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心中的诗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必过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韵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的读有了一定的滋味。】
  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
  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
  学生写话,汇报交流。
  (2)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缺衣少粮,一个个红军战士长眠在这皑皑白雪之中,诗人为什么还用了一个“喜”字?引导学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教师引读:再苦再难,红军也翻过了雪山胜利到达陕北。我们怎能不激动万分,我们怎能不欢呼雀跃,我们怎能不笑逐颜开?——引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千难万险,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不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有效的读写结合让学生再度进入文本情境;“喜”字的揣摩让学生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精神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三句诗的学习都很好地回扣了中心句,中心句的一咏三叹不仅对情感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让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毛泽东的豪迈诗篇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四、领悟文风,拓展延伸
  1.战争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正所谓:万水千山入诗来。在娄山关,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经过娄山关,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
  《清平乐·六盘山》也是其中一篇。站在六盘山顶,看着陕北猎猎红旗,想到长征漫漫征程,伟人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多媒体出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意境——那南飞的大雁所去的道路正是红军长征的漫漫征程呀!“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是一句空话,看,红军战士在二万多里的征程中是何等英勇!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2)这是何等的豪迈之情!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豪迈回到《七律·长征》中去吧!(自己练读,男女赛读)
  2.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指名背诵全诗。齐背。
  【设计意图:此处的拓展与积累既让学生简略了解诗人写作风格,也有助于学生再次入境悟情。由词中的豪迈再次回到诗中的豪迈,彼此照应、相互印证,为促进学生的读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曲胜利的赞歌,这是一首勇士的赞歌。走进这厚重的历史,领略这震撼的诗行,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听着你们深情的话语,我也想说两句。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吧!(听一段时间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红军精神伴随我们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设计意图:此举虽短,用意颇深,使红军精神的火种深深扎根学生心中。】
其他文献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章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就像一出戏曲的压轴,虽然占整节课的时间较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山雨音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你们从这山雨的声音里听
写作应该是充满人性美、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但目前的作文教学却存在着束缚学生自由思维与创新的现象。对此,我除了引导学生善观察、勤积累,培养深厚而鲜活的写作底蕴外,还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提倡个性化写作,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演绎千姿百态的奇特风景。  一、准确定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
《五彩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文中不仅展现着景色的美,更流淌着语言的美、境界的美、艺术的美。正如有位名师所说的:“五彩池不仅是水色鲜艳多彩,而其中蕴涵的语言情感也是五彩的。”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这种美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平时都去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今天,吴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观光旅游。有同学去过五彩池吗?  生:没有。 
设计:詹玲  评析:陈昌发    一、读题提问,把握整体    1 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 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  【利用课题“爬山虎”像动物并有脚的特点,引发学生推想课题写的是动物还是植物,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    1 这
《文学审美论》以文学作品鉴赏为切入点,辨析、界定了文学作品在创作、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概念,深入研究了文学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内在联系,探索文学阅读、写作中的审美心理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多种理论解读文本意义。该书涵盖了作者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读后有拨云见日、耳目一新之感。该书给人最大的启迪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作者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塑造出文学的审美价值,为文学审美视域下的语文课堂
设置选修课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实施所设置的选修课又毫无悬念地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点,甚至可以说已陷入了困境。从课程标准的总要求看,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并列的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必修课的定位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选修课的定位是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是选修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拓展提升,两者相辅相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须致力于必修与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我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设计出了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小学语文作业。  一、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语文作业  (一)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或师生共同讨论。2.完
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地评说高考语文试题的热情似乎没有往年高,一方面可能因为今年试题题型稳定,能引发热议的话题似乎都说过了;另一方面,从某些省份的高考语文平均分看,今年分数高于去年,所以大家会认为今年试题比较平易,与预期相符。而实际上,这些年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都没有停止变化,难度也在悄悄增加。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以促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关
这里说一说集中识字的好方法——比较识字(对比识字)。  比较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把同音、形近、近义、反义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异同,以便区分,防止混淆。比如,“人”与“入”,“出”与“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字;“人”和“出”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字;“出”与“粗”可进行读音比较来识字。又如“辨、辩、瓣、辫”等字,学生可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并用儿歌“中间点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