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从悟开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感悟,把感悟真正落到实处呢?本文以《草船借箭》为例,撰文如下。
  一、悟之准备——创设情境
  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情境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感悟也就不成其为感悟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与氛围,披情入文,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阅读客体,产生“阅读期待”,进入最佳阅读状态。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如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并进行感情描述:“《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为我们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宏大场面,它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以及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开篇创设情境点题,通过感情描述给学生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为之后的有效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二、悟之根本——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它是一种流淌着情感的“悟”,包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质疑问难、激活想象以及动态演示。在阅读教学中,有了这种感悟,学生的脑海里就会烙上特定的情感印记,情感体验也就不会太单调和乏味了。
  1.质疑问难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并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为什么要借箭?(2)谁借箭?(3)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4)用什么方法借箭?等等。学生的提问有助于他们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可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又让他们产生了汲取知识的迫切感。
  2.潜心涵泳
  潜心涵泳,就是对语言文字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和比较,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品尝和琢磨文本。在教学“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段话时,这里的“笑”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此时,我抓住文中这一值得探究的内容,问:“同学们,全文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他在笑谁;文中哪些字眼告诉我们的。”以此引导学生分别从“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鲁肃吃惊地说”“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等字眼来感悟诸葛亮的笑。有的说从“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看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有的说从“鲁肃吃惊地说”,可看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有的说从“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可看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的潜心涵泳下,呈现出如此生动而丰厚的内涵和意蕴。
  3.诵读体味
  诵读体味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进行直接的整体领悟。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策略,学生通过充满感情的诵读往往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意思;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捷径,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文学这道桥梁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会面,与作者达到心灵契合,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教学“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时,我这样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一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1: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2: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会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3: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他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处境不同,所感亦不同。因此语文课应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以读入境,以境入情,以情入心。
  4.激活想象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如讲到诸葛亮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请你们想想:诸葛亮的后话是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有的说,雾这样大,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朝我们射来;有的说,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可见,利用教材激发想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5.动态演示
  演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演示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深奥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简单的、浅显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具体。通过演示将静态的感悟动态化、直观化,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这句话时,如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这样设计:我预先准备了几只小船,上课时告诉学生哪是船头,哪是船尾,并请学生上台演示诸葛亮的草船前进的路线。我提醒学生思考船该如何停放才易于受箭,学生演示船一字排开。我再问学生船为什么要一字排开?为什么不竖着过来呢?通过演示对比,总结出如果船竖着放就不易受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边受箭,便于撤离。以上教学通过让学生实地操作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思维,充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悟之源泉——走进生活
  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只有学生感悟的“触须”扎进生活的沃土,这种感悟才是鲜活的、真实的、震撼的,才会远离装模作样的无病呻吟,才会从学生的心田中流淌出鲜活的清泉。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画面,依靠自我体验,将语言情理化作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如在理解课文描述的江面雾大,为何曹操不敢轻易出兵的场景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雾在生活中对我们的视野产生的影响,从而理解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以及曹操的生性多疑和轻易中计。
  总之,阅读教学,应从悟开始。教师应树立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观点,重视引导“悟”;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通过“悟”让学生面对文本,走进文本,“悟”得其神,“悟”得其法,升华情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词意理解方面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学生对词语意义有了鲜明而又深刻的理解,后继的学习进程才会更加行云流水、顺畅自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形成整体体验,在词意理解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一、 静为动——动态化表达凸显形象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态化的表达有利于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变得活跃。因此,根据词语特征,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手势、表
对话是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而长期以来课堂对话往往有“形”无“实”。例如,脱离学习本质的对话前提缺失、徒具问答其表的教师独白、不具对话实质的浅层问答、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是对当前“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凸显“研学”。我校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上的教学尝试,以“研学案”为对话基础,以探究研学问题为对话关键,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对话
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弹性和生长的空间。教师自身独到的阅读品位往往赋予了课堂教学生命的灵气。可以说,一个热爱阅读,有着语言的敏感性、丰富性的教师,才能体味、感知语文阅读中的种种内涵、意蕴,才能让课堂显得聪颖自信,教学内容变得血肉丰满。  一、情境·感性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阅读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品悟出文章的真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阅读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间的联系。字义教学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字义教学更扎实、有效。  一、利用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朝的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或直接点明题意,或标明范围,或说明相关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但这么重要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教师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教新课时往黑板上一写课题,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的生命价值就算体现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课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素养的起始点。一般来说,第一课时就是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效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孩童,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语,犹如热闹聚会的温情告白,好比画龙需要点睛,对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明的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凤尾”。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课堂结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小结为主的总结归纳式结语  新课快结束时,教者帮助学生梳理全课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总结课文,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熏陶,以期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够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想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渗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以下是我在《生命桥》教学实践做的模式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人文关怀,点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更是探求知识的源泉所在。新课伊始,我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引导学生对羚羊命运从关注到揪心,激起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思想内容好的课文大致分为“讲一点的小哲理、抒一点小感情的软性散文”和“歌颂历代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刚性作品”两种。我想歌颂党和祖国对人民的关怀也是“刚性作品”,而被选进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是歌词的点睛之笔。那如何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这次执教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站,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识字断句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进了初中或高中,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应试压力,到那个时候语文已经不完全是语文了,人文性也有可能变成工具性。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教益。  《爱之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取材于外国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乔依帮助一位老妇人,而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