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新闻业的高速发展更是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在新的环境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业界需求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对于向新闻机构输送新鲜血液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然而当下的高校新闻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和周围的实例,谈谈我关于新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树立笃定的职业信念
坚定的新闻职业信念首先体现在良好的新闻追求,坚持新闻真实,维护新闻正义,高扬新闻自由。其次体现在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紧密结合,当好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维护社会正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振臂高呼。
然而,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新闻一线,这原本是记者职业题中之义的“新闻信念”却严重缺失,成了稀有之物。许多学生是在入校时对这个专业抱有过度美好的期待,认为记者是拥有第四权力的“无冕之王”,记者证能如同通行证一般所向披靡。但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记者这个职业的辛苦和危险后,在接触到一些有关记者负面报道的冲击后,美好职业期待和曾经的新闻理想都一并随之破灭。甚至有些学生还发出了“做什么都不做记者”的感慨。没有坚定新闻信念的学生,即便进入媒体工作,很容易被工作中的困难所困惑不前,很难做出一番成就。
二、培养良好的新闻接触习惯
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閱读新闻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每天更新的各种新闻是我们学习的文本,通过接收新闻,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洞察社会发展趋势。但这鲜活生动的“第二课堂”却并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周边同学很少能培养自己定期主动接触接触媒介获取新闻。
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新闻接触习惯”小型调查中显示,只有15.5%的新闻专业学生有每天主动接触新闻的习惯,大部分人则是将主动接触新闻放在闲暇之余,同学们的新闻获取行为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即便是在经常主动接触媒介获取新闻的同学中,他们的新闻内容选择也多是锁定在社会民生和文化娱乐体育等内容,对于国内外政治新闻和财经类新闻的关注甚少。
新闻专业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应当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例如要求学生进行每周新闻回顾、定期配写新闻评论、自办刊物等方式督促学生关注新闻。养成接触新闻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架构
传统新闻专业教育钟情于教授学生基本新闻理论、培养采写能力,这种育才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新闻成了一种简单的文体和表达工具。媒体领导和资深新闻工作者对刚走出高校的新闻专业学生的评价是:“上手快”,能快速进入采写工作状态,“后劲不足”,没有人文内涵和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新闻机构的人才招聘中,非新闻专业的人数已经占了相当比重,这足以看出当前新闻事业对于“专家型记者”的需求。
新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根植于最广阔的社会环境,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方方面面。在储备广博知识的同时,新闻记者通常会有自己擅长的报道领域,例如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因而,新闻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知识架构的“渊”于“博”,设置“1+1+N”的模式,新闻学、某专业学科、综合学科三管并重,培养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素养兼具的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包容性的知识架构,这需要在当前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很大改进。
此外,网络数字技术已经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深刻的改变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业务运作环境。现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现代新闻传播理念,能够运用先进设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应对这一变化,高校新闻专业必须开设传播技术应用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练掌握Web2.0影视编导、数字摄像、非线性编辑、3D等现代传播技术,为今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提供充足的实践渠道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和业务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经常被归为应用型专业,对于是否掌握新闻学科规律的检验方法,归根到底是看能否写出好的新闻稿,做出好的新闻片子,实现有效传播。但是过去几十年来的新闻教育在实践环节存在弊端,往往是理论和实践各自为政,严重脱节。进入媒体工作的高校生普遍反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处不大,而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也没有学到。同时,很难进入媒体实习这一现象也让广大新闻专业在校生叫苦不迭,托关系找熟人才能有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为媒体工作不仅拿不到报酬,还要自掏腰包交培训费;即便是这样也还得从扫地倒水的勤杂工开始做起。
高校新闻院系应该和媒体通力合作,设立规范的、持久的、双赢的实习制度,定期向媒体输入新鲜血液。高校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舞台,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引进设备,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刊物和广电媒体,积累采编实践。
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7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的院长和负责人们达成一个北京共识,他们这样表述新闻传播学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当前新闻人才的培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理论和设想都有待于尝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共同保障培养新闻人才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树立笃定的职业信念
坚定的新闻职业信念首先体现在良好的新闻追求,坚持新闻真实,维护新闻正义,高扬新闻自由。其次体现在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紧密结合,当好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维护社会正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振臂高呼。
然而,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新闻一线,这原本是记者职业题中之义的“新闻信念”却严重缺失,成了稀有之物。许多学生是在入校时对这个专业抱有过度美好的期待,认为记者是拥有第四权力的“无冕之王”,记者证能如同通行证一般所向披靡。但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记者这个职业的辛苦和危险后,在接触到一些有关记者负面报道的冲击后,美好职业期待和曾经的新闻理想都一并随之破灭。甚至有些学生还发出了“做什么都不做记者”的感慨。没有坚定新闻信念的学生,即便进入媒体工作,很容易被工作中的困难所困惑不前,很难做出一番成就。
二、培养良好的新闻接触习惯
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閱读新闻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每天更新的各种新闻是我们学习的文本,通过接收新闻,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洞察社会发展趋势。但这鲜活生动的“第二课堂”却并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周边同学很少能培养自己定期主动接触接触媒介获取新闻。
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新闻接触习惯”小型调查中显示,只有15.5%的新闻专业学生有每天主动接触新闻的习惯,大部分人则是将主动接触新闻放在闲暇之余,同学们的新闻获取行为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即便是在经常主动接触媒介获取新闻的同学中,他们的新闻内容选择也多是锁定在社会民生和文化娱乐体育等内容,对于国内外政治新闻和财经类新闻的关注甚少。
新闻专业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应当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例如要求学生进行每周新闻回顾、定期配写新闻评论、自办刊物等方式督促学生关注新闻。养成接触新闻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架构
传统新闻专业教育钟情于教授学生基本新闻理论、培养采写能力,这种育才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新闻成了一种简单的文体和表达工具。媒体领导和资深新闻工作者对刚走出高校的新闻专业学生的评价是:“上手快”,能快速进入采写工作状态,“后劲不足”,没有人文内涵和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新闻机构的人才招聘中,非新闻专业的人数已经占了相当比重,这足以看出当前新闻事业对于“专家型记者”的需求。
新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根植于最广阔的社会环境,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方方面面。在储备广博知识的同时,新闻记者通常会有自己擅长的报道领域,例如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因而,新闻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知识架构的“渊”于“博”,设置“1+1+N”的模式,新闻学、某专业学科、综合学科三管并重,培养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素养兼具的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包容性的知识架构,这需要在当前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很大改进。
此外,网络数字技术已经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深刻的改变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业务运作环境。现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现代新闻传播理念,能够运用先进设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应对这一变化,高校新闻专业必须开设传播技术应用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练掌握Web2.0影视编导、数字摄像、非线性编辑、3D等现代传播技术,为今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提供充足的实践渠道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和业务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经常被归为应用型专业,对于是否掌握新闻学科规律的检验方法,归根到底是看能否写出好的新闻稿,做出好的新闻片子,实现有效传播。但是过去几十年来的新闻教育在实践环节存在弊端,往往是理论和实践各自为政,严重脱节。进入媒体工作的高校生普遍反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处不大,而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也没有学到。同时,很难进入媒体实习这一现象也让广大新闻专业在校生叫苦不迭,托关系找熟人才能有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为媒体工作不仅拿不到报酬,还要自掏腰包交培训费;即便是这样也还得从扫地倒水的勤杂工开始做起。
高校新闻院系应该和媒体通力合作,设立规范的、持久的、双赢的实习制度,定期向媒体输入新鲜血液。高校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舞台,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引进设备,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刊物和广电媒体,积累采编实践。
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7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的院长和负责人们达成一个北京共识,他们这样表述新闻传播学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当前新闻人才的培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理论和设想都有待于尝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共同保障培养新闻人才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