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或将灭绝?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d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基因研究专家詹妮弗·格雷夫斯语出惊人,称人类将迎来女性社会,因为男性基因正在逐渐衰减,男性群体将最终灭绝。格雷夫斯说,男性基因组中必须有一个Y染色体,Y染色体上有一种SRY基因,能够促进睾丸发育以及促进决定男性特征的荷尔蒙的分泌。
  澳大利亚基因研究专家詹妮弗·格雷夫斯语出惊人,称人类将迎来女性社会,因为男性基因正在逐渐衰减,男性群体将最终灭绝。不过目前人们还不必担忧,因为格雷夫斯表示这一变化将发生在500万年以后。
  男性会灭绝?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格雷夫斯教授在给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学生做讲座时发表了这一见解。在这次名为“Y染色体的衰退和消亡以及男性未来”的讲座中,格雷夫斯主要探讨了Y染色体的消失现象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格雷夫斯说,男性基因组中必须有一个Y染色体,Y染色体上有一种SRY基因,能够促进睾丸发育以及促进决定男性特征的荷尔蒙的分泌。“3亿年前每个Y染色体上大约有1400个基因,而现在只剩下45个。按照这种衰减速度,500万年后Y染色体上就不再有任何基因了。Y染色体正在消亡,重要的问题是接下来将发生什么?”格雷夫斯说。
  但是格雷夫斯表示,男性并不会完全消失,他们很可能会像某种啮齿类动物那样,即使没有了组成Y染色体的重要基因,他们仍然可以继续繁衍。格雷夫斯说:“人类不可能像蜥蜴那样变成单性繁殖的动物,因为几个重要的基因必须来自男性。但好消息是,某些啮齿类动物没有Y染色体和SRY基因。例如东欧的鼹鼠和日本的田鼠,它们虽然没有Y染色体和SRY基因,但是依然能够大量繁殖。这说明一定存在其他替代基因,我们想知道那是什么基因。”
  她还表示,她的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会取代SRY基因的“候选基因”。“甚至在不同的种群中也有可能会产生基于不同基因的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决定性别的基因系统。它们将不能够进行混合繁殖,这样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类,”格雷夫斯说。
  格雷夫斯教授来自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一位研究人类性染色体的专家。她关于决定性别的基因发展的研究,为治疗性别错乱及其它与性别有关的疾病铺平了道路。
  遗传学家说,男人如今是两性中较弱的一方,而且可能在未来完全消失。那么,在男性灭绝之后,世界将是怎样的?
  华人男性依然阳刚
  不需要公羊一逞雄风就呱呱落地的克隆羊多丽,以及韩国实验室成功制造出十几个人类胚胎并克隆小狗的新闻出现后,人类的Y染色体族群出现了一阵恐慌。遗传学家说,男人开始担心“科学会导致男人消失”。
  布莱恩·赛克斯是英国众议院的科学顾问,他是研究性染色体的顶尖专家,还出版过《亚当的诅咒:没有男人的未来》一书。“去年日本科学家在完全没有利用公老鼠的情况下,就制造出了完全正常的母老鼠。”赛克斯博士告诉我,“他们从母老鼠身上取出卵子,并没有使用公老鼠的精子,而是从另一个卵子当中取出DNA,就成功了!”
  也许这正是西方社会有些男性开始进行调适,变成较女性化、过度情绪化的“性情中男”,以及爱做美容、爱买保养品、会穿粉红衬衫的“都会型男”的原因。
  2005年春,法国社会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和欧洲男性已不像从前那样阳刚,只有华人男性雄风依旧。
  被女人主宰的世界
  为了抢救Y染色体,赛克斯博士建议,科学家也许该把Y染色体的内容转移到另一个基因上。他说,如果Y染色体从此人间蒸发,繁殖就须以某种方式加以辅助。
  他说:“我认为在我这辈子就会发生的事,就是女同性恋伴侣可以生小孩,只要一个人提供卵子,另一个人提供受精卵,就能生出完全正常的小女孩。我们会看到,完全不需要男性就制造出来的新品种人类。”
  他大胆假设“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由女人当家做主,男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提供娱乐,“再也没有Y染色体奴役女性,贪婪与野心的恶性循环以及征服的性欲都将消退,全球疾病也因此减少。” 不过,看到新闻报道揭发关塔那摩、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监狱等地女兵虐囚的种种不道德行为,我们不难想象,女人当家的世界和现在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两样。
  制造雄性会有办法
  威拉德博士是美国杜克大学基因科学与政策机构的主任,他向惊慌失措的男人们建议,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因为“大多数物种最终都会自行演化消失。Y染色体退化消失,还会有其他的东西取代。”
  英国的遗传学家史蒂夫·琼斯博士也同意此说法。“很多生物根本不烦恼性的事情。”他说,“海葵只是把自己切成两半,制造出一模一样的复本,一次又一次地延续下去。”他还说,香蕉和马铃薯一样只有雌性,鳄鱼的卵要是温度高就会孵出公鳄鱼,温度低就会孵出母鳄鱼,乌龟则相反。
  “制造雄性有很多方法。”他以北美蓝鳍隆头鱼为例,“要是把水族馆里的公隆头鱼取出来,接下来几天,剩下来的母鱼里会有一条变得很焦躁,颜色也变得比较鲜艳,最后它会变成公的,制造精子为所有雌性同伴授精。社会压力改变了性激素的平衡,人类也是一样。战场上压力很大的士兵、接受训练参加马拉松赛跑的女选手,他们的性激素模式都会改变。”
其他文献
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目标,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期刊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他强调,要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破除以药补医,形成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把医改不断推向深入。  李克强强调,建立大病保障制度,要创新机制,把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基本医保最
期刊
日本方面的研究指出:咀嚼关系到大脑功能的活跃。记忆力减退和现代人吃得太软有关!咀嚼不仅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更好地消化吸收,还能刺激脑神经,改善脑部血流,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为了增强记忆力,不妨多吃一些坚果和粗加工的食物,并且每口食物至少咀嚼30次。这样做,还能帮助减肥,因为咀嚼也能刺激大脑的饱腹中枢发生“饱了”的信号,防止饮食过度。
期刊
人类从灵长类动物中分化出来有很多原因,但智商的快速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不过,泛泛而论人类成为万物之灵主要是智商发展的结果。如今,一些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人与灵长类动物在智商方面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能分享知识和相互学习是智商远远高于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并主宰世界的主要原因。分享知识和相互学习同样也是人类文化积累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也使得人类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创建
期刊
叶绿体收集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那么人呢?人类是否也能像植物那样,用清洁、简便、高效的办法从自然界获取能量呢?  匪夷所思——海蜗牛窃取植物基因生存  2007年,美国休斯敦石油公司的海底输油管道发生泄漏事件,严重的石油污染致使海面上的海藻大面积死亡,很多以海藻为“口粮”的海洋生物纷纷毙命。出人意料的是
期刊
人类是惟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惟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
期刊
一边是价格高涨,一边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问题频发的中药材市场似乎“病”得不轻。 我国中药材市场“疾病缠身”何以屡治不愈?其深层次“病因”何在?记者日前来到素有“药都”之称、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所在地河北安国调查采访。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不久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非法加工中药饮片、挂靠过票经营、人工染色增重等违法违规行为。来自国家
期刊
“要想死得快,就吃寿光菜。”这是不少人知道的一句顺口溜,也许这是对寿光菜“妖魔化”的一句玩笑,山东寿光作为著名的“菜篮子”,蔬菜种植安全监管很严格。但蔬菜安全性问题,却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尤其对待反季节蔬菜,老百姓很是纠结。餐桌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丰富的蔬菜,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改善,但又让大家感到隐隐的不安。  芹菜一夜疯长30厘米  反季节蔬菜,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端上餐桌?  芹菜一
期刊
喝蜂蜜水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如何正确喝蜂蜜更有营养,我们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中国烹饪协会营养美食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央电视台全国烹饪电视大赛首席营养评委王宜对读者进行解读。  王宜称,我最近收到读者朋友的咨询留言问:“很多人都推崇晚上临睡前喝杯蜂蜜水,但也有报道说晚上饮甜味的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出现意外。这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说法。但在您的文章中说到早晨空腹不宜喝蜂蜜水,
期刊
日前,卫生部表示,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将献血者年龄延长至60岁。献血法规定55周岁为无偿献血的终止年龄。但这一规定并非强制性条款,因此,新版《要求》将献血年龄延长至60周岁的规定是与《献血法》相一致的,并没有超出《献血法》对献血年龄的要求。卫生部释疑称,我国将献血者年龄延长至60岁,是与献血法规定一致的。同时,我国年轻人依然是献血的主力军。对此,卫生部解释称,《献血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