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品位·品味语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p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弹性和生长的空间。教师自身独到的阅读品位往往赋予了课堂教学生命的灵气。可以说,一个热爱阅读,有着语言的敏感性、丰富性的教师,才能体味、感知语文阅读中的种种内涵、意蕴,才能让课堂显得聪颖自信,教学内容变得血肉丰满。
  一、情境·感性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阅读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品悟出文章的真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阅读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就需要教师作细节性的补充。如语言的润饰、直观的展示等,引导学生发现、描绘自己与文本之间最心灵相通的情景画面,那就是“个性化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悟。
  一年级下册教材《草原的早晨》开头有这样的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很形象、生动的句子。可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阅读障碍的。这时,可借助音乐和画面的渲染,再加上教师的诗意描述:“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广阔无边的大草原还在香甜地睡着。听——‘啪!啪!’原来是早起的牧羊人,他们高高挥舞着羊鞭,赶着羊群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刺激”,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学生读课文,他们就会觉得亲近、自然了。
  其实,创造情境的最有效也是最有语文味的方法是教师那富有诗意、智慧的语言。
  二、熟读·记诵
  朱自清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
  但鉴于能够诵读的经典过于海量,这就需要教师的甄选和指引。我通常放弃那类叫人驯化的、顺应统治阶级政治需求的经典,如《千字文》《三字经》等,而为低年级学生选择一些儿歌、童诗,给中高年级学生推荐一些美文等。
  在众多的经典中,我觉得特别要传承下去的,并且要放在首位的,是像明珠一样璀璨夺目的古代诗词。这些优美的诗词往往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足以感发我们学生的性情。既然“读诗使人灵秀”,又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就算怀揣着功利主义思想,也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涵养、气质,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大门,传承汉语的精华,故此“诗教”总是值得重视的。但我们教的时候,不能靠死记硬背。诵读只能感受由声韵构成的节奏感、韵律感,要想体味、领悟、“入乎其内”,还得借助教师恰如其分的解说。解说如何拿捏得精妙呢?首先需要教师打开自己的“诗心”,与古人见面,再以精辟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一起进入诗境。
  三、选择·优化
  打开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确实不少,但真正需要教的,值得教的,还得我们教师仔细思量、斟酌。
  首先,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只有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师还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成尚荣曾经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教师首先要变成孩子。但是要当孩子,必须使自己后退一步,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你才能走近儿童。”执教低年级语文时,我总会让自己的心智退回到低龄,再去读通课文,然后跳脱出来,以成人的“我”审视揣度低龄的“我”,再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思维特征和能力水平的教学思路。这样,灵活有效的课堂就慢慢打开了。
  这样的方法通常我也用在教学古诗文上。《所见》是一首明快爽利,充满童心、童趣的小诗。描写了小牧童“意欲捕鸣蝉”时瞬间发生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短短二十个字就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推置在眼前,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细节的。
  师:你们猜这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干什么?
  (唱歌)
  师:聪明!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读了这个句子“歌声振林樾”。
  (生齐读“歌声振林樾”,并不由自主地强调了“歌声”)
  师:谁还能猜到牧童唱歌的声音怎么样?
  生2:我猜挺呼响的。因为它说“振林樾”,有个“振”字。我想应该很响亮。
  师:你真的很会读字词。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振荡回响。他确实是在大声地唱,高兴地唱。
  (生再读“歌声振林樾”,这次语调又偏重了“振林樾”)
  初读诗文时,我意识到“林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生僻词,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性,他们只要知道小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大声地唱歌,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就可以了,而不必记住“樾”是树荫,“意欲”是想要这些个别字词的释义。这样的学习方法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中华民族的语言那么生动、灵秀,非常值得我们和学生一起融入其中,“溯洄游之”,生成语感,提高素养。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克服浮躁与功利,心性静一点,再静一点,或许我们的教育也能有那样的前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引入巧妙,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对课堂某些教学环节感到厌烦,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使用高压政策,来个“强买强卖”,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讨价还价”,让学生有条件地接受,这当然也不是好办法。其实,这些需要“打折”的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不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偏旁,谁来认?(出示这个学期学过的偏旁,指导认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8”,再来学习几个新偏旁,看谁学得好。板书:识字8  二、认识偏旁,了解演变  1.认识“鸟”旁  (1)了解偏旁。教者用粉笔画一只鸟,边画边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它像哪个字?引出“鸟”既可以表示一个实物,也可以作偏旁,接着问学生鸟字旁的字大多跟什么有关系呢?(请学生站起来说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一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反映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文教学偏离了课标?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过高的立意使习作性质发生改变  习作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捡到硬币、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小事屡见不鲜,而捉小偷等大
长期以来,作文课单调沉闷,作文题材狭窄单一、死板陈旧的桎梏,造成学生写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局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写作活动多样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写作形式多样化  (一)课堂作文  1.题材上放宽政策。围绕教材单元训练要求,可灵活变通,不强求学生写教材提供的“参考题目”, 可写教师设计的选题,或写学生自己喜欢的话题。
“言语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言语训练“失魂”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为训练而训练,离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言语训练要遵从语言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关联词和优美的修饰词,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此课最佳的言语训练点。基于以上的考虑,作了如下设计:  1.读:
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自主阅读,但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辩证地处理好个性化、自主化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教师怎样在阅读教学进行导读。  一、创设问题——导思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  案例一:《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有一处写主人公看骆驼看呆了的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所以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写人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人,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
词意理解方面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学生对词语意义有了鲜明而又深刻的理解,后继的学习进程才会更加行云流水、顺畅自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形成整体体验,在词意理解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一、 静为动——动态化表达凸显形象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态化的表达有利于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变得活跃。因此,根据词语特征,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手势、表
对话是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而长期以来课堂对话往往有“形”无“实”。例如,脱离学习本质的对话前提缺失、徒具问答其表的教师独白、不具对话实质的浅层问答、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是对当前“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凸显“研学”。我校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上的教学尝试,以“研学案”为对话基础,以探究研学问题为对话关键,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对话