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考验两岸关系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d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达成食品安全联系渠道与通报机制共识,为今后两岸主管部门建立长期、全面的联系与互动,开启了一扇窗。
  
  2008年9月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因有部分问题奶粉输台,引燃台湾社会关注热情:媒体大肆报道、台湾民众对大陆食品安全疑虑加深、马英九政府急忙应对、绿营则借机操弄该事件成为政治斗争工具。
  海协、海基两会会晤在即,食品安全业已纳入“陈江会”协商议题,两岸正以智慧与理性化解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纠葛,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毒奶粉”事件折射岛内政治众生相
  
  食品安全并非中国大陆独有的问题,事实上包括台湾在内的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远处看,1979年发生在台中的多氯联苯事件中千余人因食用米糠油中毒。近处的有发生在两年前的岛内“毒大米”、“死猪肉”事件。因地下水含砷,致台北关渡平原地区种植的大米中砷含量超标成为“毒大米”。云林县老板陈鸿升私自屠宰、贩运病死猪肉使约2600余吨“死猪肉”流入台北、新竹、桃园等地,不少学校、机关便当店都曾购买过陈出售的“死猪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而“食以安为先”,特别是奶制品消费群体庞大,尤关儿童健康,“毒奶粉”事件在岛内持续发酵,遂演变为冲击两岸关系的风暴。透视“毒奶粉”事件台湾各方反应,我们清晰可辨岛内政治众生相。
  马政府应对左支右绌。“毒奶粉”事件发生后,马英九表示关切,要求行政院速查清奶粉在台销售情况。而后却因“卫生署”公布检测三聚氰胺标准前后不一,招致批评。马政府应对“毒奶粉”政策之反复遭到诟病,“卫生署”署长林芳郁也因此于9月25日辞职,成为刘“内阁”首位下台官员。中央日报社发表社论称这“对于执政团队更是雪上加霜”。为实地了解沟通食品安全状况,台组织专家团于9月27日由海基会副秘书长张树棣带队抵达北京,两会专家经会谈达成关于建立食品安全联系渠道与通报机制的共识。
  绿营忙打“食品政治”牌。民进党将“毒奶粉”事件定调为对刘兆玄内阁的信任危机,要求改组内阁,提案修改《食品卫生管理法》、《商品标示法》名定食品及原料生产地,并筹备举办一系列所谓反中国黑心商品活动。还有人士建议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贸组织(WTO)“告洋状”。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抨击马政府对大陆态度软弱,处理危机缓慢,指出马政府如仍执意坚持陈云林来台,“将是另一次的民意误判,所造成的影响会比‘毒奶粉’事件还严重”。蔡还将“毒奶粉”事件与台湾“主权”相联系,批马英九“如果连毒奶粉都处理不好,人民会担忧,这样的政府又要如何处理主权问题?”民进党“立法院”党团书记张花冠声称:“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不但造成中国政府公开将台湾贬为中国台湾地区,更导致国际媒体以中国国内新闻的方式处理‘毒奶粉’事件,阻绝台湾与国际卫生组织接轨,实在很悲哀。”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提出,马英九、刘兆玄必须为问题奶粉事件公开道歉、负起连带责任。并宣称大陆未就“毒奶粉”事件道歉赔偿前,不欢迎陈云林赴台。如陈来台,不排除上街表达抗议。更有民进党执政官员以“维护台湾人的安全”为由采取极端措施,命令商家将大陆生产食品完全下架。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困兽犹斗,也抓住“毒奶粉”大肆炒作,称陈云林赴台是马政府用“熊猫换主权”,并伺机发动民众游行抗议。
  
  台湾社会舆论对问题奶粉事件反应不一。至少存在三种舆论论调。一是亲绿媒体的一边倒。亲绿电视台充斥着对马当局的攻击。民视政论节目“头家来开讲”猛批所谓“大陆‘毒奶粉’袭台”,马政府“不稽查,没骨气”。三立新闻台以“马内心重视中国人,不理台湾人”攻击马上台后“台湾主权不保,信心、资金、人才开始外逃”。亲绿报纸则连抛批评文章,《自由时报》发表评论揶揄“马先生一味向中国倾斜,不料中国竟然送来毒奶粉”,曾为陈水扁前“御用文人”的邹景雯则在《自由时报》发文称“面对台风灾害和大陆毒奶粉肆虐,马英九却在剪彩时诡异地一笑,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团队,真能撑满4年?这个问号在民众心中已经越来越大”。二是部分消费者与业者的盲从与惶恐。因部分含三聚氰胺奶粉已被加工成各种食品为台湾消费者食用,加之媒体狂轰乱炸式的报道与民间的口耳相传引发了岛内民众的盲从与恐慌,一些消费者减少对奶制品的消费量。部分商场以及从业者因怕招致舆论谴责,处于撇清关系的考虑,下架部分奶制品。三是岛内的理性回应。与亲绿媒体的炮轰与普通消费者与业者的盲从不同,岛内部分舆论理性回应“毒奶粉”事件。认为“毒奶粉”事件的处理不应与“台湾主权”牵强附会联系在一起。联合新闻网发表社论指出,“不能把毒奶粉这类事件的交涉,也压在‘主权定位’的五指山下,倘若还陷在政治文章的泥淖之中,绝对与两岸所努力经营的和解氛围背道而驰。”《中国时报》则认为大陆就“毒奶粉”流入台湾,对台及时、主动通报这一作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仅反映两岸关系的回温,也彰显新任国台办主任王毅提出的“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对台新工作方针。海基会秘书长高孔廉则认为,透过海协会第一时间通告“毒奶粉”事件,可以感受大陆善意。
  
  化危机为契机
  
  不可否认,延烧台湾的“毒奶粉”事件,成为逐渐回暖的两岸关系中一段不和谐的插曲,幸而大陆与台湾联手紧密沟通,努力使“毒奶粉”对民众影响最小化。在这场化解食品安全的危机中,孕育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契机。
  两岸高度重视,释出最大善意。“毒奶粉”事件揭露后,两岸均表现出对问题的重视。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毒奶粉”事件给台湾消费者带来的损害表示“深感痛心”,认为“毒奶粉”事件不会影响两岸关系的大趋势,只要两岸本着对同胞负责的态度,认真妥善处理,一定会把事件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马英九在“双十”讲话指出“人民的不安是政府的责任”,表达了化解危机的信心,他指出国际金融风暴与“毒奶粉”事件,让政府深深警惕连结国际与两岸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不要因噎废食,反而要化危机为转机,并承诺松绑与开放政策不会变,政府须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与危机处理,将社会风险降到低处。
  沟通化解危机。食品卫生问题本无涉过多政治议题,但在较为敏感的两岸关系背景下发生,便易为人操作利用,演变为纯粹政治议题,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纵观“毒奶粉”事件的处理,两岸政府并没有陷入政治议题的泥沼,而是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利用海协、海基两会搭建的沟通平台,派出食品卫生领域的专家会谈,秉持“最少的政治性与最高的专业性”原则,力争早日化解食品安全危机,保障两岸民众的利益,切实关怀民生福祉。问题的处理与沟通离不 开两岸信任的逐步积累。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也认为两岸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建立互信、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妥善处置四个步骤。两岸专家团的沟通是信任的积累,也是协调行动的开始。
  达成食品安全联系渠道与通报机制共识意义深远。台湾认为建立两岸主管部门直接联系、通报并采取必要措施的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同意优先成立两岸相关部门之间食品卫生安全紧急事件通报、联系及协调窗口,制定专人处理。大陆也认为应尽速在两会框架下建立两岸食品安全联系机制,包括在两会框架下进行食品安全的资讯沟通,以及在食品安全监管业务上,由两地卫生、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直接沟通。归纳两岸说法,最重要一点便是两岸食品卫生管理部门今后可以进行直接的沟通联系,这不仅有助于两岸在食品卫生领域的合作,而且为“今后两岸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全面的联系与互动,开启了一扇窗”。有评论指出,海基会与海协会食品卫生专家团就输台“毒奶粉”事件进行的直接沟通,是“专家沟通的一小步,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显然,绿营操弄“毒奶粉”事件醉翁之意不在酒。逢中必反向来是民进党的策略之一,“毒奶粉”事件无疑是失去执政地位的民进党攻击马政府的良机。民进党把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归结于马政府的“亲中政策”,并且试图把马英九与中共捆绑在一起,将马抹红,不断挫压马政府执政威信,摧毁民众对马政府的信心。妄图藉由“毒奶粉”事件激起台湾民众的仇共与反蓝情绪,正是出于政党斗争需要,民进党将“毒奶粉”事件不断上纲上线,频频向马英九政府发难。寻找一切机会攻击执政党,希冀重获执政机会。而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借“毒奶粉”事件进行“反中”议题的政治炒作,则是转移民众视线与媒体关注焦点的乌贼战术,试图干扰其贪腐弊案侦办进程。民进党、陈水扁试借“毒奶粉”事件为陈云林赴台制造麻烦,阻挠两会会谈,更试图以直接诉求WHO将“毒奶粉”问题国际化。两会建立食品安全联系通报机制共识,则把台湾与WHO的联系置于“共识”框架之中,成为更加可控的关系。
  这次“预备性磋商”为“陈江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海协会与海基会名义组团的专家座谈并不具有两会制度性会谈的性质,因座谈议题内容的关系,事实上这次会谈被看作是海峡两会的一次“准会谈”。专家会谈虽未就两岸建立及时、有效的食品安全联系与通报机制签署协议,但已经就这一议题达成共识,“预备性磋商”为10月底两会就食品安全议题的新一轮商谈铺垫道路,也为即将到来的两会商谈营造良好氛围。
  事实上,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活络,类似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发性紧急事件会越来越多,而两会计划性、时间性、目的性较为固定的制度性商谈模式无法灵活解决突发事件。此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两会商谈模式,是有别于制度性会谈的“一事一议”式的项目会谈。就本次协商的经验来说,项目性会谈不必受两会层级会谈的局限,可以机动迅速地应对突发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两岸协商,开启了两会会谈模式的多样化之门。
其他文献
去年以来,中国十多次提高利率,十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严格实施信贷规模的刚性控制,但整体流动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就在于结售汇制度的根本缺陷。    防止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今年全球的课题,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同样严峻,不容乐观。而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通货膨胀面临着艰难的判断和选择。而找准发生通货膨胀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既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研究者的义务。 
近年以来,在经历“打工诗人”、“老板诗人”等一系列概念炒作之后,与诗人有关的第三个概念——“官员诗人”于2008年成功面世。先是坊间流传安徽天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叶世斌被国内某民间组织推荐为“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后是广东省中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获得由《诗选刊》颁发的“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奖项。  “官员诗人”的高调亮相得到了当代诗坛知名诗人的捧场。著名诗人多多为“20
目前仍不能确定的是,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是否足以建设一套具有自我纠错功能的社会制度,一套当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能够自我调节的制度。这对于俄罗斯避免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怪圈式混乱”至关重要。    11月5日,在普京的注视下,梅德韦杰夫完成了担任总统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陈述。值得注意的是,梅氏在演说中没有对几小时前当选的奥巴马表示祝贺。这种“怠慢”或许是俄罗斯人对待西方正兴起的变革的一种常态,就如同170
限塑令并不“限塑”    经过中央政府的一纸限令,6月份起,各个超级市场都不再免费为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据称,这一限令发布的目的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保护环境。但是,从现在开始的几个月之后,大家就会发现禁止超市免费塑料袋的命令不但不会减少国民对塑料袋的使用,反而使人们在仍然使用几乎同样多的塑料袋同时,额外增加对其他类型购物袋的使用和消耗。  由多年形成的习惯,除了一部分特高收入群体介意居室美观,国
3年心血的价格    “连头带尾3年了,真难啊。”平时不爱说话的宁波商人章明伟说到自己公司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声长叹。  章明伟经营的企业叫“宁波江东盛丰钢塑管制造厂”,是中国管道行业的骨干企业,销售额两亿左右。在天津和宁波两地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在全国都有销售网点。从80年代开始就辞职下海的章明伟一直在做管道贸易。到1998年,因为建设部出台相关文件提出为保障居民水质安全,将逐步在
2007年的夏天,台湾流行乐界最轰动的事件,是“金曲奖”在创设18年后第一次被拒领。  6月16日,凭《种树》获得最佳客语歌手、最佳客语专辑民谣的歌手林生祥登上颁奖台,宣布将两座奖杯退还主办单位;举座皆惊之时,他又宣布会领取25万元台币奖金,并分赠给美浓种树团队、美浓小区报《月光山》杂志、讨论有机农业的《青芽儿》杂志和“白米炸弹客”杨儒门。  此时直播镜头捕捉到观众席上不寻常的一幕,三个黄底红字的
危机边缘    策划人语  提起经济危机,许多人的大脑立时浮现出资本家让工人把成桶的牛奶倒进河里的画面。这个曾被我们的教科书当做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且不可救药之典型的现象,在1997年被一股金融风暴裹挟而来,竟如此近地盘踞在中国的身旁,大口喘着粗气。    10年来,劫后余生的亚洲各国,在高悬的危机之剑下开始对自身的反思。先后启动一轮轮政治与经济的改革。国家退出与管制加强、固守威权政体与彻底推进民主化
无论中国的政治历史还是当代的政治,都有许多非常积极的东西,如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关心大众教育、关注大众福利等等,不妨把这些宝贵的政治传统作为未来政治发展的资源之一。    编者按: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运动,正成为转型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近现代中国社会运动形成的遗产是什么?对今天的社会运动有什么影响?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应美国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裴宜理(Elizabeth
自然资源收益的两难境地(2008年第9期《被掩盖的全民财富》)    人类历史的演进,几乎就是一部围绕着自然资源争夺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強,自然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难以估量。  在国内,较为典型的是煤炭资源带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其近邻内蒙古亦在早几年提出借“羊煤土(稀土)气(天然气)”而“扬眉吐气”的概念。  不过,由于自然资源收益存在分配的天然缺陷,“煤炭经济”实际上也是
在俄罗斯图瓦、布里亚特等共和国,当政者着眼于经济上的需要而宣扬泛蒙古主义;一些地方精英的“泛蒙”主张和要求独立的言论,很大程度上只是激愤之语。但个别日本学者却以在东北亚日本人与蒙古人基因最近为由,鼓吹建立“大蒙古国”,以遏制中、俄。    一个幽灵,泛蒙古主义的幽灵,在西伯利亚地区徘徊。它的现实危害,虽不如泛突厥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害明显,但仍然有必要予以重视。历史上,“泛蒙”思潮往往在国家爆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