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柏庐是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隐居家乡昆山潜心治学,传授学问,因此而名扬天下。他的读书观是他成就渊博学识的根基。首先,他勤奋好学,珍惜时光,在读书治学上持之以恒;其次,他十分注重读书学习的态度、内容与方法;第三,他将读书与义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朱柏庐通过踏实学习,广泛涉猎,成为当地乃至天下读书人的典范。他的读书观对当今社会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柏庐;读书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88-02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苏州府昆山(今屬江苏省昆山市)人,清代理学家、教育家。他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为当时乃至后世的典范。而作为朱柏庐教育思想之根本的读书观,不仅成就其渊博的学识,而且对新时代的读书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庐柏主张弘扬程、朱理学,认为只有“修身为本”,才能做到“物于是为真格,知于是为真致,意于是为真诚,心于是为真正”。面对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及污浊不堪的时风,朱柏庐厌恶至极,但身为教育家,他并没有丧失希望,而是从民众对恶行薄俗的指斥中,看到了天理之所在和人心自向善。为了挽回世道人心,他主张脚踏实地,从日用常行做起,以普通百姓为对象去立言设教。在教书授学的实践中,朱柏庐也将自己的读书观一并传授给世人,以期对世人有所裨益。
首先,他十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治家格言》)“读书不独可以益智,亦可以养望。”(《与顾省公》,《愧讷集》卷二)他认为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养性、可以提质、可以通达,而迷恋嬉戏游乐,只会使人丧失意志。他还强调读书必须趁年轻精力旺盛时,因为年轻时往往“资分甚敏”,如果此时不能沉潜于学问之中,是令人痛惜的。接着,他又从个人的名声、时光的宝贵、父母的责望三个方面阐述读书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善于利用时间读书学习,千万不要寻求所谓的“捷径”。“后世学者之病,最喜捷径;而圣贤之学,最坏于捷径。”(《毋欺录》康熙二十六年)说的是在对圣贤学问的研习中是无捷径可言的,应脚踏实地。其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而又激人向上。同时他也认为,读书如此之重要,则应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方能得到学问之真谛。如“读书到老,愈难愈迟,愈见己之不如古人。盖少年心粗而老则细,少年气浮而老则实;少年更事少、见理浅,而老则更事多、见理深也。”(《与四弟》,《愧讷集》卷二)
其次,他十分注重读书、学习的态度、内容与方法。他在给门生顾德芳的书信中谈道:“第一专收放心,第二深研义理,第三广藉咨访。”(《与顾德芳》,《愧讷集》卷二)其中,“专收放心”是讲学习态度,因为只有收敛放纵之心,才能专心致志;“深研义理”是讲学习内容,即探究儒家经义、宇宙和心性本源及万物之理的学问;“广藉咨访”是讲学习方法,即广泛地向人请教,才能开阔视野,多所裨益。他认为,只有这样潜心治学,排除干扰,才能达到“能置吾心于学问之事,不随异物而迁,则川鱼泳而云鸟飞,触处文心,动皆理趣”(《与顾德芳》,《愧讷集》卷二)之境界。
“欲明夫理,莫如看书。载籍者,文章之根本;文章者,载籍之英华。凡天下之理,皆由书而得;天下之文,皆由书而发。而况制义之于六经四子书,又一字一句莫能逾其范围脉络者乎?看书之法,莫若要问近思。所谓切近者,非粗浅之谓也。从吾之分量,以为切近,分量进一分,切近亦进一分。今日有今日之切近,明日有明日之切近,即至心无不通,理无不明,亦从层次切近功夫以造乎其极也。而切近之道,莫若先儒所示:虚心涵泳,反己体察……故须使心若太虚,沉潜翫绎,吾之意见,分毫不生。则古人之义理将不求而自见,而犹恐所得未实,更审之于设身处地之际,验之于日用行事之间。夫如是,又何虑之不切,何理之不近?君子学以致其道,正谓此也。循此之法,即造于圣贤之域不难,而况发为文章乎?”(《与陈钦念书》,《愧讷集》卷一)
上述观点表明,作文不能逾越儒家经典的范围,而读书的方法,关键在于切问近思。所谓切问近思,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恳切求教,深入思考,循序渐进,逐步弄清第一个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虚怀若谷,善于接受前人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他将读书与义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格与情操,才能做出好的学问。“做学问者,未有不于言动性情上加功;而验人学问得力与否者,亦未有不于言动性情上著眼。”(《与吕德焕》,《愧讷集》卷二)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磨炼,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同时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问未有不自勉强为之者,但须硬著筋骨,如撑上水船,不容退步耳。不然,便恐于勉强中渗漏处多而切实处少也。”(《与吕德焕》,《愧讷集》卷二)必须咬紧牙关,迎着水流而上,绝不后退,只有撑过去,才有可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中举人、进士之读书,未尝不求义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做好人的读书,未尝不解章句,而其重究竟只在义理。故曰:读书先论其人,次论其法。”(《劝言四则》之读书,《愧讷集》卷十)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治家格言》)
由上可知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读书不是为了中举人、中进士,而是为了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同时,读书还要重内容,要懂得读书不但要记其章句,更要求其义理(内在的道理)。每读书中一句话,都要对照自己,想一想我能做到否,每做一件事,都要使之合于书中的教诲,“身体而力行”,使读书与“做人”两者结合起来。
此外,他主张“文章要期有用”,即“或指示以垂教,或寄托以言情,或刺讥而不伤于薄,或讽劝而悉归于中,或旁搜广引而足益乎闻见”(《答李映碧书》之二,《愧讷集》卷一)。读书要读好书,读“有用”之书。可见,在读书研究学问上,朱柏庐较为宽泛,凡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具有劝诫作用的,都在“有用”之列。这一点与白居易、欧阳修等文学家的观念如出一辙,与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的思想也异曲同工。
总之,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对我们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至关重要。那么朱柏庐的读书观对于当今读书人有怎样的启发?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朱柏庐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面对诸多享乐的诱惑时,我们应充分把握时光,埋头读书,努力充实自我,莫让青春虚度;其次,要循序渐进,要虚怀若谷,只有广泛阅读并多方请教,才能博采众长,使自己有所精进;第三,多读书,但不能死读书,要时刻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广泛了解民生民情,要始终葆有一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用纯.朱柏庐先生编年毋欺录 [Z].光绪六年(1880)刻归顾朱三先生年谱本.
[2] 朱用纯.愧讷集[Z].光绪八年(1882)刻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本、民国十八年(1929)昆山保管祠委员会木活字排印本.
[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朱用纯.朱柏庐诗文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安 平)
[关键词]朱柏庐;读书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88-02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苏州府昆山(今屬江苏省昆山市)人,清代理学家、教育家。他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为当时乃至后世的典范。而作为朱柏庐教育思想之根本的读书观,不仅成就其渊博的学识,而且对新时代的读书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庐柏主张弘扬程、朱理学,认为只有“修身为本”,才能做到“物于是为真格,知于是为真致,意于是为真诚,心于是为真正”。面对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及污浊不堪的时风,朱柏庐厌恶至极,但身为教育家,他并没有丧失希望,而是从民众对恶行薄俗的指斥中,看到了天理之所在和人心自向善。为了挽回世道人心,他主张脚踏实地,从日用常行做起,以普通百姓为对象去立言设教。在教书授学的实践中,朱柏庐也将自己的读书观一并传授给世人,以期对世人有所裨益。
首先,他十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治家格言》)“读书不独可以益智,亦可以养望。”(《与顾省公》,《愧讷集》卷二)他认为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养性、可以提质、可以通达,而迷恋嬉戏游乐,只会使人丧失意志。他还强调读书必须趁年轻精力旺盛时,因为年轻时往往“资分甚敏”,如果此时不能沉潜于学问之中,是令人痛惜的。接着,他又从个人的名声、时光的宝贵、父母的责望三个方面阐述读书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善于利用时间读书学习,千万不要寻求所谓的“捷径”。“后世学者之病,最喜捷径;而圣贤之学,最坏于捷径。”(《毋欺录》康熙二十六年)说的是在对圣贤学问的研习中是无捷径可言的,应脚踏实地。其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而又激人向上。同时他也认为,读书如此之重要,则应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方能得到学问之真谛。如“读书到老,愈难愈迟,愈见己之不如古人。盖少年心粗而老则细,少年气浮而老则实;少年更事少、见理浅,而老则更事多、见理深也。”(《与四弟》,《愧讷集》卷二)
其次,他十分注重读书、学习的态度、内容与方法。他在给门生顾德芳的书信中谈道:“第一专收放心,第二深研义理,第三广藉咨访。”(《与顾德芳》,《愧讷集》卷二)其中,“专收放心”是讲学习态度,因为只有收敛放纵之心,才能专心致志;“深研义理”是讲学习内容,即探究儒家经义、宇宙和心性本源及万物之理的学问;“广藉咨访”是讲学习方法,即广泛地向人请教,才能开阔视野,多所裨益。他认为,只有这样潜心治学,排除干扰,才能达到“能置吾心于学问之事,不随异物而迁,则川鱼泳而云鸟飞,触处文心,动皆理趣”(《与顾德芳》,《愧讷集》卷二)之境界。
“欲明夫理,莫如看书。载籍者,文章之根本;文章者,载籍之英华。凡天下之理,皆由书而得;天下之文,皆由书而发。而况制义之于六经四子书,又一字一句莫能逾其范围脉络者乎?看书之法,莫若要问近思。所谓切近者,非粗浅之谓也。从吾之分量,以为切近,分量进一分,切近亦进一分。今日有今日之切近,明日有明日之切近,即至心无不通,理无不明,亦从层次切近功夫以造乎其极也。而切近之道,莫若先儒所示:虚心涵泳,反己体察……故须使心若太虚,沉潜翫绎,吾之意见,分毫不生。则古人之义理将不求而自见,而犹恐所得未实,更审之于设身处地之际,验之于日用行事之间。夫如是,又何虑之不切,何理之不近?君子学以致其道,正谓此也。循此之法,即造于圣贤之域不难,而况发为文章乎?”(《与陈钦念书》,《愧讷集》卷一)
上述观点表明,作文不能逾越儒家经典的范围,而读书的方法,关键在于切问近思。所谓切问近思,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恳切求教,深入思考,循序渐进,逐步弄清第一个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虚怀若谷,善于接受前人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他将读书与义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一个人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格与情操,才能做出好的学问。“做学问者,未有不于言动性情上加功;而验人学问得力与否者,亦未有不于言动性情上著眼。”(《与吕德焕》,《愧讷集》卷二)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磨炼,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同时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问未有不自勉强为之者,但须硬著筋骨,如撑上水船,不容退步耳。不然,便恐于勉强中渗漏处多而切实处少也。”(《与吕德焕》,《愧讷集》卷二)必须咬紧牙关,迎着水流而上,绝不后退,只有撑过去,才有可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中举人、进士之读书,未尝不求义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做好人的读书,未尝不解章句,而其重究竟只在义理。故曰:读书先论其人,次论其法。”(《劝言四则》之读书,《愧讷集》卷十)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治家格言》)
由上可知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读书不是为了中举人、中进士,而是为了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同时,读书还要重内容,要懂得读书不但要记其章句,更要求其义理(内在的道理)。每读书中一句话,都要对照自己,想一想我能做到否,每做一件事,都要使之合于书中的教诲,“身体而力行”,使读书与“做人”两者结合起来。
此外,他主张“文章要期有用”,即“或指示以垂教,或寄托以言情,或刺讥而不伤于薄,或讽劝而悉归于中,或旁搜广引而足益乎闻见”(《答李映碧书》之二,《愧讷集》卷一)。读书要读好书,读“有用”之书。可见,在读书研究学问上,朱柏庐较为宽泛,凡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具有劝诫作用的,都在“有用”之列。这一点与白居易、欧阳修等文学家的观念如出一辙,与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的思想也异曲同工。
总之,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对我们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至关重要。那么朱柏庐的读书观对于当今读书人有怎样的启发?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朱柏庐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面对诸多享乐的诱惑时,我们应充分把握时光,埋头读书,努力充实自我,莫让青春虚度;其次,要循序渐进,要虚怀若谷,只有广泛阅读并多方请教,才能博采众长,使自己有所精进;第三,多读书,但不能死读书,要时刻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广泛了解民生民情,要始终葆有一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用纯.朱柏庐先生编年毋欺录 [Z].光绪六年(1880)刻归顾朱三先生年谱本.
[2] 朱用纯.愧讷集[Z].光绪八年(1882)刻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本、民国十八年(1929)昆山保管祠委员会木活字排印本.
[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朱用纯.朱柏庐诗文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