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邻居,你在哪里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里,好多人都是“从一而终”的。不管是工作还是住房。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住户买了新房,于是老邻居就分散到各处了。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想见见老邻居的心情却越来越迫切。
  我这个40后、快“奔七”的老人,总有着挥之不去的怀旧情愫。我老家在建国东路39弄,每次路过那里,我都要去弄堂里逛一下,回忆些青少年时的情景。
  可惜,如今老屋里已经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人了。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弄堂里有一些小孩在玩,他们睁大了迷惑的眼睛看着我这个陌生的来客……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碰到了现住浦东的张孝顺,他和我同岁,也是怀念着这条弄堂,路过故地,弯了进来。我们相约,要去寻找那些幼时的伙伴,再聚会一下。
  当年的幼时伙伴如今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们都是由于婚嫁才离开这幼时的乐土的,真想和当年的小伙伴聊聊昔日童年的欢乐,聊聊如今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俩回忆起24号的胡国璋、胡月英,聊起了18号的忻富强、忻富康,聊起了阿强、阿狗、阿毛……“要命”的是:好多人只知道他们当年的小名,连“官名”都忘了,还能上哪儿去找啊!
  当年我们弄堂边上是大地铁工厂,与弄堂相隔用的是竹篱笆。顽皮的我们抽出细竹竿当马骑。长大了学到了“青梅竹马”这个词汇,我和孝顺说,那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啊!
  好不容易找到了5位当年的小伙伴,我们相约在39弄的弄堂里见面。可惜,我们在这条弄堂里,已经没有片瓦之地了,只能去附近的饭店里聚会、聊天……
  那一天,我们聊得很多,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其他聚会。校友会聊的只是学校里和分离后的事,老同事聚会聊的是老单位和现在的一些事;而邻居聚会可说的却广得很。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上至阿爷、外婆,下到孙子、孙女,再聊聊各自的“三室一厅”、“两室一厅”,社区环境……还可以聊聊儿女的事业或小孙子进幼儿园、上小学……美哉!
  最后,才聊到自己老了,交流一下养生经验,回想起当年的苦日子,如今也应该抓住青春的尾巴,好好享受一下改革开放的成果,相约一个时间,再次聚会。真希望39弄当年的小伙伴看到这篇拙文,能来参加聚会。
  老友聚会、老邻居聚会,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
  
  一、想念老邻居
  
  “以前,要是哪家大人不在家,邻居就会将孩子叫到家里吃饭;要是有人生病了,叫一声,邻居们就会将他送到医院。”80岁的李阿姨特别想和当年的老姐妹们见见面。
  
  安吉路4号的那些人
  朱晓波
  
  我从小就住在安吉路4号,住了几十年,2003年因拆迁离开。回想起那幢普通的两层小楼和不大的院子,不禁思绪纷纷,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从眼前掠过。
  我小时候正值“文革”,父母不在家时,院子里几个小男孩经常在我家里拆天拆地地闹腾,那响声就像打雷似的。这一下,楼下人家可就遭罪了。我家楼下住的是骆健阿姨一家,闹腾时,也就是小丹朝楼上喊一嗓子,“波波,你们造反啊!”骆阿姨从不和我们小孩一般见识,那修养、那胸襟,整个就没说的。据大人们说,骆阿姨可是出版社出了名的才女。
  星期日,夏日午后,吴桐兴叔叔经常与来客季成叔叔在楼梯间摆开围棋手谈。我可不懂胜负如何,只能观察他们的表情。在弈棋的过程中和每盘结束时,吴叔叔始终从容淡定,保持微笑。季叔叔表情可就丰富了,嘴里常在嘀咕,时而表现得很兴奋,时而高兴地笑。我在一旁估摸着季叔叔可能赢了好几盘。费淑芬阿姨和骆健阿姨从屋里出来询问战况,季叔叔爽朗地一笑,“嗯……我输一盘,他赢一盘;他赢一盘,我输一盘……哈哈。”乍一听你来我往的,嗯?不对,敢情一盘未赢,还振振有词,这臭棋篓子还真是“胜固欣然,败亦喜”,心态好!从中也可看出吴叔叔棋艺实在高明,想输都难;定力实在太强,喜怒不形于色。偶像啊!
  那时,何巧玲阿姨身体不太好,里里外外的家务都由能干的钱贵荪叔叔操持着,那可是不折不扣的模范。那时,我经常环里西湖晨跑,天还没亮,出门就跑。可还没跑到新新饭店就被钱叔叔追上了,他竟还说:“才跑到这里,噶慢的。”话音未落人已在前面好远了。急得我气都喘不顺,步伐都乱了,太受打击了。我就纳闷了,我出门时,钱叔叔屋里可一点动静都还没有,居然被他追上,也忒强了点。后来,我一直没敢在钱叔叔面前拿跑步说事。
  大门外白雪皑皑,小老虎(庄军)爸爸(庄云轩)对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用他那带着山东味的口音,深沉地吟道:“大雪纷纷下,黑狗变白狗,白狗下种子……”简直太有才了!至今我都没弄明白,白狗下了啥种子?真笨!
  那时,院子里大家共用两个洗涤水池,洗东西都在那里,常会发生下水道堵塞。有一次下水道被异物堵塞,只见杭杭(李杭)妈妈(顾唤祖)亳不犹豫地上前,冒着刺鼻的异味,用手掏通了下水道。一闻到那掏出来的东西的气味,我就差隔夜饭冒出来了,可杭杭妈妈——一个教艺术的柔弱女子却这样做了。让我一直佩服、敬重她。
  许乃征叔叔对我们这帮小鬼头总是一副温和的样子,话不多,总能击中要害,也从不给我们脸色看。可是我对他总有点畏惧。许家三千金(许华、许敏、许燕),那可是三朵花啊。然而,许叔叔却是那“摧花辣手”。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那时脾气倔强的小燕常被许叔叔拿着鸡毛掸子“毒”打。小燕在许叔叔面前,那可真正叫“老鼠见了猫”,要多乖有多乖。这不,我看见许叔叔便也有了三分惧意。
  范成章叔叔和尚碎岳叔叔算是大人里的年轻人了。那范叔叔矮矮的个子,成天笑眯眯的,他可浪漫了。一不当心就发现他和琬珍阿姨黏糊在一起,简直是“毒害”青少年。夏夜乘凉时,听才华横溢的尚叔叔神侃历史故事可是一种享受,听得我们个个人迷。叶赫那拉氏勾引咸丰帝那段,吹得与后来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情节八九不离十,精彩极了。
  安吉路4号里的老房子虽然拆了,但在里面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却永远地珍藏在了我的记忆里。无意中,轻轻地掀开,还是那样地清晰,那样地亲切……
  
  老邻居的小院
  候鸟
  
  老邻居是回族人。邻居爷爷是一位退休老工人,奶奶是一位家庭妇女。因家中子女多,他们常帮人看孩子来补贴生活。
  我在结婚那年搬到那个小院,与他们做了邻居。每天清晨,当我还在梦乡的时候,邻居家就已把小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洒上了水。
  邻居家的小院里栽满了果树和花草。夏天,满院的绿、满院的芳香,吸引左邻右舍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茶余饭后皆来这里乘凉、聊天。
  邻居家的小院里有一棵桑树,桑树的一根枝丫延伸到院墙外。每逢桑葚成熟的季节,总招惹着过往的行人。邻居家爷爷、奶奶总会热情地招呼大家都来吃桑葚。为了不让掉在地上的桑葚招来苍蝇,老两口比平常更勤快了,他们每天不知要把小院打 扫多少次。
  邻居家的小院里总是充满着欢歌笑语。自家孙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嬉笑声不断。我儿子出生后,我也把他送到了邻居家。在邻居家长大的儿子,改变了父母遗传给他的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喜爱吃面食,邻居家在哪儿存放吃的东西他都一清二楚,简直成了邻居老两口的小孙子。
  桑葚的美味,儿子自小就品尝到了。在他还不会爬树的时候,邻居爷爷、奶奶抱着他,让他学着往树上爬,让他的小手去抓低矮树枝上的桑葚吃。到了他会爬树的时候,吃桑葚的乐趣已退居爬树之后了。他总要爬到树顶上,然后大声地喊着:“爷爷、奶奶,上面的桑葚好多好多,好大、好甜呀!”爷爷、奶奶就会扬着脖子回答:“你多摘点吃,抓稳。”儿子在树上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总还不忘给爷爷、奶奶带几颗下来。
  每当儿子在家不听话时,我们都不敢大声地训斥他。因为只要我们嗓门稍大一点,刚说两句,邻居爷爷、奶奶就会立刻赶过来。因为邻居,儿子小时候少挨了许多打骂;因为邻居,我们年轻火暴的脾气也变得温和了许多。
  如今,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我们搬出当年那家小院已经有五六年了,当年的小院也早已被高高的楼房所取代。儿子不仅还能准确地指出当年我们家和邻居爷爷、奶奶家所在的位置,还一直记得邻居家那棵桑树。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儿子一边吃着桑葚,一边总说没有邻居爷爷、奶奶家那棵桑树的桑葚好吃。
  
  二、寻找老邻居
  
  1 走访
  半年遍寻城区 找回上百老邻居
  2005年的中秋节,对于因拆迁分散了七八年的重庆市原南岸区民生码头的100多名老邻居们,是永生难忘的日子。他们又聚在一起互诉衷情,并成立了邻里互助的基金会,当场募得资金1.4万多元。
  分散了这么多年的老邻居,怎么一下就来了近百人团聚呢?是热心的颜家华用了半年的时间、历经艰辛才找到这些分散在各个角落的邻里们。
  颜家华有些憨厚。他说,自己主动承担了寻找码头老街坊邻居的任务后,从上半年开始,就把听有的空闲时间都搭上了。他首先走访熟悉的码头老人,询问张三、李四拆迁后的去向,然后找电话号码。找到一户,又了解另外的邻居住哪里。他还跑了不少冤枉路。比如有的小区,要找人,还不容易进,进去后又遇到住户彼此不认识的烦恼。家庭经济还比较困难的他,除了坐公交车外,就靠双脚走。经过5个多月的寻找,原民生码头的300多户邻居,终于有近百户人家在中秋节聚在了一起。
  聚会到了兴头上,众人提议:自由捐款建立“街坊邻居基金”,来帮助困难家庭。不到半小时,总计捐款1.4万多元。“街坊邻居有难要互相帮助,不增添政府的负担。”邻居会会长谢觉远说,以前大家住在一起时,哪怕生活再困难,只要有人生了重病,大家就会忙着送鸡蛋、送白糖。有的家里老人去世了,要办丧事,大家你5元、我8元地送上门,然后拿出自家家什,一起帮忙送走老人。现在想起来真让人怀念。设邻居基金互相帮助,就是要让大家找回邻里情。
  
  2 登报
  报纸牵线搭桥 分别卅年老邻居喜相逢
  通过《郑州日报》牵线搭桥,2010年9月7日,30年未谋面的老邻居欢聚一堂。听说老邻居找到了,杨志茹推掉了生意,赶紧从荥阳赶回郑州;大姐谷春枝第一时间联系兄妹几个,再三交代别耽搁了好友重逢……
  “没想到这么快,《郑州日报》刚刊登出来寻邻居的事儿,当天我们就重逢了!”没有一丝生疏,刚见面的杨志茹就和谷家兄妹拉起了家常。“她没变,还是老样子,还这么风风火火。”提起老邻居杨志茹,大姐谷春枝滔滔不绝。
  “30多年前做邻居时,我们关系好得不得了,谷大姐把我当自己的女儿看。”回忆当初的点点滴滴,杨志茹再度哽咽。当时家里穷,谷家在生活上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这样自己才挺过来。“夏天热的时候,我们就把地面打扫干净,洒上水降温,之后把凉席铺在地上乘凉,一起数天上的星星。”老三谷春林的话引来众人响应,兄妹们纷纷讲起了往事:当时他们才十来岁,整天打打闹闹,有时候为抢“地盘”会闹到凌晨两三点……“当时都还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如今儿孙都有了,个个两鬓苍苍,都戴上老花镜喽!”谷春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以前的邻居才叫邻居,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人,如今大家住对门可能都不认识。”杨志茹的爱人陈新顺颇为感慨,并呼吁多搞一些邻居节等活动,倡导和谐的邻里关系。
  
  30年没见面的老邻居 相逢还是当年“任小妹”
  2010年11月16日,家住成都的任福华像往常那样翻读着华西都市报,突然她看见一张熟悉的照片,“这不是华兴街老邻居的合影吗?”任大妈读完照片下方的文字,想起了和老邻居们在华兴街生活的日子,禁不住眼含泪水,“30多年没见了,没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这些老邻居的消息。”任大妈通过报社找到了照片的提供者、老邻居傅冶军的手机号。
  11月18日中午,在成都百花潭公园,任福华和两个姊妹与傅治军重逢。最初,老人们都还不敢认对方,毕竟30多年过去了,岁月在大家的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迹。“你是任小妹,当年华兴街第一美女。”“你是傅治军,一晃30多年没见了。”4位老人握手、寒暄、流泪……
  在公园里,老人们边喝茶边聊起了住在华兴街的往事。“你们兄妹者很有出息,一个是飞行员,一个在中科院工作,是当年华兴街的娃娃们学习的榜样啊……”傅冶军说,他那时经常和她们一起看书、读报。回忆起30年前的事,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傅冶军说,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尽快找到照片里的每位邻居,大家在30年后能再聚首。
  
  3 发帖
  四方邻居节“寻找老邻居” 老人重逢胜亲人
  几双手握在一起,几行泪从人们脸上滑下。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第二届邻居节百姓论坛“寻找老邻居”活动现场,曾在兴隆路街道办事处南公司社区居住的老邻居们重新走到了一起。
  岁月变迁,邻居们陆续地迁进迁出,社区拆迁,邻居分散到各处居住,失去联系。“我常回忆起邻居大妈打的凉粉,每年她都给我送点过来。”“小时候我父母是双职工,三班倒,我就是邻居看大的。”住到城市各处的南公司社区人常常想找老邻居叙叙旧,感谢老邻居曾经的帮助。南公司社区干部想,何不利用网络资源组织个聚会?印宣传单贴在楼道,网上发启事,发动邻居找邻居,社区书记刘振英开始酝酿这次聚会。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60多人报名参加活动,“我看见帖子就赶紧打电话来了,南公司人走到哪儿都想着老地方。”搬去浮山居住的陈大姐说,因为有了邻居互助的经历,体验了远亲不如近邻,大家自然地把自己看成是一家人。除了老邻居,几个新住白也参加了见面会。
  “有的小区经常失窃,我们这里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大家很熟悉,互相帮忙留心一下就安全了。”袁友忠说起社区相当自豪,他要找的老邻居杨述文仍然没有联系上,他说要继续寻找,因为跟老邻居感情太深。   
  三、再聚首
  谢谢你们,孩子们!
  费淑芬
  
  这真是一个好日子!年还没过完,离元宵节还有两天;又遇上早春难得的好天气,风和日暖,阳光明媚。在这个好日子里,我们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聚会。这个聚会,不是单位组织的,不是亲朋邀集的,不是盛行的同学会、战友会、知青聚会,而是我们出版大院长大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两代同堂的新春欢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省只有一个人民出版社,社里的干部职工不满百人。这些干部职工和家属,大部分住在出版社附近的武林路和安吉路的单位宿舍里。当时出版社算是“省级机关”,宿舍都是花园洋房,有围墙,有院子。20多年中有不少职工调入和调出,不调动的职工也往往随家庭人口增减等调整住房,所以许多家庭在几个院子都住过。几个院子中数万石里最大,住过的人家也最多,所以把万石里作为出版大院的统称,应该是非常贴切的。
  在这些出版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们,差不多都进同一个幼儿园,读同一所小学,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同吃出版社食堂的饭成长起来的,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
  现在,这些孩子们都已为人父母,进入中年,大一点的已经退休了,有的甚至已有了小孙孙,而当年的父母们,自然都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这些老人在离退休后,因住房条件的改善而散居在已经扩大了很多的杭州城,较少有机会碰面。这次,孩子们发起这样一个活动,使老人们兴奋不已,互相联系,近的、远的,一个个都喜气洋洋地赶来,有的还是从医院“溜”出来的。
  历史已翻过长长的一页,时光已过去几十年,面对着这些昔日的孩子、今天的中年帅哥靓姐,原来的叔叔阿姨们老眼昏花,已认不出谁是谁了。不过,一阵仔细的审视后,还是从他们那酬以当年父母的眉眼中辨认出了他(她)是谁家的孩子,他们的小名和绰号也就脱口而出了。
  一群群的儿女,簇拥着一个个父母的到来,大厅里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欢腾的热浪。从孩子们身上,老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从前,只不过他们比当年的自己幸福、快乐得多,也富态、时尚得多。对老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呢?
  互相见面,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往事,滚动的大屏幕上的老照片,也时时唤起那些尘封了的记忆,那些铭刻在人生年轮上、珍藏在心头的记忆!岁月如梭,往事如烟。我们不必说岁月无情,我们不必叹青春不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自然规律,任谁也无法改变。我们需要的是,尽情地享受今天,珍惜今天。
  快乐中时间总是走得特别快,几个小时,倏忽就过去了。依依惜别的时刻,耳边都是孩子们的“保重哦”“慢走”的关怀,老人们想说的是,谢谢你们,孩子!谢谢你们的孝心安排。你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半天的欢乐,它将成为一页新的记忆,甜甜的、暖暖的,让我们久久回味。在这里,我们要再说一声:谢谢你们,“万石里”的孩子们!
  
  阔别5年,老邻居回新家
  2009年10月17日上午,在杭州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的凤鸣苑小区里,一次特殊的聚会让小区里弥漫着浓浓的邻里温情。对参加聚会的邻居们来说,用“老邻居新邻里”来形容他们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
  凤鸣苑的居民原先大都住在原来的回龙新村,2003年回龙新村拆迁,相处10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邻居们不得不分离。在等待了整整5年之后,2009年年初这些原先的老邻居们终于再度重逢;而这个大型聚会,则是他们搬进新家后的第一次聚会。
  “那时候多亏了邻居们的关照,特别是胡奶奶。”居民戚文琴搂着身边的胡荷仙奶奶,说起了往事。“那时候我们夫妻是双职工,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孩子还小,全靠胡奶奶她们帮忙。”戚文琴说,自家的钥匙经常放在胡奶奶家,都是胡奶奶帮着给孩子烧饭做菜。“还有隔壁的王爷爷,以前女儿脚踏车骑不了了,就会喊王爹爹,帮我看下脚踏车。’王爷爷总是二话不说出来帮忙。那时候,邻居之间的感情比亲戚还亲呢。”
  也许就是舍不得这份难得的邻里情,舍不得这片熟悉的土地,当年回龙新村拆迁,居民们几乎都选择了回迁。因为这里有几十年相处下来的邻居,那份感情难以割舍。
  如今,老邻居们都搬进了新家,存凤呜苑小区,胡奶奶住1幢,戚文琴住5幢,王爷爷住3幢。虽然不像以前住隔壁,可还是在一个小区里,有空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上下下串门子、聊家常,不过像这样几十个邻居的大聚会还是搬进新家后的头一回。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那份开心呀,老邻居们相约,以后这样的大聚会一定要多力办。
  
  四、思考
  
  知名学者孔庆东 谈“大院文化”
  我们怀念的大院,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大院,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大院。当时的大院生活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正因为它存在着过渡性,所以它具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两方面的特点。
  在大院里,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好个人跟群体的关系。在大院中生活,你与别人朝夕相处,别人的安危冷暖都跟你息息相关,你自己的安危冷暖呢,也跟别人有关系,这是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院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是从小就要学习的。在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学习,长大以后是很难弥补的。
  我们的古人,从小学《论语》《四书》《五经》,这些书讲的主要是人和人打交道的道理。我们小时候没读那么多书,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把那些道理学来的。
  “大院文化”教会那个州弋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也正是现今的教育所缺少并一直强调的。就动手能力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方面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动手了,大家会觉得这样方便了,认为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可是我在日本发现,日本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强。
  我们小时候,玩具都要自己动手制造。在大院里,你看别人有脚滑子,你想要,就得自己去做;你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发明和创造。我们小时候做脚滑子、做爬犁,第一次可能做得不好看,但会越做越好。不能小看这些事情,在做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把各个环节都熟悉了,长大后,几乎就没有不能做的事了。
  那时的孩子,在参加做脚滑子、做爬犁这些手工活动时,沉浸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他们有时比的不是谁做得好或不好,重要的是比谁的点子多,谁有发明创造精神,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小的时候,也有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能给孩子买玩具,买有打火石的手枪,但是大家看看也就是新鲜一阵,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用块木头或铁丝儿揻出来的手枪。这说明大家还是喜欢经过自己劳动做出来的东西。商店买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快就让大家失去新鲜感了呢?因为那里面没有渗透进个体的劳动。
  我们小时候,有部队的大院、有文化人的大院,还有普通市民的大院,像我所成长的大院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你要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生活十几年,就等于是念了一个社会学的研究生,就会特别了解社会。这种大院生活的经历有利于比较早地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理念。(本刊策划)
其他文献
范涌的家里,至今保留着一张传单。 60年的沧桑岁月把那张纸的棱角磨平,给表面镀上了一层暗黄色。文字是竖排的,横平竖直的笔法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这是在蜡纸上刻出,再经油印而成。标题是“防止破坏,保护生命财产”,在60年前,这张传单曾经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由上海的地下党们送到上海市民手中,就是这些传单,在解放军到达上海前,先给上海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进步杂志中了解共产党  这张传单出自范涌之手。范
期刊
虽然人离开部队已二十八年,但我的心好像永远离不开部队,自我感觉还是个军人,做梦总是在部队,连走路都还像个兵,部队的烙印已深深的烙在我心上。十九岁当兵三十四岁转业,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部队,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倒不那样认为,我认为人生有一段当兵的历史,将永远光荣,因为军人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十五年的部队生涯,使我走到哪都永远像个兵。有一首歌唱的好,咱当兵的人就
期刊
搬出那幢老房子七、八年了吧。一些人和事已渐行渐远,模糊在记忆的枝蔓里。但有一个人确是我始终忘不了的,他如同缠裹在盘根错节枝蔓里的一条老藤,虽是皱褶纵横、极尽苍桑,却凸显出顽强的生命张力,昂扬向上,在我心里从不曾枯黄。  他,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人,邻里们都叫他赵大爷,我也这样称呼他。乍搬进那幢老房子的时候,每天都看到赵大爷把楼道里里外外清扫得干干净净,而且经常看到他用铁锨,时不时地把院落犄角旮旯
期刊
现代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应激状态,加上生活质量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高血压患病率大大提高,并且年轻化。  很多人想知道高血压患者能吃什么?怎样吃才健康?尤其是手术后的患者。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即:一是指每日一袋牛奶,牛奶富含优质蛋白,并有轻度降血胆固醇作用。  二是指每日250g左右碳水化合物。  
期刊
哪些癌症可以早期发现?  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约有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和易于发现的部位。多种肿瘤都可以通过健康检查、肿瘤普查以及定期的随访而早期发现,如宫颈癌、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肝癌、大肠癌等。其中在我国鼻咽癌、肝癌以及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宫颈癌和乳腺癌是WHO向各国积极推荐实施普查的两种恶性肿瘤。各种预防措施的切实贯彻使得癌症的早诊率明显提高,自197
期刊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人间。爷爷特别高兴,因为他在四十岁时才有了我爸爸;在我来到人间时,我已经有两个没有见过面的哥哥,来去匆匆,所以,这次我来了,在爷爷眼里,格外看重。除了细心养护,还特地为我算了命。  算命先生排了八字,依命说来:属牛,出生在农历四月。这时青草茂盛,河塘水满,预示着财富满盈,这里又是虞山福地,常熟、常熟,常常丰收的地方,这条牛命中有吃有穿,福气多多。老先生,您真有福气……  
期刊
气温明显上升,公园里的花要开了,引得大批的游客纷纷走出家门赏花踏青,但是也有不少人回来后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皮肤发痒等症状,这就是常见的花粉过敏症状。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宋坪提醒市民,春季踏青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晒、抗敏的保护措施,谨防春季花粉过敏。  症状 敏感体质鼻子发痒打喷嚏  随着春季的到来,花粉、尘螨、霉菌也随之逐渐增多,日光照射时间变长,加上更多的蔬果品种逐渐上市,过敏症
期刊
童年即离开故乡长沙的易中天说:“我总不能凭一个六岁细伢子的印象来解读长沙吧!”但他表示:这几年长沙的变化实在是“很快、很大”   品长沙:已经找不到童年的影子了  凡是介绍易中天的文章,开头总会说他是“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其实,易中天在长沙只生活了六年,“1953年,全国的大学实行院系调整,我父亲原来在湖南大学教会计专业,被调整到了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们一家随父亲在这一年迁到了武汉。
期刊
水果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还可预防原发性肝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副院长刘明博士,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果预防肝癌的作用已获审批。此研究结果是可通过某些水果提取物,生产药物制剂或口服液,方便肝癌高危人群使用。  我在2002年美国学习时,发现了一种名为树莓的水果,其富含大量“鞣化酸”,将“鞣化酸”与肝癌细胞混合培养,结果发现“鞣化酸”竟然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回国后,我在研究中发
期刊
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在一年四季中,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是春季。民谚云:“春天猴儿脸,一日变三变。”特别是早春时节,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酷,但由于人们穿着变化和精神上准备不足,再加上在漫长的冬季养成的抗寒能力又有所下降,稍有不慎即会染病或引起旧病复发。经验表明,春天易患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冠心病  每年3~5月是心梗的发病高峰期,因为这时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会使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