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冲击。认识和掌握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了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网络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威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名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厚重积淀和顽强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准确把握二者的冲突与融合发展对当今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这种人文之化的品质就是经世致用,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2)时空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也有差异性。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北文化、滇黔文化、东北文化和岭南文化等等。
(3)群体性。文化是超越个体的,只有被社会的某个群体所共享的行为、价值等才能成为文化。如“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话有“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等,这与中华文化属于农业文化类型有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生活中的首要问题,这就是具有群体性的普遍文化现象。
(二)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广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狭义上指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依赖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虚拟性。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它使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符号。在网络文化世界中,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设计出了虚拟的自我、国家和社会。虚拟性是网络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2)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实现了地域文化向全球化文化的转变,任何民族的文化、任何群体的意识形态、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网络文化得到快速膨胀。
(3)快捷性。网络技术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网络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到达分布在各个地区的用户,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普及性及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等。
二、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
“冲突”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文化上强调的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文化是和传统文化相对的新文化,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从严格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的新旧,新的文化都会和已有的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旧的文化要么消失,要么得到改进,和新的文化相融合成一种更新的文化获得发展。冲突同时也是对新文化的检验,新的文化是否就是先进文化,是否优越于旧的文化,在冲突中得以检验,其结果要么新的文化消失,要么吸收旧文化的精华而壮大。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从时间来看,有先后之别;从本源看,二者的冲突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
1、语言冲突
网络文化倡导方便、快捷和实时性,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是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简化再创造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客观现实性,但是会造成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汉字的信息化会造成书法艺术的消失。汉字的信息化以敲击键盘代替了传统书法写作中的用笔,敲击键盘生产出统一的铅字,从而会使苦练多年个性化的书法艺术消失。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字及表达方式,会造成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和混乱。如把“妹妹”说成“美眉”,把“变态”说成“BT”等等。青少年长期使用此类语言的话可能会造成中华民族整体汉字运用水平的下降。
2、价值观念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锤炼才得以形成的一种集体智慧,是历经学习和灌输才形成的文化心理。而网络文化却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以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瞬间倾塌。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许多观念都受到虚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念、婚恋观念、朋友观念、交往观念等等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根源于人生价值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的内核。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产生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但是网络文化的盛行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将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找到精神寄托。当前,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抬头、泛自由化突出,产生了道德虚无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无处不在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
3、民族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处于强势地位,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使用一百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昼夜发布新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占到了国家互联网用户的70%以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的优势,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网络文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都是西方化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宣扬价值观念和政治准则的重要渠道。文化霸权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文化帝国主义无疑给全球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影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霸权推行的文化同质导致人们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国当前网民趋向低龄化、低学历,2009年网民所占比重最大的是10到20岁的人群,比例为31.8%;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增速,比例为8.8%。可见,网络文化中缺乏文化建构与引领的精英阶层,网络时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堪忧。随着网络的发展,强势文化借助网络载体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也就是网络时代国家的文化发展问题成为各国的焦点,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将会愈加激烈。此外,因特网可以说是美国的语言俱乐部,也是美国文化的倾销市场,中国文化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族素质提高等重大课题,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的本质是技术文化,只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网络文化才能走得更远。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换,发扬其优良部分,在时代条件下创新。二者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二者发展的未来走向。
1、发挥网络的媒体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获得传承发展。互联网作为媒体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并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以更丰富的技术方式,比如论坛、微博等新技术来对文化传统加以传承和发展,对人们产生感染和影响。网络传播的形式、方式的丰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换代,恰恰成为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融合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利用这种新技术形式来加以发扬光大,和新的技术进行融合,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在网络时代,要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而使自己数字化,这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自身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所具有的意向性,任何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2、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倡导文明上网。
传统文化能为网络文化提供精神寄托和价值旨归,要建设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化交织于科技,最大限度的张扬工具理性,把自由开放自我推向极致,结果产生倒错的道德意识,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被无限放大,而传统文化主张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对建构网络文化价值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等观念,有助于营造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的一剂良药。
3、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网络伦理秩序。
要积极探索,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整合传统伦理资源,从自律入手,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义务意识,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范,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在道德垂范、伦理观念、修身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潜力,使其在网络文化中发挥作用。
4、利用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打造网络文化精品。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网络精品,用精品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之花在网络文化的园圃中绽放。
总之,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不仅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信息领域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次良机,我们完全有可能借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维,张健.浅谈网络文化[J].文化研究,2008(8).
[3] 曹学娜,蔡静静.冲突融合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J].理论与改革,2011(5).
[4] 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2007(8).
[5] 宋楠.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6] 高鸣.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威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名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厚重积淀和顽强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准确把握二者的冲突与融合发展对当今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这种人文之化的品质就是经世致用,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2)时空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也有差异性。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北文化、滇黔文化、东北文化和岭南文化等等。
(3)群体性。文化是超越个体的,只有被社会的某个群体所共享的行为、价值等才能成为文化。如“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话有“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等,这与中华文化属于农业文化类型有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生活中的首要问题,这就是具有群体性的普遍文化现象。
(二)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广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狭义上指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依赖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虚拟性。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它使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符号。在网络文化世界中,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设计出了虚拟的自我、国家和社会。虚拟性是网络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2)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实现了地域文化向全球化文化的转变,任何民族的文化、任何群体的意识形态、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网络文化得到快速膨胀。
(3)快捷性。网络技术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网络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到达分布在各个地区的用户,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普及性及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等。
二、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
“冲突”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文化上强调的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文化是和传统文化相对的新文化,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从严格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的新旧,新的文化都会和已有的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旧的文化要么消失,要么得到改进,和新的文化相融合成一种更新的文化获得发展。冲突同时也是对新文化的检验,新的文化是否就是先进文化,是否优越于旧的文化,在冲突中得以检验,其结果要么新的文化消失,要么吸收旧文化的精华而壮大。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从时间来看,有先后之别;从本源看,二者的冲突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
1、语言冲突
网络文化倡导方便、快捷和实时性,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是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简化再创造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客观现实性,但是会造成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汉字的信息化会造成书法艺术的消失。汉字的信息化以敲击键盘代替了传统书法写作中的用笔,敲击键盘生产出统一的铅字,从而会使苦练多年个性化的书法艺术消失。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字及表达方式,会造成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和混乱。如把“妹妹”说成“美眉”,把“变态”说成“BT”等等。青少年长期使用此类语言的话可能会造成中华民族整体汉字运用水平的下降。
2、价值观念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锤炼才得以形成的一种集体智慧,是历经学习和灌输才形成的文化心理。而网络文化却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以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瞬间倾塌。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许多观念都受到虚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念、婚恋观念、朋友观念、交往观念等等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根源于人生价值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的内核。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产生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但是网络文化的盛行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将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找到精神寄托。当前,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抬头、泛自由化突出,产生了道德虚无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无处不在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
3、民族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处于强势地位,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使用一百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昼夜发布新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占到了国家互联网用户的70%以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的优势,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网络文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都是西方化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宣扬价值观念和政治准则的重要渠道。文化霸权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文化帝国主义无疑给全球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影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霸权推行的文化同质导致人们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国当前网民趋向低龄化、低学历,2009年网民所占比重最大的是10到20岁的人群,比例为31.8%;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增速,比例为8.8%。可见,网络文化中缺乏文化建构与引领的精英阶层,网络时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堪忧。随着网络的发展,强势文化借助网络载体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也就是网络时代国家的文化发展问题成为各国的焦点,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将会愈加激烈。此外,因特网可以说是美国的语言俱乐部,也是美国文化的倾销市场,中国文化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族素质提高等重大课题,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的本质是技术文化,只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网络文化才能走得更远。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换,发扬其优良部分,在时代条件下创新。二者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二者发展的未来走向。
1、发挥网络的媒体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获得传承发展。互联网作为媒体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并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以更丰富的技术方式,比如论坛、微博等新技术来对文化传统加以传承和发展,对人们产生感染和影响。网络传播的形式、方式的丰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换代,恰恰成为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融合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利用这种新技术形式来加以发扬光大,和新的技术进行融合,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在网络时代,要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而使自己数字化,这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自身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所具有的意向性,任何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2、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倡导文明上网。
传统文化能为网络文化提供精神寄托和价值旨归,要建设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化交织于科技,最大限度的张扬工具理性,把自由开放自我推向极致,结果产生倒错的道德意识,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被无限放大,而传统文化主张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对建构网络文化价值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等观念,有助于营造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的一剂良药。
3、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网络伦理秩序。
要积极探索,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整合传统伦理资源,从自律入手,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义务意识,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范,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在道德垂范、伦理观念、修身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潜力,使其在网络文化中发挥作用。
4、利用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打造网络文化精品。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网络精品,用精品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之花在网络文化的园圃中绽放。
总之,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不仅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信息领域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次良机,我们完全有可能借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维,张健.浅谈网络文化[J].文化研究,2008(8).
[3] 曹学娜,蔡静静.冲突融合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J].理论与改革,2011(5).
[4] 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2007(8).
[5] 宋楠.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6] 高鸣.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