白大多是由于营养不良、面部的毛细血管痉挛或血液充盈不足,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所致,可于见寒冷、惊恐、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内脏出血等。  健康隐患信号灯  脸色发白,尤其两个眉头处明显苍白:多患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  面色淡白无华,嘴唇、眼睑内侧和脸颊苍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变化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和重要着力点。设计思维契合了当今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正越来越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设计思维起源于设计学、管理学,经过以美、英为核心的研究团体聚焦认识、实践与创新三个方向的研究,目前已发
期刊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药可以在药店甚至超市购买,有些药却必须提供医生的处方才能拿到,这其实就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分。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医生开具的处方,由患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简称OTC药物。非处方药大多应用广泛、适应证明确、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但如果错误使用,同样会带来负面作用。选购和使用非处方药,应注意以下问题。  查看药物说明书  选用药物,需仔细阅读说明书,确定适应证与
期刊
汽车的空调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是关闭了车内外的气流通道,不开风机就没有气流循环,开风机时吸入的氣流也仅来自车内,形成车辆内部的气流循环。  车内冷气或者暖气如果只是开内循环模式,汽车内空间狭小,密闭性又特别好,导致外界的新鲜空气很难进入车内。在密闭条件下,车内的空气通过空调进行内部循环,得不到更新。密闭的车辆停止时开空调,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会聚集在车辆周围,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
期刊
编者按:谢魁(Kui Xie)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学者,现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西弗特杰出教授、学习技术课程主任、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担任《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等知名杂志编委,曾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设计与技术分会(S
期刊
工作中,你是一个“听话”的员工吗?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便老板的观点过于主观和个人经验主义,也不敢提出质疑;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交付更好的结果,而是为了“老板开心就好”……  记得小学有一次数学考试,有个同学在做某道应用题的时候发现题目错了,便举手问老师,结果数学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没错,于是大家都埋头做题,再也没人敢提出疑问。  当时的我虽然也怀疑题目有可能错了,但还是毫不犹豫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结果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