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际形象塑造重要论述的指导意义初探*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7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国际形象塑造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多次在公开讲话、贺信和文章中谈及国际形象塑造问题。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我国国际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媒体;国际形象;塑造;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非常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和党的十九大等场合发表讲话,还通过致贺信和发表文章等方式,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搞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详细请参见右栏表格)。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国家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论述,涉及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国际形象的客观现实,国际形象塑造的愿景、已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国家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策略等多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国家国际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我国国际形象塑造面临“他塑”和“话语权不足”的被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国际形象的现状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对当时的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所处的境况作出过这样判断:西方社会对我们误解不少、习惯于“唱衰”中国,或者宣扬、夸大“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①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状况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国际形象塑造工作还处在被动的状况。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我国在对外传播话语权掌握和运用方面还处在“生手”阶段,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价值观念在国际上还处在被严重扭曲、屏蔽和颠倒的状况,国际认同度、知晓率还不高,“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②
  时隔两年以后,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了我国国际形象“他塑”而非“自塑”,“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以及信息传播“逆差”、中外形象“反差”和软硬实力“落差”的被动局面等问题。③
  在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工作所处“他塑”境地的严峻性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改变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工作的被动局面仍然充满信心。2014年10月23日,他在《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并非不可改变和扭转,我们既然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④
  二、我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愿景是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关于应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等公开表述中除了希望国际社会传播一个正常而不是扭曲的中国形象,还对我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具体愿景作过明确的概括。
  他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四个“大国形象”。⑤这四个方面的“大国形象”可以说是习近平对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大国形象作出的明确具体的表述。
  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习近平在公开表述中多次强调的,也是我国国际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目标。他在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会议上均提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要展现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可以看出,我国塑造国际形象的根本目标是要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高度重视我国国际形象塑造的传播效果、内容和渠道
  通过不完全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论述中,按照整个传播流程中的不同传播要素来看(详见右栏图),涉及传播者的有两次(2%),传播内容的有31次(35%),传播渠道的有20次(22%),传播受众的有4次(5%),传播效果的有32次(36%)。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效果、内容和渠道非常重视,在公开表述中强调对外传播效果、内容和渠道的总计占比93%以上。
  四、提出国际形象塑造应注重内因,以文化之,久久为功,注重新媒体的传播策略
  有效的传播策略是做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根本保障,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形象塑造中对传播效果的高度重视相呼应的是他对对外传播策略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具体策略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软实力,发挥好对外传播的“内因”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有时候外因会起到一时的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和根本上来看,决定性和根本性的因素仍然是内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论述中,特别注重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内部因素的根本作用。他在2013年12月30日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要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要“形于中”“发于外”。这种强调“形于中”而“发于外”,打好自身软实力根基的策略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一种长远性、根本性策略。
  (二)“水滴石穿”“久久为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做好国家形象塑造
  由于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存在偏见,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耐力和定力。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提出,做好国家形象塑造工作除了要及时揭露、驳斥西方国家的错误言论,还要坚持不懈,讲究策略,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久久为功”,让国际形象不断“闪亮起来”。⑥“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找准工作着力点,一项一项寻求突破,积小胜为大胜”。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同样强调,要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耐力、定力和文化自信,要能做到持之以恒。⑧
  (三)要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强调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塑造好中国形象。在2013年“8·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述方式。⑨他在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贺信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同样都强调用海外民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指出要让中华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⑩
  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强调要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外,还十分注重传播的生动性和情感性。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他提出要让文物、古迹、古籍等传统文化资源都“活”起来。
  (四)适应分众化趋势,加强媒体融合,发挥好新兴媒体在国际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国家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论述中,特别强调要发挥好媒体融合和新兴媒体的作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他明确提出要发挥好新兴媒体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也明确强调要适应当前传播“差异化”“分众化”的新趋势,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31日给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2018年9月26日给中央电视台建台60周年的贺信、2019年9月4日给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均强调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要“实施融合传播”、“加快融合发展”和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媒体融合理念。
  (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运用民间外交传播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创新对外传播机制和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2014年中国国际友好大会纪念活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民间外交”“公共外交”,指出“民间外交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强调要开辟“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民间对外传播渠道。
  (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通过增强认同方式做好对外传播工作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强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和“以德服人”,要发挥文化认同作用,通过“修文德”,以人文“化成天下”,以及“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情感交流,提高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效果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同样提出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在2016年“2·19”讲话中同样强调“讲故事”“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强调在对外传播中要充分发挥故事、情感、形象、道理等的作用,来打动人、说服人、感染人,通过增强文化和情感认同的方式做好国家形象塑造工作。
  注释:
  ①⑨倪光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②⑤⑥⑦⑩《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③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页、第208-209页。
  ⑧杜尚泽、郑红:《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强调 锐意改革创新 壮大主流舆论 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
  《习近平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336822,2019年9月4日。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
其他文献
随着网贷监管政策不断落地,一些平台自知无法符合监管要求,主动退出,其间也有一些平台跑路。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8月24日至2017年8月27日,有887家平台退出网贷行业,良性退出的停业和转型平台有661家;恶性退出的問题平台有226家,其中涉及贷款余额超过千万元的有47家。
期刊
教育督导中的“监督”与“指导”、“督导主体”与“被督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张力关系.借助组织结构论视角,分析教育督导基本职能中监督与指导的张力关系,阐释科层取向为主的督导组织与专业取向为主的学校组织之间的运行结构,以及督学个体同时具备监督与指导职能的矛盾之所在,旨在澄清教育督导职能中监督和指导的关系.建议督导组织内部要素结构优化,督导组织与学校组织间关系优化,督导组织与其他组织联动协同化,督导组织人员专业分类细化和结构多元化,从而突破教育督导中“督”与“导”的困境.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产党新闻传播的百年实践历程,回顾了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业,从形式、内容、理念、管理等维度进行考量,分为四个时期加以论述。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起步期;探索期;转型期;创新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与媒介有着不解之缘,并在其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媒介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梳理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
基于现代化学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系统(3C-FIAS)和音频波形分析系统,以6堂浙江省高中化学优质课为参考样本,建立化学优质课的3C-FIAS教学行为变量参数,从课堂语言、课堂活动、课堂氛围、课堂节奏4个维度分析变量参数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授课教师音频波形图中高能片段出现的位置、内容和频次等进行教学语言评析,发现6名教师虽然接纳学生回答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节奏,运用语音语调的技巧也较为相似.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创新授课的风格和方式,化学教师可以尝试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探讨了研究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诠释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内涵、特点,阐述了发挥研究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必要性和意义,将研究生榜样示范作用与斯金纳强化理论相结合,强调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研究生从党员榜样中汲取力量,提高自身素养,将外在的榜样力量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动力与准则.
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是监测区域教育发展现状、诊断和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区域教育不断改进和提升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近年来我国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将文献归纳为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评价指标构建及测度、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区域教育质量评价及结果应用4类研究主题进行综述.基于此,建议深化研究主题,加强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完善评价分析框架,始终将学生发
新闻与传播学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积极地回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有操守的卓越传媒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不一定全部进入传媒行业,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他们的价值,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系统等都是合适的选择。有鉴于此,作为一名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五个不同的维度,致力于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学生能力的全要素协调发展。  第一个维度是长
期刊
本文认为,《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相关传播介质的选用,或者是在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方面,抑或是妥善处理好“正”与“奇”关系方面均有值得称道的突破.
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基于该理念,从能力群、知识领域、情境领域和态度领域构建化学试题分析框架,比较与分析长沙中考化学试题与PISA科学素养测评的异同.研究发现:两类试题均注重能力考查,以内容性知识考查为主;两类试题对不同能力的考查比重略有不同,PISA更重视程序性和认识性知识的考核,其试题情境紧密联系个人生活及社会问题,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长沙中考化学试题情境设计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对学生科学态度的考核也有待加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考化学命题应强调学生分析
本文以《同上一堂课·宋庆龄的故事》为例,分析了该节目如何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以贴近少年儿童感知的表达方式,讲述宋庆龄精彩的生平故事,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小学生“四史”教育“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