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上课应该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义,并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好这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各种方法,千方百计使学生进入思考活动状态。为了使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取得教学成功,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一、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设置疑问,立障碍,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创造“愤”与“悱”的思维情境,心理不断处于进取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问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铁比木头重而下沉而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
  二、引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因,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起来,知识的奥秘才会揭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引导得如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得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实验、挂图、形象比喻、多媒体动画等等,教师时刻要以趣激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会学”。例如,讲《平面镜》一节时,教师在提出课题后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维:(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一样吗?(3)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发研究兴趣和明确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
  三、深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在教与学之间架起思维桥梁。例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除了课本上举出的实例外,还可以提出下列一些现象让学生思考:(1)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可以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路时脚一绊会向前扑倒,而脚一滑会向后仰跌?……
  又如,学了压强知识后,可提出:(1)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会在地上留下陷入地面的足迹,为什么?(2)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宽一些?若用圆木棒挑重担会有什么感觉?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积极性会非常高。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四、善议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要有计划、有顺序地根据问题提出点拨性的例子,旁敲侧击暗示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议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密度的应用》一节时,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这样学生脑海里翻腾起一连串的问题,思维非常活跃,会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識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中来。
  五、争辩
  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容易混淆的问题抛出来,适时地组织学生争辩,引发学生思维。尤其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分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不仅可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例如,在纠正“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这一错误观点时,列举用力推车子车子就运动、不用力车子就停下来的事例,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然后问学生:“我的观点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各举实例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从而纠正了学生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
  六、求异
  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一题多画等,千方百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如讲完压力和压强一节时,让学生回答课后的“想想议议”:有两组同样的砖,A组一块,B组两块,每块砖的长∶宽∶高=4∶2∶1。要使这两组砖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可怎样放?你能想出几种做法?解题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改变题目的条件,联想结论的变化,改变题目的结论,联想条件的变化,这样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掌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寓教于趣,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数学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好一堂课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使教学目标真正通过学生的思考来解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破解疑难”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良好的问题?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准确切入,精
期刊
现在生物学习时间短,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选习题,精心编制教学案  现在生物学习时间短,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课前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制教学案。编制学案的原则是“好用、有实效”,抓住考点、热点,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课堂上教师的精心组织。习题课选题要难易适中、题目典型,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变式训练, 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
期刊
2001年8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八)》(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又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些人据此认为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
期刊
明武宗正德四年己巳(1509),唐寅四十岁。其年二月,唐写《自寿山水图》为自己祝寿。   是年唐寅刚刚入住桃花坞,画中唐寅自提:“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滕着,野店三杯石冻春。”提拔中显示了唐寅定居桃花坞后对世事的厌倦和追求隐逸的心情。这种心情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图采用高远之法,画风清秀隽永,文人书卷气息浓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景的高山
期刊
一、回归学生主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  所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即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的朗读。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
期刊
在聋生的识字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所写的生字不是缺点少横,就是添撇多捺,错误率比较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回生率也非常高,有些学生一篇短短的课文,不能拼读的字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读拼音、打指语、写句子这一类练习中错字率也比较高,只要是同音字信手就写上,全然不顾这个句子要表达的内容,如出现拼音“shí”,不管是时、石,还是识、实、食、拾,学生大笔一挥写上“十”,让人啼笑皆非。  形成这种
期刊
摘 要: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讲得很多,读得很少,忽视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出现了“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文章通过对朗读重要性的论述及朗读方式、技巧的指导,以期唤起师生对朗读的再认识,加强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朗读 作用 优化 方式    “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对朗读重要性的阐释。著名教
期刊
摘 要: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中考、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及各地市中考、高考试题,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对阅读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探究了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常见误区及具体的解题方法,总结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势 解题技巧    一、引言  我国普通学校招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在中学教
期刊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