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或源于路太宽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城市进入后现代时期,宽马路反而会加剧交通拥堵,因为十字路口很少,车辆无法有效分流。
  每天上班早高峰,10分钟的车程往往被堵成1个小时,令不少上班族变成了“路怒”族。路越修越多,但拥堵却日甚,这是为什么?
  在2017年11月22日举行的第十届武汉金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接受了《支点》专访,为武汉城市发展建言。在谈及“堵”这个问题时,陆铭认为,城市拥堵,或许不是因为路太窄,而是因为路太宽。
  让城市长高降低沟通成本
  《支点》:您曾撰文鼓励中国超大城市发展都市圈。武汉的城市规模已经比较大了,您觉得还可以扩大吗?
  陆铭:这是个好问题。首先得理解,一个国家或城市是有层级的。我认为中国未来会形成的城市体系,第一层级被我们称为国家级的都市圈,基本上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再加上粤港澳地区。
  中国亟需在几个国家级的都市圈,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制定蔓延半径在50公里左右的都市圈发展战略,以大体量和快速度的轨道交通形成城市网络。武汉是有条件形成仅次于京津冀、上海、粤港澳等的第二层级的区域性大都市圈,这一层级的都市圈可能包括成都、武汉、西安,这是中西部最重要的3个城市。
  《支点》:您觉得武汉所在的这个都市圈应该怎么发展?
  陆铭:关键是要降低城市的运营成本。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武汉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劣势。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人和人之间见面的需要,特别是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其从业者更需要频繁见面,以便进行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大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和人之间见面和交流的成本低。但九省通衢、长江流经、黄金水道,这几个特点将武汉分成三镇,大城市的这个好处就被打散了,这就是武汉面临的问题。要想解决,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人口密度来实现。
  《支点》:如何提高城市人口密度?
  陆铭:人口的高密度和建筑高度相关。首先是让城市“长高”。既然人与人的见面需求是必须的,如果城市不长高的话,就只能平摊开来,这必然导致沟通成本增加。而城市如果往高处发展,对于特大城市反而是能缓解拥堵的。
  我觉得,武汉的中心城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就可以提高高度,提供给大家更多频繁见面交流的场所和机会,提高便捷性。目前,中国普遍存在容积率管制过严的问题,其实,城市还可以再长高一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放开对建筑容积率的管制。建筑学界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怎样在高密度和人的舒适度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中,一些最具有活力的大都市比如纽约和香港,建筑都是很高的。
  但并不是越高越好。每个城市对于高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能拿上海的高楼跟武汉比。两个城市产业结构不同,上海的金融业非常发达,所以城市的楼越来越高。如果上海对标纽约的话,那么武汉至少应该对标芝加哥。
  《支点》:城市“长高”就能解决大都市的拥堵问题吗?
  陆铭:不止于此。要从另一个层面降低通行成本,还可以把道路修窄修密。特别是当城市进入后现代时期,宽马路反而会加剧交通拥堵。因为宽马路的十字路口很少,车辆无法有效分流。
  其次,宽马路模式也不宜发展街边商业,这样会扩大人的生活半径,城市活力也不足。如果你生活在高密度的街区,比如说武汉老城区,楼下的马路边都是小店,在很短的生活半径里什么都有。如果你生活在新城区,道路很宽,但可能连买酱油都要开车,实际上会导致更多的长途通行。
  所以,建议大城市除了修建主要干道外,打造更多更密的窄马路路网。窄马路会引导人们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而人们在街边商业区停留,也能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以此为基础,再辅助以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反而可能成为治理拥堵的好办法。
  空间错配导致房价上涨
  《支点》:您此次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空间错配”,主要观点是什么?
  陆铭:十几年来,中国经济资源出现零散分割和“撒胡椒面”的现象,我们试图把更多经济资源转到三四线城市,导致大量经济资源配置到回报不高的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
  结果是,人口流入地在收紧土地供应,人口流出地反而在大量建房。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房价上涨,拉高生活成本,阻碍劳动力流入,劳动力成本也就跟着上涨。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因为地理位置不好,虽然斥资修建了產业园,但引资效果不佳。现在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以上的工业园,配套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修建多年却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出现大量空置产业园、闲置设施,一些为此而建的新城甚至成了“鬼城”。
  《支点》: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或者资源投入,能解决这样空间错配的问题?
  陆铭:我认为,中国要走的路应该是更充分的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的同时,让有些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地方专注做农业、旅游,发展自然资源,通过人口流出提高人均水平,这样可以达到区域间的分工。
  同时更多促进各个地区之间产业整合,以及借助资本的力量找到成长性的产业和地区,帮助每个地区实现基于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如果政府做产业引导基金的话,希望可以克服前一轮发展对空间因素的忽略。
其他文献
侄女高考没考好,勉强够个普通本科。侄女非常阳光,而且特别懂事,每逢假期都主动去超市打零工。高考失利并没有令她沮丧,她计划读完本科再考个名校硕士,没想到在专业的选择上,她和她父母彻底闹僵了。  表哥表嫂让侄女学医,他们觉得医生这职业稳定,不愁以后找不到工作。侄女十分排斥这个职业,不喜欢医院的环境,而且学医只能去本地的一所高校。侄女挑了互联网金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国学教育、新媒体等专业让她爸妈选,
期刊
若是早上6点前醒来,那对我来说,是一天最美的时刻。因为并非失眠所致,离上班时间又早,可以从容打开音乐,刷刷新闻。  有时会起身行至窗前看看,立秋后的清晨,星月散去,天色全亮。远处高楼林立,一派喧嚣前的宁静。  这样美好的时刻,听什么歌呢?  用一句歌词来回答便是“最美的时光,听摇滚乐”。歌名是《离别曲》,歌词却温暖清新,回忆起来的全是美好。让人觉得,有过这样一段爱情,还怕什么离别。  有个朋友曾经
期刊
战略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本质是放弃。  很多公司喜欢讲战略,老板没事老制定战略,制定一个战略再推翻前一个战略,然后再制定一个新战略。  原因在于,制定战略真的很轻松:几个人开个会,多喝一杯咖啡,多抽一支烟,一个“伟大的战略”横空出世。  但这些战略真的有用吗?有个统计,全世界所有組织中,90%的组织战略都以失败告终,没有落地。因为人们经常把重点放在制定战略上,而不是实施上。  我一直担任华为高级
期刊
在中央公園观看免费的露天表演,成为纽约客们的习惯。  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比得上纽约。  一年中的大部分周末,纽约都会封掉一些街道,专门用来庆祝不同国家的各种节日。如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时,曼哈顿中城临时被用作步行的街道两旁,都会布满各种小摊铺,可丽露、可丽饼、法棍、玛德莲蛋糕、缤纷的马卡龙等满街飘香,它们用丰富的味觉撑起了法国的浪漫风情。人们将法国国旗插在头上、涂在脸上
期刊
派不懂金融的政府官员管理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会导致严重浪费乃至金融风险。  很多人问我“绿色金融是否就是个概念”,我的回复是,绿色金融不是造概念,而是相对成熟的产业形态。  所谓绿色金融,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过去两年,发展绿色金融的倡议写入了G20杭州峰会
期刊
2020年,车联网或汽车自动驾驶在技术上将完全实现,而且可靠性更高。  在大部分行业中,大家很少谈一代、二代,但移动通信行业不同。这一领域,每隔10年就有大的技术变革。  第一代是模拟技术;第二代是数字化;当高通发明3G技术时,我们把宽带互联网接入过去主要用于通话的终端;4G时代到来时,移动视频分享、直播平台开始兴起,移动宽带连接数量剧增。  过去30年中,移动通信主要实现人与人的连接。而现在,这
期刊
真正要学德国经验,恐怕还是要从学校抓起,要有非常好的职业培训系统。  大学教科书中有个偏颇之处:老师们教经济学时,在黑板上讲需求定理、供给曲线,基本都是“两维”,好像市场就是价和量的关系——价格高,需求量就会小,如果价格低,需求量就会大。实际上,黑板上的两維世界和真实世界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这种两维思维,使“量”成为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尤其当量成为上级政府考核地方竞争、官员政绩的唯
期刊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过,却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还不够幸福,那一定是因为钱还不够多的缘故。  这个暑期大火的电影《西虹市首富》讲述了一个穷小子暴富的故事。男主角王多鱼生活潦倒,却坚决不肯为钱作假。突然天上掉馅饼,他可以继承300亿元遗产,条件是在一个月之内花光十个亿。当钱多到花不完,钱就真的不值钱了:拉斐当水喝,人参当胡萝卜,买烂尾楼,收垃圾股,投资荒诞发明……倒是王多鱼说出了大众心
期刊
期盼通过炒房获利的人,可能要再次失望了。  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卜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尽管“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但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之后,各省市均开会研究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相继表态“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央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各项部署,坚决遏制房价
期刊
长江新城的建设要将“水”作为重要约束,与交通、环境等因素一起同等考虑。  一个伟大的城市总有它独一无二的中轴线。对武汉来说,这条线就是长江主轴。  2017年11月24日,长江新城规划国际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滨水之国荷兰的专家,给武汉带来了不少建设经验。  必须考虑“水”  水是江城武汉的一大特色。  荷兰城市规划高级顾问Bert Smolders谈到对武汉的印象时说:“谈武汉市其实就是谈水。只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