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插曲》和胡安·鲍斯的短篇小说《女人》同样描写了女性在苦难之下的生存意识: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与生活达成和解,最终完成自我救赎,还是放弃希望,选择继续迷失自我。对比两篇小说,不难看出,前者的女主人公最终在画家的帮助下,完成了精神的超越,而后者中的女主人公亲自扼杀了生活的希望,继续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
关键词:女性的自我迷失 自我救赎 蒙娜丽莎 太阳意象
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插曲》和多米尼加作者胡安·鲍斯的短篇小说《女人》同样描写了女性的生存意识与自我救赎的问题,女主人公不同的选择造就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威廉·福克纳对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胡安·鲍斯则通过令人震撼的悲剧性结局,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一、女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状态
威廉·福克纳《插曲》中的“她”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每天中午路过“我”的山间小别墅,带着同样六十多岁的盲人丈夫去大教堂乞讨以维持生计,日落时又带他回家。从这些描写可见“她”的生活窘迫,食不果腹,需要讨食才能生存,且丈夫是盲人对于“她”来说似乎又增加了一种更沉重的负担。
胡安·鲍斯《女人》中的她也是生活在极其贫穷的家庭,丈夫四天前出门时嘱咐“她”卖掉羊奶换钱。丈夫走后,看着饥饿难耐的孩子,“她”不忍心卖掉羊奶,而是拿给孩子喝了,丈夫回来后“她自然是拿不出钱来”,于是,“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的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她”竭力争辩又遭到一阵拳打脚踢。“孩子搂着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最终,“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在烈日下踉跄而行。男人是很残暴的,他不顾孩子的饥饿,不问缘由对“她”实施暴行,进行摧残。
可以说,极度贫穷、依靠丈夫而无望是两个女主人公面临的相当不如意的一种生活状态,她们需要苦苦挣扎,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带给她们的折磨。
二、女性的迷失与自我救赎
(一)“她”勇敢面对现实,与生活达成和解
《插曲》中的“她”年轻时,丈夫超众,“她”因此而骄傲、虚荣,对丈夫充满了崇拜,“他”带给“她”很多美妙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丈夫老了,瞎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可“她”没有因为虚荣抛弃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大孩子”。他们过得贫困但绝不粗糙,文中对他们的穿着是这样描写的:“他穿着一套刷净的西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从不扣衣领,也不扎领带。她穿着一件雅致的棉织花布上衣,戴一顶阔边太阳帽。”对于“她”的神情描写,威廉·福克纳也是毫不吝啬的。“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用她那多节的手做着手势”,“她的脸是褐色的,永远美丽得像个妖魔”,“眼下在她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东西,那东西不是她的脸。那上面恰好带有一种模棱两可的、不可思议的姿态”。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微笑描写颇多。当他们那天中午路过时,“我”的朋友斯普拉特林招呼“她”想为“她”写生:
“你很忙吗?”他问道。
“你有事?”她欢快地答道。
“我想给你写生。”
她没有听懂,热切地看着他的脸。
“我想给你画一幅像。”他解释道。
“跟我来。”她立刻笑着对和她一起的那个男人说道。
......
“斯普拉特林画完了。她的脸变成了一位六十岁妇女的脸,就像一个妖魔一样没有牙齿,兴高采烈的。”
以上这些描写体现出了一个女人经历了梦想破灭和生活的苦难之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与生活达成了和解,将生活归于平静普通,但绝不是一潭死水,因为“她”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的、乐观的。
(二)“她”放弃希望,选择逆来顺受
《女人》中对“她”和孩子的穿着和神情也有着生动的描写,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心如死灰,连孩子都将其喚不醒的女人。
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炯炯有光,他趴在母亲身边,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此外,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映射女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在这条近乎僵死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作者用“僵死的公路”和“干涸的河床”“看不见在哪里”比喻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女人的精神已经麻木,人毫无生机,犹如僵死,加上丈夫长期的暴力,使女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幸福和出路,所以看不见家在哪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可怜的女人,却在本可以得到帮助,逃离丈夫毒打和折磨之际,放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举起一块大石头,砸死了试图拯救她的奇克。作者是这样描写结局的。
女人用双手捂住脸,两只眼睛好像要冒出来似的,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但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死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女人的懦弱和麻木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选择了继续屈服于男权,继续悲惨地生活下去,完全迷失了自我。
(三)蒙娜丽莎与奇克的特殊意义
威廉·福克纳在《插曲》的结尾是“我”惊讶地看到斯普拉特林给老妇人“整个脸蛋画得确实同蒙娜丽莎的表情一样”。众所周知,蒙娜丽莎以其微笑闻名,是女性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这也和作者前面频频对老妇人的微笑进行描写相照应。“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这正是生活在激情褪去后归于的恬静,以至于“她”在斯普拉特林画像的时候可以短暂地回忆年轻美貌的时候,回想当新娘子的她又一次穿上了丝织衣服,戴上了首饰、花冠和面罩,或许还有一束鲜花。而“她”在看到自己和丈夫的画像片刻兴奋之后,又准备平静地离开了。“她拍了拍她丈夫,她站了起来。”老妇人的心中或许始终有某种遗憾的,可以说,这副像蒙娜丽莎的画最终帮助“她”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让“她”的精神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女人》中对站在仙人掌尖上的鹫鹰有几次描写,而奇克虽与女人素不相识,但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他试图帮助女人脱离苦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同情人类的困苦,帮助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这惹怒了宙斯。于是普罗米修斯被锁在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宙斯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脏,又让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奇克为了拯救女人,和其丈夫契佩展开了一场激战,可是,当“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的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时,“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块石头朝奇克的脑袋上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了地上”。女人麻木地杀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继续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而奇克,为女性的生存带来希望火种的拯救者,却逃不了和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悲惨命运。
此外,两篇短篇小说都在开篇对太阳进行描写,预示了故事各自的结局。《插曲》有写到“她”戴着“太阳帽”去乞讨,“日落”时带丈夫回家,展示的是一副温暖祥和,夫妻相濡以沫的画面。这里,太阳代表了温暖、希望和美好。而《女人》中把太阳描写成一个“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使公路变得“灼热”,似乎要把人“烤焦”,结尾也写道:“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太阳在很多作品中,都是男性的標识,这体现了女性难以摆脱的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折射出女性的悲剧性。
三、结语
威廉·福克纳和胡安·鲍斯的这两篇故事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身处困境中女性生存的思考,但是,毫无疑问,威廉·福克纳是更加乐观的,他拒绝认为女性已经走到了尽头,相反,他认为女性能够熬过苦难,也终将获胜。当女性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的时候,就是她们开始自我救赎的时候。胡安·鲍斯则用悲剧性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要摆脱自我迷失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自我崛起更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甘春枝.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意识——老舍《月牙儿》与《阳光》又解[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2] 王若聪.论徐坤《厨房》中的太阳意象[J].青年文学家,2013(26).
[3] 闫吉青. 女性自我的迷失与救赎[J]. 俄罗斯文艺, 2016(4).
[4] 丁义. 自我的迷失与救赎——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浮现》中的母性主题[J]. 作家, 2010(22).
[5] 梁秋花, 袁小华, 姜丽. 迷失与救赎——从电影《我是山姆》看现代女性精神生态困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作 者: 尹蓉,讲师,重庆财经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及英语教学法。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女性的自我迷失 自我救赎 蒙娜丽莎 太阳意象
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插曲》和多米尼加作者胡安·鲍斯的短篇小说《女人》同样描写了女性的生存意识与自我救赎的问题,女主人公不同的选择造就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威廉·福克纳对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胡安·鲍斯则通过令人震撼的悲剧性结局,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一、女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状态
威廉·福克纳《插曲》中的“她”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每天中午路过“我”的山间小别墅,带着同样六十多岁的盲人丈夫去大教堂乞讨以维持生计,日落时又带他回家。从这些描写可见“她”的生活窘迫,食不果腹,需要讨食才能生存,且丈夫是盲人对于“她”来说似乎又增加了一种更沉重的负担。
胡安·鲍斯《女人》中的她也是生活在极其贫穷的家庭,丈夫四天前出门时嘱咐“她”卖掉羊奶换钱。丈夫走后,看着饥饿难耐的孩子,“她”不忍心卖掉羊奶,而是拿给孩子喝了,丈夫回来后“她自然是拿不出钱来”,于是,“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的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她”竭力争辩又遭到一阵拳打脚踢。“孩子搂着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最终,“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在烈日下踉跄而行。男人是很残暴的,他不顾孩子的饥饿,不问缘由对“她”实施暴行,进行摧残。
可以说,极度贫穷、依靠丈夫而无望是两个女主人公面临的相当不如意的一种生活状态,她们需要苦苦挣扎,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带给她们的折磨。
二、女性的迷失与自我救赎
(一)“她”勇敢面对现实,与生活达成和解
《插曲》中的“她”年轻时,丈夫超众,“她”因此而骄傲、虚荣,对丈夫充满了崇拜,“他”带给“她”很多美妙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丈夫老了,瞎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可“她”没有因为虚荣抛弃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大孩子”。他们过得贫困但绝不粗糙,文中对他们的穿着是这样描写的:“他穿着一套刷净的西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从不扣衣领,也不扎领带。她穿着一件雅致的棉织花布上衣,戴一顶阔边太阳帽。”对于“她”的神情描写,威廉·福克纳也是毫不吝啬的。“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用她那多节的手做着手势”,“她的脸是褐色的,永远美丽得像个妖魔”,“眼下在她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东西,那东西不是她的脸。那上面恰好带有一种模棱两可的、不可思议的姿态”。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微笑描写颇多。当他们那天中午路过时,“我”的朋友斯普拉特林招呼“她”想为“她”写生:
“你很忙吗?”他问道。
“你有事?”她欢快地答道。
“我想给你写生。”
她没有听懂,热切地看着他的脸。
“我想给你画一幅像。”他解释道。
“跟我来。”她立刻笑着对和她一起的那个男人说道。
......
“斯普拉特林画完了。她的脸变成了一位六十岁妇女的脸,就像一个妖魔一样没有牙齿,兴高采烈的。”
以上这些描写体现出了一个女人经历了梦想破灭和生活的苦难之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与生活达成了和解,将生活归于平静普通,但绝不是一潭死水,因为“她”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的、乐观的。
(二)“她”放弃希望,选择逆来顺受
《女人》中对“她”和孩子的穿着和神情也有着生动的描写,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心如死灰,连孩子都将其喚不醒的女人。
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炯炯有光,他趴在母亲身边,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此外,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映射女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在这条近乎僵死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作者用“僵死的公路”和“干涸的河床”“看不见在哪里”比喻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女人的精神已经麻木,人毫无生机,犹如僵死,加上丈夫长期的暴力,使女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幸福和出路,所以看不见家在哪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可怜的女人,却在本可以得到帮助,逃离丈夫毒打和折磨之际,放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举起一块大石头,砸死了试图拯救她的奇克。作者是这样描写结局的。
女人用双手捂住脸,两只眼睛好像要冒出来似的,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但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死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女人的懦弱和麻木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选择了继续屈服于男权,继续悲惨地生活下去,完全迷失了自我。
(三)蒙娜丽莎与奇克的特殊意义
威廉·福克纳在《插曲》的结尾是“我”惊讶地看到斯普拉特林给老妇人“整个脸蛋画得确实同蒙娜丽莎的表情一样”。众所周知,蒙娜丽莎以其微笑闻名,是女性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这也和作者前面频频对老妇人的微笑进行描写相照应。“她”“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这正是生活在激情褪去后归于的恬静,以至于“她”在斯普拉特林画像的时候可以短暂地回忆年轻美貌的时候,回想当新娘子的她又一次穿上了丝织衣服,戴上了首饰、花冠和面罩,或许还有一束鲜花。而“她”在看到自己和丈夫的画像片刻兴奋之后,又准备平静地离开了。“她拍了拍她丈夫,她站了起来。”老妇人的心中或许始终有某种遗憾的,可以说,这副像蒙娜丽莎的画最终帮助“她”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让“她”的精神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女人》中对站在仙人掌尖上的鹫鹰有几次描写,而奇克虽与女人素不相识,但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他试图帮助女人脱离苦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同情人类的困苦,帮助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这惹怒了宙斯。于是普罗米修斯被锁在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宙斯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脏,又让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奇克为了拯救女人,和其丈夫契佩展开了一场激战,可是,当“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的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时,“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块石头朝奇克的脑袋上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了地上”。女人麻木地杀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继续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而奇克,为女性的生存带来希望火种的拯救者,却逃不了和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悲惨命运。
此外,两篇短篇小说都在开篇对太阳进行描写,预示了故事各自的结局。《插曲》有写到“她”戴着“太阳帽”去乞讨,“日落”时带丈夫回家,展示的是一副温暖祥和,夫妻相濡以沫的画面。这里,太阳代表了温暖、希望和美好。而《女人》中把太阳描写成一个“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使公路变得“灼热”,似乎要把人“烤焦”,结尾也写道:“唯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太阳在很多作品中,都是男性的標识,这体现了女性难以摆脱的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折射出女性的悲剧性。
三、结语
威廉·福克纳和胡安·鲍斯的这两篇故事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身处困境中女性生存的思考,但是,毫无疑问,威廉·福克纳是更加乐观的,他拒绝认为女性已经走到了尽头,相反,他认为女性能够熬过苦难,也终将获胜。当女性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的时候,就是她们开始自我救赎的时候。胡安·鲍斯则用悲剧性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要摆脱自我迷失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自我崛起更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甘春枝.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意识——老舍《月牙儿》与《阳光》又解[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2] 王若聪.论徐坤《厨房》中的太阳意象[J].青年文学家,2013(26).
[3] 闫吉青. 女性自我的迷失与救赎[J]. 俄罗斯文艺, 2016(4).
[4] 丁义. 自我的迷失与救赎——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浮现》中的母性主题[J]. 作家, 2010(22).
[5] 梁秋花, 袁小华, 姜丽. 迷失与救赎——从电影《我是山姆》看现代女性精神生态困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作 者: 尹蓉,讲师,重庆财经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及英语教学法。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