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价值”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禁锢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上,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谈读书的体验,读书是对生活空间与时间的延展,能拓展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段谈读书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由外到内的改变人的容颜、气质、胸襟,甚至生活质量。
  考生应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在“读书的价值(或好处)”范围写作文。写作角度可以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文体选择可以写记叙、议论或抒情类文章。
  这是一道很好的作文题,好在针对当今的考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整月整年地埋头于题海之中,无暇顾及阅读经典名著,于是,心绪浮躁,举止不雅,气质低俗,追逐功利等成为相当多的人的常态。就这一点来看,这道作文题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即使现在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但只要他今后想起这道作文题,说不定会捧起书本,沉浸在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中,他们的人生也许会有所改变。
  但是,这又是一道不太好写的作文题。说它不太好写,因为考试作文的命题,让每个学生有话可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原则。既然不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少部分学生即使曾经手不释卷,但是无情的题海已经使他们很长时间远离了课外读物,另外,阅读对人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试题中所说的对人的气质、谈吐、胸襟、生活的影响,而不是一朝一夕能产生的。很多人也许读了很多书,但是并没有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试题所说的影响。
  从实际写作情况来看,由于审题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是符合题意的。有个别同学审题出现了偏差,如写“书的作用”“文化”等,偏离题意的有“习惯”“充实自我”……好作文较少,立意深刻、新颖的更少,不少是泛泛而谈各种阅读的价值和好处等。还有个别作文写成了读后感的形式,具体写读了几篇文章的感受,没有进行归纳升华。
  【作文示例】
  开卷有益
  黄子阳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他的思维被禁锢在一小片区域内,只望得见井口的一角天空;拥有阅读习惯的人,他的世界绚烂缤纷不拘泥于陈旧的枷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认为,时时开卷,有益。
  轻启卷轴,书香四溢。试读“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他的词句中突显了解放全中国的壮志豪情;试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传了千百年的《诗经》缓缓揭开它的面纱,展示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试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曲曲爱国的篇章慷慨激昂。卷轴里蕴藏着的乃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迁客骚人荟萃的瑰宝,振兴中华的壮志。如此诱人而丰富的书籍,倘若无人开启,岂不惋惜!所以,勤开书卷,其香虽远自溢。
  细铺卷面,字字珠玑。细读书卷,其中闪现了作者的智慧。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展现了神秘东方国都的异域风情;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带我们领略那战火中的妖娆爱情;杨绛的《我们仨》铺开了一幅浓郁亲情的画面。文艺的书卷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告诉了我们生命的不屈和坚强;白岩松的《你幸福了吗》则给世人拉响了道德的警钟;柴静的《看见》则让我们看见了更多鲜活生存着的人们。书里的世界既诙谐又严肃,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待人处世,更开启了一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让我们深思和反省自己。这样的书卷,倘若不读,便会愚钝而不知所生。
  收起卷轴,书味在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于学生,对于作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读的书多了,我们笔下的文字便凝实而有力量;我们的思维才能开拓而不受拘束;我们的行动才有深思后的重要意义。读书能唤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世事的警觉和对生活的感悟。书已阅,但书味自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从我们的气质、谈吐、胸襟漫溢出来。
  让我们时时开卷,去听万物演奏的天籁,去看江河锦绣万里无云,去歌唱人类千百年的智慧结晶,品一杯香茗,悠悠然读书。这般,善。
  [点评]
  开篇通过对比,鲜明亮出观点——“时时开卷,有益”,显得干脆利落。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从“轻启卷轴,书香四溢”到“细铺卷面,字字珠玑”到最后“收起卷轴,书味在心。”读此文章,也如读一本书,等着我们去轻启、细铺、收起。内容符合题意,充实丰富,特别是第三段所举实例既能很好地证明观点,也能显示出考生平时的阅读习惯。语言擅用排比以及长短句结合,既整齐严谨又错落有致,给人美的享受。稍嫌不足的是文章对“开卷有益”的“益”论述不够充分。
  读书三益
  陈嘉蕾
  自有文字起便有书,在漫长的流淌的岁月里,文字的语义、文法渐渐因时而变,然而“好书恒久远,奇文永流传”,书的价值却是亘古不变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究竟是什么铸就了书永生不灭的灵魂?又是为什么,我们这些尘世里的碌碌过客,要将有限的生命用以无限地阅读呢?遂翻开数千年历史那泛黄的扉页,我们看见——
  书中自有黄金屋
  或许我们在十丈软红中流离得落魄颠倒,然而受苦受难的肉身仅仅一个,自由的思维所变幻的形体却有千千万万。你,奔走着,苦闷过,疲倦了,但当你顶着月色披着风尘回到你栖身的寸土,切莫再将所剩无几的时间挥霍在流泪与怨艾之中。且用你生茧的手指翻开枕边的书。将你流浪的灵魂投入纸上的海。你忍耐着酷暑煎熬,在指下的世界,却有雪飞炎海;你从未离开过你的偏僻小城,在书里的时空,你却在深秋的香榭丽舍漫游。你甚至从未留意过窗边那一寸月色,在你从书里知道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之前……你睡下,带着读书后的满足与一身的倦意。现世的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唯有你从书中所采珠玉,是与你生死不离的伴侣,是你永生拥有的珍宝,是你殷切等待的戈多。   腹有诗书气自华
  言至于此,往往有人要问:说到底,精神财富于现实生活有何意义?不读书能活,不吃饭却会死!确实,若只以生存而论。一片面包比一部名著重要得多,可若着眼于生活,书,便也是不可或缺的了——书是俗世中的不俗之物,最知投之以木瓜当报之以琼琚的道理。在享用过那一片必不可少的面包之后,我们捧起书来,用心地将它读过,它便铭感在心,无私地奉献出它一切的精华,点缀在我们原本无色无味的思想中。那时三国鼎立,若无书,只怕世间多一个张飞,却少了儒雅端方、羽扇纶巾的卧龙。那时国破山河在,若无书,只怕世间多一个见利忘义的叛臣,岂会有气节辉同日月,“要与人间留好样”的天祥先生?好书便如香茗,人置之不理,它便毫无动静,人捧来斟饮,则茶水所过,处处生香。腹有诗书,气自高华,为人处世,自然比常人多几分“质洁”。读书何用?此即用也。
  书自香我不须花
  “荼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不须花。”曹丞相只道酒是万古解忧品,何曾想到刘伶醉酒固然疏放不羁,却何及郑日奎醉书更添雅趣?哪怕无红袖添香彩袖殷勤,好书本身便如十五好女,即令粗头乱服,亦是韵致绝高,决不能叫人轻易罢手的。且看啊,才揭过扉页,便有奇句夺目,摄人心魄,至于终篇,更是言尽意深,垄断云连!读罢掩卷,虽无花影,更有暗香。倘古人知之,更何须烽火戏诸侯、倾城随太守,一书之内,别有洞天。“醉卧书山君莫笑”,读书之趣,大抵如此!
  一言以蔽之,人创造了书,书亦塑造了人。书香墨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而读书?我明知,仍问。书用沉默回答我,而展开了它泛黄的扉页……
  [点评]
  文章围绕“读书的益处”设了三个小标题,从三个角度阐述:书是珍宝、书让人气自高华、书有暗香。标题直接点题,简洁明确。内容符合题意,多用典故,使文章有一定的厚重感,体现该生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层次鲜明,在论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后,水到渠成的设问:“说到底,精神财富于现实生活有何意义?”欲扬先抑,到段末顺理成章推出结论:“为人处世,自然比常人多几分‘质洁”’,逻辑较严密。语言表达流畅,用词丰富。修辞得当,多用反问、对比来强调中心论点。总体而言,全文美则美矣,论证力度稍嫌不够强.建议在每个小标题下围绕分论点稍加强道理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
  陈芯儿
  非常欣赏白落梅说过的一段话:“在喧闹的凡尘中,我们都应该寻找合适的地方来慰藉心灵,或许是一座安静宅院,或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又或许是一本无字经书。”没错,人间灯火万盏,都不如心灯一盏,心中敞亮了,到哪儿都明亮。然而,唯有“腹有诗书”的气息才能于众生中俯瞰苍穹。
  当你拾起一本书,捧过一碗浓茶,于书角处坐下,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气息,那是何等的惬意啊。午后的阳光偷偷地跑过你的身躯,远处浅色的天幕里有飞鸟的印记,几棵疏桐伫立在围墙边,秋草在慢慢地抒写秋意。你甚至忘了时间的飞速流逝,忘了手中已泛凉的浓茶,此刻的你却已在另一个世界,探索着另一个国家的未来,追逐着另一个时代的脚步。这就是读书给人的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樱桃红了,让芭蕉绿了,却始终释放不了一颗宁静闲适的心。
  教育家陶行知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清静心灵。”的确,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许多人日日夜夜奔走效劳,只为求取那囊中的“面包”却不舍得换取一朵精神之花充实自己。在那个物资严重匮乏的“文革”时期,咸肉绝对称得上是奢侈品,诗人梁小斌却用连续送上几块咸肉的代价来换得几本书的阅读权。如此追求与气度令人钦佩不已。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精神的提升才可永葆生命的绿色。
  走过热带雨林,走过撒哈拉,走过千山万水,三毛从来不受世俗眼光的桎梏,潜心投入文学之中。与草木为友,与土壤亲近,是她一生所追求的世界,她曾说:“春花、夏雨、秋月、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如此多情的作者,实在让我们难以忘怀。正是因为她对读书学习的热爱,我们方能阅读到令读者喜爱的《撒哈拉沙漠》一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三毛,终能于世人中永垂不朽。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去得不留痕迹,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什么如行云流水般带我走过倥偬岁月?是书中的故事,它让我感受到了情真意切,让我懂得了人间温暖,让我品味了人生的真意。
  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吧,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吧。让心灵享受一股诗书的气息,于绿树林中寻找到最初的自己。
  [点评]
  文章能围绕“读书”而谈,重点谈了读书的体验,从而说明为什么要读书:开篇指出唯有腹有诗书的气息才能于众生中俯瞰苍穹;接下来说明唯有精神的提升才可永葆生命的绿色;然后用三毛的事例证明读书终能于世人中永垂不朽;最后点出于绿树林中寻找到最初的自己。内容符合题意,也能处处点题。语言表达较有诗意。但文章结构稍嫌混乱,逻辑不够严密,如第三段和第四段是否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先引述大自然的景色再联系现代都市生活来谈,或许会使文脉要自然一些。
  阅读绽放出智慧
  欧阳家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厌倦了枯燥乏味的ABC,厌烦了令人窒息的X+Y,那么请翻开那带有油墨飘香的书,探寻黄金屋或是寻找颜如玉吧。
  翻开《古希腊传说》的一页:传说有一战神,他拥有两双奇特的眼睛,后面那一双可以看见过去500年,前面那一双可以预见未来500年,可他每当与人交战,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感到痛苦与不解,于是他去问无所不知的先哲,先哲听完他的痛苦,思考了片刻说:你拥有了两双独一无二的眼睛,但关注的不是过去就是未来,要知道,过去已成事实,未来还未到来,现在才是最重要的。你如此忽视现在,哪有什么力量与他人相斗?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最有力量的就是现在。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更不应空想于未来,应抓住当下,好好利用现在。   看看我国的经典书籍《论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诫我们学习要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不然,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子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想做或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强加给他人让他人去做。子还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能当我老师教导我的人。所以我们善于向身边的人请教,也要懂得不耻下问这个道理。
  有这么一则故事:弘一法师让他的门徒去攀登对面那座山的顶端,他的一个门徒却让法师把那座山移过来,故事的最后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移动那座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从中又可引出许多意味深长的道理,就如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遨游在书的海洋世界里,穿过珊瑚,游向深处,你会发现许多你从来没有见过的“稀有物种”;飞翔在书的广阔天空中,经过春夏,度过秋冬,你能感受到“春暖夏炎、秋凉冬寒”;漫步于书的花园,你会发现这一径都绽放了“智慧的花朵”。阅读吧,让自己嗅到花的清香。
  [点评]
  本文内容符合题意,结构清晰,开头引出观点,中间三个事例证明观点,结尾强调要“阅读”这个观点,是很典型的考场模式化作文,这种模式运用的比较娴熟。但是第一个事例记叙多议论少,所以有喧宾夺主之嫌,也显得论证力度较弱;第二个事例摘取《论语》的三句话,谈论不同的感悟,确实很能扣住读书的用处这个观点,但一句一得,略嫌简单,建议加个小结,由此延伸谈及读经典的妙处,由点到面;第三个事例如果换成现代作家或现代作品是否会使得文章较有层次感,不至于事例都是单一的古代作品?文章论证的逻辑性不够强,只是摆了事实,讲道理方面建议还是可以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上,如联系现实阅读情况来谈,或可以通过对比等多种手法来揭示中心观点,还可以考虑回应一下开头说的厌烦的ABC等,或许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好读书,方知读书好
  曾晓珊
  同是读书,有的人翻开书本,兴趣淡然,有的人刚拿到书本,便迫不及待。这是为何?这就是关于好读书和不好读书的区别。好读书的人,知书本中的乐趣,而不好读书的人,不管他如何去翻看书本,就像食着美食如同嚼蜡不解其味儿。这正可谓,好读书,方知读书好。
  要说好读书,要从养成阅读的习惯做起,阅读的习惯一养成,你一旦一天不读书都觉得难。而当你将这个习惯保留,而且每当拿起一本书,你就进入了书中的世界,并把你的注意力、精力都融入其中,那么,你就进入了好读书的行列。一旦你好读书你便会发现你的一切都在变化着,尽管你不记得你读了多少书,或者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但这都不要紧,因为你现在谈吐举止,都可能会受到书中文气影响。这就是读书在潜移默化地将你改造了。
  读书,修其身,养其性,这就是读书的一大好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好书,连喝茶的时间都不放过。他的好读书对他的影响大家也有目共睹,他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人品也许正是受读书的影响,他的许多著作《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也许是因他读书积攒出来的经验吧。
  正因为好读书,有许多的成语来描绘这些个好读书之人的行为,如废寝忘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等。要问若不是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怎么会有人如此沉迷于书呢?也许正是因为好书所以沉迷于书。
  其实,也不是因为好读书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也正因为好读书,才会真真正正地知道书中的精彩之处。而那些表意上知道读书好,而不去读书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者,因为他失去了能进入其精神世界的机会。
  何为好?好便是养出来的,良好谈吐举止也都是养出来的。这也便是读书的好处。也正是读书好而好书和好读书方知读书好的诠释。
  [点评]
  内容符合题意,语言表达基本通顺,结构基本清晰。中心观点是“好读书,方知读书好”,论述过程中能扣住中心,但内容较单薄,语言表达有颠倒重复之嫌,如最后三个自然段,不够简明,有凑数字之嫌。错别字偶有出现。建议可以先从片段训练开始,从细处抓起,语言表达要求没错字,没语病,然后再训练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治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程序权力违法现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良与完善逐渐成为中国刑事诉讼理论界的焦点论题。当前我国的理论学说大多以比较法制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儿子结婚大喜。田婶喜不自禁。婚礼前,在大门、房门和所有的窗户玻璃上都贴上了大红的双喜字;婚礼后,又给整栋大楼挨家挨户送喜糖。儿子和媳妇建议说:“熟悉的人家送一送,不
正月刚出,柳子愚接到乡下老父电话:“院外铁门上你手书的对联又被偷了。”柳子愚原计划去工作室,县里有位知名企业家求字,价格不菲的润笔费早已预付,这事不能再拖了。他略一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喜欢恋旧的。年轻时用过的茶杯、日记本、钢笔、围巾、棉布鞋等,仿佛都变成自己身体的外延,无端的精贵起来。也会守着一笹磁带、一堆唱片、一墙旧书和一
结束了漫长的冬日,东风却迟迟不来。萧瑟依旧,寒冷彻骨,花儿难以绽放。唤与东风来,相许一枝春,才换回满园姹紫嫣红竞相开放。是以借东风亦有道,唯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让他人心
假日里,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找我小聚。觥筹交错中,我们兴奋地谈论着往事,席间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时,一个学生无意间提到了丽霞。了解情况的学生马上说:“她呀,一直不爱说话,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
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的四篇文言文都是描写山水的散文名篇,单元提示以“感事抒怀,借景言情”来概括这几篇文章的特点。这一概括的确点出了这几篇山水散文的共同特征,也指出了教学重点——写景散文并非为写景而写,情与景往往相伴相随,读景的目的就在于品情。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难题——作者所写的景中带入了什么样的感情,所抒的情如何与所写的景相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理清文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山水散文的核
季羡林在德国求学,苦心孤诣写成论文,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却在论文开头、结尾打上括号:通篇全是废话!如当头一棒,毛头小伙自此潜心学问积极探索,终成布衣鸿儒,成为智慧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