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西藏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遇
  傅真和毛铭基是《藏地白皮书》的作者,他们相识、相爱、相伴的故事从西藏开始。
  2003年春天的北京,非典来势汹汹。大四的傅真“无钱无男友无书可读无班可上,可是身体结实,眼睛明亮,满心理想”,她一直想着毕业前去西藏。非典的蔓延,让她的西藏之行变得困难重重。4月底,在封校的小道消息流传时,傅真在西单买了第二天飞往拉萨的机票。电话告知远在江西的父母,父母坚决反对,却鞭长莫及。“对不起,老爸。可是我还是要去。”傅真轻轻挂上了电话。
  第二天一早,傅真背着硕大的背包离开宿舍。听说学校会在这一天正式宣布封校,虽然真假未辨,她担心如果就这样大模大样走出校门的话,很可能会立即被拦下并“遣送”回宿舍。傅真于是翻墙而出,稳稳当当地站在学校大门之外后,她忍不住吹了声口哨,觉得自己简直帅呆了。
  傅真在飞机上遇到了男生杰,IT人士,之前他们在户外用品店买东西时碰到过,他曾说马上要去西藏。聊着聊着,他们发现两个人的计划路线极其相似,自然结伴同行。
  下了飞机,傅真很兴奋,完全不觉得有高原反应。他们坐小巴到达拉萨市内,手捧被广大驴友奉为“葵花宝典”的《藏地牛皮书》,穿街走巷地寻找传说中的“八朗学旅馆”——最有人缘,最多背包客聚集的地方。走着走着,傅真开始觉得呼吸困难,双脚如灌了铅般,背上的大包也变得越来越重。在一个拐角处,她扶着墙停了下来,站在原地大口大口地喘气。这时,一群男生唱着周华健的《朋友》走来,他们脸色涨红,情绪激昂,显然刚刚酒足饭饱。傅真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些人唱着歌、勾肩搭背走进八朗学,忽然有一人跑过来问:“你们是新来的吧?请问你们明天去不去纳木错?”看着眼前这个平头、眼镜、广东口音的男生,傅真茫然地摇了摇头。刚刚才到拉萨,她当然不可能马上和他一起去纳木错。
  这个男生是毛铭基,几天前到西藏。铭基是香港人,香港大学毕业后进公司工作,被外派到南京,他很喜欢在南京的生活。在结束南京的工作回港前,铭基决定感受一下人称“最后的净土”的地方。高原反应过去后,铭基在街上走着,看见路上的藏族妇人边走边拿着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没有找到去纳木错的同伴,铭基很失望。第二天,他和大伙一起吃饭,为了感谢入藏时照顾他的小鱼,他连干了三杯二锅头,然后就醉了,连自己怎么回到旅馆房间都不太记得了,但是他躺在床上不断地说:“香港人没用啊……”“这天晚上,八朗学里的每一位住客都听到了这位香港同胞的哀号。”傅真在日记上写。
  几天后,傅真他们讨论着第二天去珠峰的包车行程,原本要去的张翼高原反应很重。那天晚饭后,傅真喝了点青稞酒,晕头晕脑地回房间,淡淡的夜色中,铭基在房前等着。他说:“如果张翼不去,我可不可以顶替他?”“当然可以。”
  在傅真看来,话很少的铭基拿着一个貌似很专业的佳能相机,时不时地按动快门,脸上淡淡的表情,颇有点摄影师的风范。她对他很有好感,他对她也很有好感。在铭基看来,傅真“打扮比较时髦,人也长得蛮漂亮”,感觉她很酷,非常有个性且独立。在羊卓雍措湖边,铭基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看见傅真一个人在漫步,主动走过去问她:“我可以帮你拍照吗?”傅真并没有反对,他战战兢兢地按下快门,为她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大家想拍集体照,却发现茫茫草原连个人影也没有。正想放弃,铭基忽然奔向车边,拿出一个三脚架。傅真吃惊地想:这人连这么重的三脚架也千山万水地背来了西藏。
  就这样,一路上,傅真和铭基断断续续地聊天、看风景。他们在车上一起听CD抵御师傅飞车带来的恐惧。一起参观寺庙,傅真兴奋地滔滔不绝,铭基微笑地只听不说。夜宿拉孜,他们结伴去公共浴室洗澡,傅真穿着T恤和拖鞋,坐在露天的院子里等一个男生洗澡,漫天飞舞着雪花。在珠峰大本营吃晚饭时,发现储备不够,傅真和铭基分吃一碗方便面。第二天起来,看见大家还是老规矩分吃方便面,傅真悄悄溜走,想把面留给铭基吃,逛了一小时回来,她和铭基的那一碗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已经凉了,铭基一口也没动过。傅真那时的感受只能用“感动”来形容。回程时,住在日喀则,傅真边吃火锅边讲自己的过去,铭基听着她的故事,心里觉得很难受。倾诉完的傅真舒服许多,走出餐厅的时候,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吓了一大跳。傅真的日记写着:“我的头发长了,皮肤也烙上了高原阳光的印记。大概是因为好几天没有洗澡,镜子里的那个人头发打结,面容憔悴,衣服邋遢,好像刚从垃圾堆里走出来。我沮丧地想,难怪铭基对我没感觉,这副尊容也真是无法见人。”
  回到拉萨后,傅真按计划将和杰继续旅行去昆明,铭基则要回公司。傅真离开前的那个下午,她想再去大昭寺,铭基提出陪她去。傅真和铭基并肩坐在塑料椅子上,从大昭寺的屋顶望出去,看得到城市,还有一片蓝天。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厘米,可是谁也没有勇气去碰触对方的指尖。傅真悄悄地看着铭基的侧脸,知道自己会永远记得他此刻的容颜。铭基忽然对傅真说:“不如我们5年之后再于此地聚首,故地重游。”傅真点头说好,忍不住开始想象5年后他们身在何处,会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傅真和杰告别八朗学的背包客们,上出租车前,傅真和铭基不由自主地超长拥抱,让两个人都感觉到了什么。
  相爱
  在机场,傅真泪流满面。她清楚地知道过去十几天的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已经结束,回到现实世界中,她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傅真即将去英国留学,铭基也将返回香港继续上班族的生活,隔着大半个地球,也许此后连再见面都很难,谈感情更是奢侈的愿望了。“只是,我想,我一定得做点什么。虽然不知道他对我的感觉,可是如果不把自己对他的感情让他知道,我也许会后悔一生。”于是,傅真给铭基发了条短信。他们在分别以后表明心迹,确定了相互的爱意。
  几天后,在大理的傅真收到铭基的短信:我打不通你的电话。我想跟你说,我订了明天下午两点钟深圳到昆明的机票。不管什么情况,我都一定要来找你。我不会像上次那样错失你,不然我会后悔一生。傅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铭基的假期已经结束,刚从南京回到香港,怎么可能再出来旅行?很快,傅真看到了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的铭基。在杰面前,傅真不好意思奔过去拥抱铭基。然而在夜色下久久凝视他的眼睛,一时间百感交集。几天来盼望了那么多次的这个人,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傅真的日记写着:“没有暴风骤雨般的拥抱,没有什么爱的表白。你微微地笑着,不对我说什么话。可是我却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经等待很久了。”对于铭基来说,这是他在生命节点做出选择的重要一刻,这一点点的勇气,改变了他曾以为自己会过的那种生活:打一份香港工,找一个香港女朋友,然后结婚,住在那些狭小的房子里,过一辈子香港人的生活。   在大理,傅真和铭基谈恋爱,相互了解得越来越多。傅真喜欢和铭基在一起“从未有过的舒服和无拘无束”的感觉,她发现铭基心地纯良而淡泊自持,看见美好的事物会默默欣赏,而且和她一样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她形容铭基“没有大的野心,亦不愤世嫉俗,内心十分清醒,看事物时却带着点孩童般清新的眼光。他的心中保留着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其间自有真性情在”。铭基发现酷酷的傅真也有很可爱、很调皮、笨手笨脚、需要人照顾的一面。“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她,原来是名校高材生。她对文学和艺术的喜爱程度和认知,是我所认识的人中之最。她所看过的书加起来,数目可能跟我没有看过的差不多。”
  一周后,铭基回到香港上班。仍在旅行中的傅真改变计划去了她并不喜欢的深圳,因为这里离铭基最近。铭基每天下班后都从香港赶来深圳,第二天一早又赶回香港,他觉得要是选“最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的人”的话,他俩肯定当之无愧。十几天后,大学班主任给傅真打电话,她浪迹天涯的生活宣告结束,她非走不可了。在深圳宝安机场,傅真和铭基再次面临分别。她苦涩地想:从认识以来,我们就是在不断见面和告别中度过。
  傅真毕业后去英国留学,铭基意外顺利地在公司申请到了赴英的岗位,他们在英格兰再次相聚。
  铭基工作的地方是英格兰西南部的海滨城市,离傅真所在的城市有4个小时的火车距离。为了省下半个小时的行路时间,铭基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每个周末往来于两座城市之间。对于铭基来说,频繁的夜路行车,异地往来,那真是异常辛苦的一年。而于傅真而言,每一天都在期待周末重逢的喜悦中度过,所有的等待都充满了意义。傅真的法国、希腊和印度的舍友们已习惯了铭基这个“宿舍编外人员”的存在,并常常戏称他俩为“爱情仍存在于这人世间的最好证据”。
  2004年,铭基和傅真在英国结婚。傅真形容这场小小婚礼更像是一场结盟仪式,原本都是独行侠的两个人终于决定从此并肩作战,共同抵抗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装订成小册子,作为婚礼上送给朋友们的礼物。婚礼前一天晚上他们还在忙着打印和装订,一直弄到清晨四五点钟。后来,铭基把文本发到博客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口口相传他们的故事,再后来就有了正式出版的《藏地白皮书》。
  相伴
  毕业后,傅真在一家投行工作。她和铭基平时拼命工作赚钱,周末去购物、逛公园、看展览和朋友聚会,一有假期就满世界飞来飞去地旅行,并将这一切都热热闹闹地记录在博客里。傅真坦言不爱自己的工作,但是深深感谢它带来的舒适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常有博客的读者写信来说羡慕他们的生活。傅真也总是试图说服自己:知足吧!人家可都说你正过着健康合理有益社会张弛有度细水长流的幸福人生呢!
  2008年12月下旬,傅真和铭基从伦敦飞到北京,下一站是:拉萨。他们践行5年之约,跟随当年的足迹走走看看:八朗学、珠峰、白居寺、玛吉阿米、大昭寺……当他们再一次并肩坐在大昭寺,看着屋顶的天空,傅真清楚地看到当年的自己,也惊醒地看到此刻的自己:她根本没有成功地抵抗住平庸乏味的生活,比这更糟的是,它反过来将她变成了一个平庸乏味的人。
  从西藏回到伦敦后不久,傅真在博客上写了一篇“gap year”的文章,第一次梳理想法和袒露心迹。经过两年的准备,她和铭基终于迈出那一步:辞掉工作,退掉房子,开始他们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间隔年旅行。
  “辞职旅行最初只是我一个人的主意,我知道铭基喜欢自己的工作,心态轻松,没有我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对生活也相当满意。可是他一直把我的茫然看在眼里,也理解我的想法,当我第一次向他透露辞职旅行的念头时,他二话不说,立刻无条件支持:走!一起去吧!这家伙的语气就像在说一起去看场电影那样轻松。”2011年5月9日,两个在路上认识的人,终于又一起上路了。
  如今,486天的旅途圆满结束,一年多前鼓起勇气一起走出去的两个人已经惬意地走回来了,他们暂时定居在青岛。从中美洲到南美洲,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西藏,傅真和铭基每一天、事无大小都是共同度过的。出发旅行前,傅真有过担心:在英国时他们俩都忙工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真正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及和同事们相处的时间长。长达一年多的旅行中,两个人却必须朝夕相处,每天牢牢“粘”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未知。距离太近,会不会慢慢把美感磨损掉?从早到晚对着同一个人,会不会渐渐开始厌烦对方?随着旅行的深入,傅真渐渐意识到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铭基乐观、聪明、能干,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很快适应,有探索的热情、愿意尝试的好奇心和勇气,和他在一起有无穷无尽的话题。旅行中,铭基看到傅真背着15公斤重的背包依然健步如飞,忍受着皮肤过敏的奇痒参观高温的矿井,三天三夜悉心照顾生病的他……他发现傅真原来比想象中更坚强,更能吃苦。当然,傅真偶尔会投诉:“不要以为我背得起15公斤的背包就把我当成男人来看,我毕竟还是一个女生啊!”
  他们第三次来到西藏,傅真有着回乡般的亲切感,街道景物外更让他们牵挂的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有的人在这里扎下根来,有的人跟他们一样时不时回来、相聚。
  10年时光悄然而过,傅真和铭基,并肩走天涯,看尽长安花。
其他文献
提着一箱老师送的牛奶,何平一路小跑。和很多很“赶”的日子一样,何平得赶回去,8岁的弟弟何君还在等着和姐姐吃午餐。只是这一天,湘潭仿佛一下从夏到了冬,担心弟弟衣服穿少了的何平,步子比以往快了些。  远远看到姐姐回来,何君跑过来,兴奋地将小手放到了姐姐衣袋里,何平高兴地在弟弟脸上捏了一下。很快,姐姐像很多母亲一样,熟练地给弟弟换了厚衣服。食堂离租住地不远,打菜的阿姨已经熟悉了这对姐弟。“他去年刚来的时
科研  姓名:叶志鹏  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达人达事:提出的“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受到了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浙江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赏,并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新的测算模型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目标不谋而合。    姓名:何恩情  学校:合肥工业大学    达人达事:红楼梦续写者。表现突出
敬业    数学家吴文俊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已经80岁了,那时候他刚获得了国家最高的科学技术大奖,奖金是500万。很大的一笔奖金!所以我就问他:“吴老,您觉得这笔奖金是不是来得太晚了?”吴老笑呵呵地说:“不晚不晚!我现在带着几个年轻的学生在弄几个科研课题,需要钱啊!我把钱都放在里面了!”我就问他,您不给自己留一点儿啊?他说:“留什么呀!我都一个老头子了!我现在唯一想着的就是再多做些课题!”  8年前
小鱼儿:最近,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基层业务指导到底是进行指导还是帮助干活儿。比如,每年的文件归档整理工作本来是基层档案室的事儿,各单位档案人员整理本单位的文件进行归档天经地义,事实却是:每到此时,是档案局业务科同志们最头疼、最忙的时候,电话督促甚至到单位督促无数遍,对方却无动于衷。无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只好亲自给干。再如,档案管理规范化认证工作也是如此,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要找关系让对方领导同意
说到女博士,主题词似乎是尴尬,她们让周围的人尴尬,也给自己带来尴尬。超乎常人的学历、奔三乃至奔四的年龄、单身的为个人问题纠结、结婚的琢磨工作与怀孕的错峰时机、就业面的狭窄、交际圈的单一……这些都套牢了女博士们的精神。    坊间流传: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鄙人觉得,这话显然经不起细究。不过,在灭绝学业方面,师太们定然是值得称道的。  偷偷地告
撑篙  剑桥处处是风景,还有一条美丽的剑河穿城而过。撑一支竹篙顺流而下,就可以游览剑桥的景色。当地人把这种休闲方式叫做“撑篙”(Punting)。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校长与剑桥的缘分    Leszek教授1951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港口城市——卡迪夫(Cardiff),父母是波兰人。他生长在卡迪夫一个说波兰语的小
想闯荡之前,我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普遍不看好我们这些二本院校出来的学生??  二是我的家人对我没有自信。  困惑关键词:学历 理想  提问者:袁翔  中南大学  老罗你好!  我学的是电子机械,其实这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我相信任何身体健全的人,只要练上几年,人人都能精准地安装和维修这些小零件。也正因为此,我对自己的现状并不太满意,我希望可以从事一些更有创造性的事情,最起码,是一些需要我
毕业一个多月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对于每一份我将要发出简历的工作,我都是认真对待的,因为不想海投随便应付,所以我选择精投。但是到最后,就算在面试中自我感觉良好的,最后结果也是被告知“回去等通知”。  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因为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大家就认为我只会文绉绉地咬文嚼字?还是因为我是个在天津上学却来北京求职的应届生?或是他们觉得我什么也不会,没有学习东西的能力?又或者
朋友与妻是大学同学,携手走过近30年最近却离婚了。问他都已经走到黄昏了何故还要劳燕分飞?他答,受不了她的“减法”。    原来,他十分年轻有为,30多岁辞去公务员职位,因投资房产而跻身成功人士行列,买了豪宅名车,名下公司店面好几间,一时夫贵妻荣,皆大欢喜。40多岁时为圆自己的文学梦,他考上了博士,一边读书,一边经商。但公司业绩不仅没有期待中的节节攀升,反而开始下滑,妻子心怀不满,讥讽他这么老了读博
“90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来到大学,不会觉得这里是个完全崭新的空间。”身为80后,刁婷婷到中央美院报到的那一刻,有达成心愿、为之倾倒的幸福感,即使她面对的是中转办学期间以陈旧厂房为校园的境况,因为她对北京、对美院知之甚少,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住了。当刁婷婷作为辅导员迎接2009级新生时,他们看起来淡定得多。事实上,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学生们已经了解和接收到很多美院的相关信息,还有不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