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天的信仰开路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在校园小路,总会有芬芳萦绕四周,将早春淡墨的绿别在心里,柳枝嫩芽羞羞答答地藏在树荫下,默默地绽放着,等待着一鸣惊人。同在树荫下还有一群孩子,肃穆的神情专注地读着一本书,像个朝圣的使者,虔诚地匍匐在信仰路上。
  冲破自卑的孩子
  他叫杨建国,一个农村孩子,刚进这个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他。他浓眉大眼透着胆怯,衣着朴素却很干净,第一印象让我有了让他当班长的意向。我与他交谈,他脸憋得通红,小声对我说:老师,我当不了!我看他缺乏自信,就鼓励他:我看你行,试着干。他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在具体工作中他格外认真,我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唯独缺憾就是有些自卑,我得想办法帮他找回自信。
  记得那节语文课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延伸阅读环节里,我让同学们仿写这首诗歌。在走廊转悠时,我发现他的诗写得相当不错,就让他在课堂上朗诵。不料他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普通话不好。我说:大声念出来,兴许很好听的。这时,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他在朗诵中,从起初的颤抖到中间的入情再到最后的高昂。同学们被感染了,从开头的戏谑到中间的感动再到最后的认可,热烈地掌声久久不息。从那天起,他爱上了写诗,班级管理更加用心了。我將他的诗歌分享到我的空间里,一篇一篇保留了下来。一次语文课堂上,我问同学们:“清高”是什么?在这个被金钱污浊的社会一角,这个词语还有生命力嘛?也许它只是一种理想,也许它包孕着别的含义。想不到简简单单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深思,让我感动。我觉得无论答案怎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种求索的精神和勇气。
  孩子自卑是一种正常心理,所不同的是有些学生反应轻,有些学生反应重。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是每个班主任应该努力的方向。若我们置之不理,很有可能让这种自卑扩大化,以至于将一名优秀的孩子埋没在学困生里。
  挽回你的遗憾
  他叫王俊峰,是我刚带班时那一届学生。他皮肤黝黑,小平头,性格腼腆,在聊天中得知他与我是半个老乡。他稳重老实,写得一手好字。那一年,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办一期黑板报参加评比,我让他去办。他写的字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美。此刻,我虽看到他一脸的腼腆,但心里却一定比我更高兴。
  不久他请了假,假满了仍不见回来,我很着急。听班上几个同学说,借了他们很多钱。还说他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恭喜您手机号码中奖了,获得我们公司奖金98000元,请您尽快办理领取,同时需缴纳汇费500元。他心动了,开始汇款,就这样被套住了!300元、600元、1000元,断断续续汇了5000元,最后联系他的那个手机号码无法接通,才发现是个骗局。而这些钱除了他自己节省的生活费外大部分是向同学借的,无奈只能偷着出去打工挣钱还账。听到这些,我及时与他家长联系,在他QQ上留言:俊峰,人生有很多挫折,你面临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你不能选择逃避……你学习成绩优异,一定能考个好大学……希望你早日回来,回到课堂里,老师等着你。我的留言还真起了作用,三天后他回到了学校。他经历了这场磨难,更加努力学习,两年后高考被一本院校录取。
  爱的传递
  那年,我放下书本,又拿起书本。那年,我稚气未脱,却要为人师。来到四中,学校委以重任,让我担任高一五班班主任,代高一五班、高一六班语文。领到任务那天,我一个人来到教室,看到三尺讲台和空着的座位,深感肩上担子很重。
  开学那天,同学们陆续报了名。第一次班会上,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面对不时响起热烈地的掌声,我的心在沸腾。
  9月10日教师节,我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在班长“起立”声中全班同学起的端端的,齐声说: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接着一位同学捧着小礼盒,走上讲台赠予我。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手足无措,心理极度满足让我的语言和表情都慢了半拍,这可是我当了教师在第一个教师节收到最有纪念意思的礼物,我不知道用怎样的心得来表现这份情谊。我接过礼盒,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发自内心说了声:谢谢!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在想,无论什么都大不过一个“爱”字。没有爱,教育就变得苍白。没有爱,一切都显得虚诞。没有爱,更谈不上做个好老师。我在想,事物之间的平衡,更需要一个导管去传递能量,而师生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大爱。
  春天给山坡涂上了绿,五颜六色的花朵撒满校园小路,轻吟的书声徐徐传来,让此刻的美显得温情多彩。我不忍心破坏这种意境,只能悄悄走过。记得陶行知先生一句话: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是我这一生的大事。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当我前行的道路受阻时,它会为我指明方向,启迪我的教育人生,为我们明天的信仰开路!
其他文献
初夏时节,花红树绿,草木葱茏。好友清湘约我去庄子峁看鲜明老家新建的生态农庄。  早晨自驾车从环县县城出发,沿国道211线向北二十公里上山。车子沿着绸带般乡村柏油路行驶,绕过几座山头后,车窗外山梁云端里,一块块紫花苜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给残原山坡平添了无限生机。这就是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  走近庄子峁,路上遇到拉砖的卡车、拉水的罐车、铺路的铲车、三轮农用车,压路车往来不断,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
期刊
周末小聚,朋友清湘说:父亲家法严厉,说一不二,他都当了乡党委书记,回老家父亲不发话不敢上炕。母亲慈祥贤惠,善解人意,她的一个笑容都让人感到无比温暖。接着他又讲了一串严父慈母的往事。听了他的故事,我好似回到了慈母身边,仿佛她在呼唤我的乳名。  母亲很小就没了爹娘,是舅父领养大的。那年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母亲还是个半大娃娃就开始干农活。夏天,早上挖一筐猪草,摘一筐黄花。午饭后便赶着羊群出山放牧,日复
期刊
高晓松说:“曾经以为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没有疑惑了,什么都能懂能得透彻了。但真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其意思是那些不懂的事,都不愿去探究了,也就不去疑惑了。”  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坦然和敞亮的豁达,也许就我所理解的“不惑”之惑吧?!  如今,我也是刚刚跨越不惑之年的门槛儿,看他人曾经的风景,回顾和展望自己的人生路。  一  在尚无中年阅历的生活里,开启沉甸甸的中年生活,总是从品咂父辈们曾经的光阴
期刊
喜欢上荷花,源自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意境,那种韵味和那种至纯至真的感情,仿佛看见了那浸润在荷花中透明的傲骨。  喜欢上荷花,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说的也是这一池荷花。百花之中,独有她驻颜有术,永葆青春之姿,绽放时清丽空灵,毫无凡俗之气,凋谢了也淡然风雅,不染尘埃,只是随波而去,有着无法形容的清爽和唯美。  喜欢上荷花,还
期刊
自小恋家,结了婚生了孩子好像还没有长大,一直想待在父母身边,睡梦里也经常围着他们转悠。  周五放了学,我归心似箭,急不可待,草草收拾行囊,匆匆登上了开往娘家的車子上。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把山坳染得彤红,清风悄悄穿过车窗玻璃缝隙爬上脸颊,一阵清凉,好不惬意。梯田多了,农庄也密了,亲切熟悉的小路越来越近……  上中学时,每个周日都要步行回家背干粮,一回到家,母亲总会做一顿臊子
期刊
家乡环县是一块瘠薄的土地,它凄楚的身影在我深邃的记忆中一直坚毅地耸立着。自小,我在它怀抱中茁长,沐浴着它的温暖,轻嗅着它的荒寒。它的形象,如一座高大的丰碑,照耀着我前行的坦途或泥泞。  三岁小孙女最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一天,她看着看着,便嘟哝着小嘴说:“要是喜羊羊和我能做邻居就好了。”一句童言勾起了我对少年“羊倌”生活满满地回忆。  我家祖辈以种田养羊为生,父亲亦是如此。生产队那时,父
期刊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山里有好多窑洞,有的铁将军把门,有的坍塌只剩下一眼窗户,有的已面目全非……但哪孔是谁家的,谁都能说个清楚。而我家连一个烂窟窿都没有。  这幾年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农村的家修得有模有样。但留守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门打拼去了。  父亲自小出外谋生。爷爷4个儿子,另家时父亲在外,没有分到土地,自然也没分到窑洞。不觉他过了天命之年,每每念叨老家连一孔窑
期刊
大千世界,植物万种,风情万种,而我独钟情于开着紫色花儿的苜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看似平凡的紫花苜蓿,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茁壮成长,它要把顽强的根系伸往广袤深厚的黄土地。  我结缘苜蓿,是感恩苜蓿。在黄土地挣扎时,它曾维持过家人的生活;在人生旅途徜徉时,它成全过我的劳作;在珍惜生命感悟里,它启迪过我的思想。  越冬植
期刊
在沟壑纵深莽莽苍苍的陕北高原,一直在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男人一生有三大事业,生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我认为,我憨厚敦实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陕北男人,盖房就是他最主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静卧在高原上那处齐整的老窑洞是否是父亲的功劳我不太清楚,但年轻时帮助乡亲们箍窑应是父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全家从陕北老家一路向北来到鄂尔多斯前,父亲已在外探了二十多年的路。1959年腊月,寒风刺骨,我们全家人
期刊
写在前头  透过纱窗过来的阳光,在这个初秋的上午,暖暖的,痒痒的。大街上依旧是车水马龙,喧嚣与静怡交替上演,我望着梧桐树上硕大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心里的思潮不知不觉汹涌而至。年过半百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回忆的,无论是哀伤的,凄婉的,喜悦的,感动的,哪怕一个火石电闪的念头也会勾起对过往的搜寻和追忆。把一些记忆串起来,晾晒在广袤的想象中,让秋风吹干它,秋雨湿润它,雷电抚摸它,我依然坚定地擰干记忆的水分,整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